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意大利歌剧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影响及音乐的戏剧性与真实性

意大利歌剧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影响及音乐的戏剧性与真实性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时意大利歌剧受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影响,音乐的戏剧性和戏剧的真实性不断得到重视,剧本的选择也从神秘主义走向现实主义。罗西尼以鲜明的意大利民族音乐特色,给面临衰落的意大利歌剧注入了勃勃生机。贝里尼的创作常以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歌曲的音调为基础,加以曲化处理,他用附点节奏使音乐气氛昂扬振奋,如歌剧《诺尔玛》。

意大利歌剧诞生于16世纪,它的出现也推动了美声唱法的诞生,亦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个时代,推动着一个全新的音乐时代的到来,在整个意大利歌剧进程中留下了辉煌的痕迹。

(一)19世纪意大利歌剧风格特征

到了19世纪上半叶,歌剧成为意大利音乐的最重要的领域。此时意大利歌剧受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影响,音乐的戏剧性和戏剧的真实性不断得到重视,剧本的选择也从神秘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在音乐创作上,虽然作曲家十分注重发挥歌唱家的演唱技巧,但更加注意作品与角色个性的结合,宣叙调的表现形式受到重视,管弦乐的使用更加重要。相比之前的歌剧,意大利歌剧不仅保持着喜歌剧与正歌剧的分野,更重要的是随着浪漫主义革新精神的深入,它表现得更加理性化,更加符合逻辑。

(二)代表作曲家

1.焦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

罗西尼(1792—1868年),是浪漫主义时代的著名歌剧作曲家,他使意大利的歌剧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他的创作不仅保持了古典歌剧的传统,而且发展了它的题材形式,恢复了喜歌剧原有的民主精神,在正歌剧中加进了富有时代气息的英雄主题,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代表歌剧有《坦克雷迪》《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等。

(1)罗西尼歌剧风格

罗西尼的歌剧旋律丰富,节奏敏捷,乐队伴奏的织体简洁,乐句的划分清晰,和声布局不复杂,但常有创新。罗西尼创作的歌剧富有强烈的民族音乐色彩和喜剧特色,他擅长以音乐刻画人物性格,懂得如何抓住舞台效果,使音乐和情节结合得巧妙自然;他熟悉人声特点,善于使音乐通过演唱获得最佳效果;他给朗诵调配上乐器伴奏,使人不感到枯燥;他的乐器调配简洁而富于色彩,又不影响声乐的发挥;他在喜歌剧中掺入正歌剧的因素,又在正歌剧中加进喜歌剧的生活气息。

罗西尼在歌剧作品中明确地标示装饰音、花腔与华彩乐段,是歌剧史上另一项重大改革。他所谱写的华彩乐段,极富巧思并赋予高难度技巧,企图尝试声音的各种可能性,将人声所能演唱的花腔技巧发展到极致且更为复杂,但音乐仍居首要,不使其受到炫技乐段的约束。所谓花腔与华彩乐段绝不浮滥,但能使戏剧性与音乐张力更相得益彰。罗西尼的歌剧不论主角或配角、男声或女声,几乎都有花腔技巧的表现。这亦成为他的音乐特色之一。

罗西尼以鲜明的意大利民族音乐特色,给面临衰落的意大利歌剧注入了勃勃生机。如歌剧《坦克雷迪》中的咏叹调《我充满激情》,就是用民歌填词写成的,音乐中充满活力的节奏性具有鲜明的意大利特征。

罗西尼具有极高的即兴创作才华,既熟悉美声技巧又懂得剧场效果,因此他的作品既能让演员发挥特长,又能恰如其分地获得听众的欢心,即便是华彩乐段也不是单纯地让歌唱家卖弄技巧,而是与剧情紧密贴合。

罗西尼的花腔唱段,音乐诙谐流畅,开阔爽朗,有很多轻快花哨的装饰音,对演唱者快速转换音程的要求极高。真正的歌唱家如想一直保持年轻而有活力的声音,那一定要坚持演唱罗西尼的声音作品,它既可让我们的声音有弹性,又能保持声音的光泽。

(2)罗西尼歌剧中女中音唱段的演唱特点

罗西尼创作的咏叹调《美妙歌声随风荡漾》《不再独坐炉边悲伤》《我总记得那个时刻》等是花腔女中音的经典。罗西尼巧妙运用了意大利喜歌剧的传统形式,剧情发展紧张、紧凑,唱腔流畅,宣叙调机警、灵活,伴奏细致明朗。在罗西尼的歌剧中,华彩乐句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响而急速的乐句,另一种是轻巧精美的乐句。

