在重唱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重唱”意识,即重视重唱中的发声技术及形态。重唱是集体演唱形式,由不同声部、不同声音色彩、不同的旋律发展而来,我们把这些声音作为一个整体传送出来,就需要大家对声音有更严格的要求。
重唱中要求歌唱位置高,歌唱共鸣要圆润,歌唱发声要直,尤其是长音和高音要稳定,歌唱的力度要柔和并富有美感。歌唱位置高,能使群体声音达到协调统一,体现和声之美。另外,歌唱共鸣圆润能使歌剧重唱中各角色定位,人物性格表达更恰如其分。
重唱发声要直声,振动波不要太多,不然个体声音振波的幅度差别会造成群体声音共振波的混乱,而影响整体美感。歌唱的力度则是依据歌剧戏剧矛盾冲突以及角色剧情需要来设定,不同类型的歌剧重唱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美感有所不同,但总体要求声音是混声协调、兼容而柔和。
歌剧重唱中的角色扮演。重唱作品中主、副旋律式的创作表现较多,演唱主旋律声部的歌者需要突出,而副旋律声部的演唱则需要伴随和衬托。因此,歌者要对自己所演唱的角色准确定位,从年龄、音色、人物塑造、表演等方面进行研究。要了解戏剧冲突、角色定位、强弱、急缓、宽窄和动静对比等,依角色需要而设定声部,才能表达重唱作品的内涵。
重唱是人声的交响,重唱形成的整体声音效果协调、统一是最高目标。在重唱中,需要演唱主体在演唱过程中既注重自己的旋律演唱和情节表现,又要善于倾听,善于调节,才能使整体演唱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歌剧中有戏剧发展情节,不同阶段的戏剧情节需要不同重唱作品来演绎。(www.daowen.com)
中西方歌剧中重唱的不同。在中国歌剧史中,不同时期的歌剧作品在重唱这一体裁的使用上各有不同。近年来,随着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中国歌剧大量诞生,中国歌剧的重唱作品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因此,歌剧重唱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中国作曲家施光南在歌剧《伤逝》里,通过运用重唱来展开戏剧的冲突,极大地增强了重唱的戏剧性表现力。《紫藤花》这一表现子君与涓生爱情的二重唱,从创作技法上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卡农式复调作品;从声音色彩上来讲,音色搭配是在一个行腔走韵的过程中表现角色间人物的关系;速度和力度变化是通过情感的宣泄表达来展现人物性格。在演唱时,要将其作曲技法上的特点呈现出来,演唱中注重声部的传递与交换,在音量上做好平衡与连贯,准确表达人物形象。
歌剧中重唱的不足。中国歌剧在探索通过重唱这一音乐语言来表现戏剧冲突、人物内心变化及音乐丰富性等方面,已取得了不少进步和突破,但同时要看到不足。首先中国歌剧中重唱作品创作数量太少,其次作品质量相对不是很高,歌剧中重唱部分音乐表现手法单调,剧中人物角色与音乐情感处理层次不够丰富,人物关系还未展开音乐就结束了。
在当代中国歌剧创作中,对重唱创作的表现手法及技法运用不够丰富,这或许是中国歌剧作曲家对重唱不够重视,又或是创作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希望中国歌剧作曲家加快创作步伐,多创作优秀的重唱作品,满足21世纪中国人民对歌剧艺术高品位的追求,为发展中国歌剧艺术做出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