他的歌剧要求歌者有快速准确的装饰音、琶音、三连音等方面的基本功训练,尤其是对演唱快速的装饰经过音和急速的琶音方面技巧要求极高。这种技巧需要气息强有力的支持,随着乐句的变化气息不断增强,在音色统一的情况下,还要保持住音准和音的强度,这非常不容易做到,需长期训练。

演唱罗西尼作品精美的乐句时,歌者要有良好的控制力和较好的咽部力量,才能发出轻快而有弹性的声音。特别要注意用很小、很集中的声音快速而轻盈地唱清楚每个音符,有针对性地反复练习、轻声练唱,才能完成精美、华彩的乐段。

女中音演唱花腔技巧难度极高。一般歌剧的花腔女高音有着灿烂音色和优美的嗓音,并有令人咋舌的超高音,一般高音可达f3,能够在宽广的音域中自如地表现华丽、妩媚的音乐色彩。但不足之处是,花腔女高音缺乏女中音的宽厚和力度,特别是罗西尼创作的歌剧女中音,具有高难度的歌唱技巧,需要音色柔美而富有弹性,让女中音充满魅力的声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从演唱声部上来说,女中音声部处于女高音与女低音之间,演唱者可以同时具备两个声部的优势。女中音声部的诞生正值花腔技巧风靡的时刻,而罗西尼歌剧中的女中音,正好继承和发扬了女中音的特点。罗西尼歌剧使女中音的演唱技巧有了较大的突破,让女中音掌握了十分困难的花腔技巧。在他的歌剧中,女中音能激情满怀地表现出女高音的华丽与明亮音色;同时,女中音的花腔不轻飘、不机械,音色华贵而自然,常散发出柔美与温暖。

2.贝里尼

贝里尼(1801—1835年)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贝里尼出生于西西里的卡坦尼亚尼,其父为管风琴家。他从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才华。

(1)贝里尼的歌剧风格

贝里尼在34岁时创作的歌剧《清教徒》使他获得了世界级声誉。贝里尼的音乐风格集中于两类审美范畴,一类是英雄性的,体现在群情激愤的场面中。贝里尼的创作常以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歌曲的音调为基础,加以曲化处理,他用附点节奏使音乐气氛昂扬振奋,如歌剧《诺尔玛》。而另一类为抒情性的,通常体现在表达人物内心的独白场景中。这类旋律气息宽广,以大跨度的拱形线条为特征,即往往以较低音区的悠长音调开始,逐渐提升转入高潮部分,而后又回到抒情上,这样的旋律结构,富有内在的动力,因而更为感人。

(2)贝里尼音乐特征

贝里尼是一位偏爱忧郁色彩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他的创作喜爱表现人世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旋律是他作品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他要求旋律要延绵不绝,要淳朴、自然、舒展,不遗余力地表达剧中人物真挚的思想感情。但同时,他的声乐部分中常有技巧难度很大的装饰性花腔或起音句。

贝里尼创作的歌剧是采用以表现浪漫、感性的旋律为主的唱法,其间穿插很多的花腔。演唱过程中,歌声时常突然翻高,然后出现半音滑下,因此演唱难度非常大。但无论如何,贝里尼的旋律都受到众多音乐家的欣赏,也直接影响了肖邦和威尔第的风格。直到今天,他的歌剧中许多咏叹调仍被奉为“美声唱法” 的经典教材。

3.威尔第(www.daowen.com)

朱塞佩·威尔第(1813—1901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一个小酒馆经营者家庭。1824年开始创作歌剧,1832年报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留在米兰向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家拉维尼亚学习音乐。1842年,创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剧《那布科》,演出异常成功,使他一跃而成意大利一流作曲家。

(1)威尔第歌剧风格

威尔第善于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用音乐来表现客观事物和戏剧情节、人物个性和音乐的内在力量。另外,威尔第又受意大利传统歌剧的影响,在歌剧创作风格上,始终坚持把人声放在歌剧的主导地位,剧中所有音乐、乐队、故事情节等都为了突出和表现人声的美妙,而对大自然的歌颂与描写则少之又少。

威尔第的歌剧作品对演唱者的声音及技巧要求极高,剧中每个角色的音色都极具个性,特别是他创作的男高音,无论是威武的军人、强盗首领,或是民族英雄等角色,都有积极、坚定、果敢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另外,威尔第歌剧对人声音色的刻画细致入微,矛盾冲突生动,因此,他的歌剧极具戏剧性。

(2)威尔第歌剧中男高音的演唱特点

①威尔第歌剧中的男高音,声音结实而饱满,音色浓厚,富有英雄气概,能表现慷慨激昂的激烈感情。演唱时,声音极具张力与个性,同时还要求控制声音强弱对比和速度变化,由内至外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②威尔第歌剧男高音对观众的冲击力巨大。首先要求声音的连贯性、音符的准确性,特别从胸声过渡到高音时,头腔共鸣要集中,高音才具穿透力。其次是吸气要深,有强大的气息做支持,才能发出完美的声音。

其实无论男高音或女高音,要驾驭好每个角色实属不易,因此练声时,需注意规范而科学的训练方法,加强中声区的训练,记住不能盲目练高音。如歌剧《茶花女》中阿尔弗雷多的咏叹调《沸腾的激动心灵》是男高音较难掌握的一首作品,其中有很多音在高音区上,非常考验男高音的演唱功力。

威尔第的代表歌剧有《纳布科》《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奥赛罗》《阿伊达》《西西里晚祷》《法尔斯塔夫》《假面舞会》《唐·卡洛斯》等。

4.普契尼

贾科莫·普契尼(1858—1924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位杰出的歌剧作曲家。普契尼是现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歌剧的创作与构思中惯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以其独特的歌剧创作能力、敏感的戏剧洞察力、丰富的和声与配器经验为世人创作出了一部部艺术精品。

(1)普契尼歌剧的风格特点

①传统性。意大利歌剧非常重视人声歌唱,人声在歌剧当中为主导,所以它的一切音乐、舞美、乐队,所有一切戏剧情节,都是为了使人发出最美妙、最动人的声音来打动观众,普契尼在歌剧当中保留了意大利歌剧中以人声为主的传统。普契尼的歌剧一直坚持歌唱在歌剧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注意乐队的艺术表现力,因此他的作品旋律优美,广为流传。

②异域风情。普契尼的创作特别善于刻画异国风情。如有日本情节的《蝴蝶夫人》、有中国情节的《图兰朵》、有美国情节的《西部女郎》、有法国情节的《波希米亚人》。

在歌剧《蝴蝶夫人》和《图兰朵》中,作曲家明显带着西方人的审美观点在观察东方,很显然他把东方作为一个所谓的他者。似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正常的,而东方,包括东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习俗是古怪奇异的,普契尼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东方文化的。如巧巧桑、柳儿两个角色的塑造使她们的演唱情感爆发显得过分夸张,是带有原始情感冲动的真实主义代表。

③悲情女性。从题材上看,普契尼着眼于小题材,将自己满腔的热情倾注于刻画一些具有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

(2)普契尼歌剧中女高音的特征

①内容朴实,感情真挚。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并不侧重于对女主角形象的华丽雕饰,而是注重演唱技巧的运用和对剧中女主角内心的塑造,以凸显女高音特质,着重刻画人物真实的感情,这也是普契尼与其他歌剧创作者的不同之处。

②有较强的抒情性,旋律连贯而优美,注重伤感的气氛渲染。抒情性是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的显著特点,在他的歌剧中表现出悲伤的美感,通过辗转反侧的忧伤,表现了女性人物内心的挣扎与苦痛。

③选取题材较广泛,倾向于表达异国情调。普契尼致力于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意大利歌剧风格,因此他在女高音的咏叹调上,加强了对异国情调的渲染,融合了诸多民族的风格特征。这使得他的音乐独具特色,充分体现出个人高超的音乐创作能力。

(3)女高音演唱——普契尼的歌剧需注意的地方

①演唱普契尼的咏叹调,要遵循意大利的美声唱法中的审美规律,即使有些带有某些异国情调的咏叹调,也要遵守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这是演唱的原则。首先,歌者要做到生动、灵活及稳定,要掌握良好的呼吸方法,才能发出优美的音色。其次,咬字要准确、吐字要清晰,并把各种语气演绎到位,突出双辅音,才是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的风格。

②普契尼的咏叹调较注重对器乐织体的宏伟运用,以及巧妙地运用和声作为衬托,即使只剩下钢琴伴奏,在普契尼的歌剧中也能呈现出交响乐一样立体的声乐效果。因此,在演唱他的咏叹调时,要注意演唱技巧与音乐相互融合,把握音乐的整体性,才能表现出段落之间的完整性。

③角色的定位。普契尼的歌剧中特别注重情感以及角色的渗透和表现,尤其是剧中所刻画出来的女性角色,大多都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及丰富细腻的感情世界。因此,在他笔下不同的女性角色,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情特征,即便是同样一个角色,在剧情中处于不同的阶段,也有着不一样的感情表现,因此,掌握好这一特点,才能准确地表达人物的内心。

代表歌剧有《波希米亚人》《托斯卡》《蝴蝶夫人》《图兰朵》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