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20世纪初中国的学堂乐歌:歌唱艺术概论简编

20世纪初中国的学堂乐歌:歌唱艺术概论简编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堂乐歌是中国现代艺术歌曲的先声,它指1900—1919年,在我国新式学堂音乐课中所教唱的歌曲。(一)学堂乐歌创作特点中国歌唱艺术的起步阶段由学堂乐歌来体现。它以唱歌课的形式走进了课堂,故称为学堂乐歌。李叔同的乐歌创作无论在艺术形式上,还是艺术水准方面均较早期的学堂乐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的音乐创作是我国学堂乐歌声乐作品开始走向专业化、艺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并对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产生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国的学堂乐歌:歌唱艺术概论简编

学堂乐歌是中国现代艺术歌曲的先声,它指1900—1919年,在我国新式学堂音乐课中所教唱的歌曲。它大多采用欧美和日本等国的曲调,填写反映新思想的歌词,以此构成了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型歌曲。由于西方文化的传播,我国人民接触到了欧美、日本等国的各种歌曲类型、音乐理论知识及音乐会演出形式,为我国“新音乐”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堂所开设的音乐课叫作“乐歌课”,在课堂上所教授的歌曲即为“学堂乐歌”。学堂乐歌从最早的兴起到后来的广泛传唱,其重要作用和历史意义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它从文化心理上影响和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音乐审美,之后,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正式接轨。

学堂乐歌的内容新颖、题材广泛,充分反映了一代改良者的心声和愿望,因而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并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时尚与潮流。

不可忽视的是早期外国宗教音乐在中国的传播。一般只要有教堂,就会有教会学校,也就会有宗教活动必备的唱诗班。而唱诗班的成员大多都是由教友组成,通常会演唱一些圣歌、清唱剧等。当时教授唱歌的老师不一定都是专业教师,因此,他们大多选用较简单的儿歌或较有趣味的歌曲来演唱。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中国现代演唱艺术的启蒙。一直到沈心工创作的《黄河》和李叔同的《春游》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真正开端,并为后来的歌唱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一)学堂乐歌创作特点

中国歌唱艺术的起步阶段由学堂乐歌来体现。它以宣传民主、自由、人权、平等、科学等思想为主要内容,其旋律大部分沿用欧美、日本等国的曲调,填以爱国、求民主、讲科学、倡文明的歌词。

它以唱歌课的形式走进了课堂,故称为学堂乐歌。它的题材丰富多样,词曲结合紧密、旋律平稳流畅、节奏简单朴素;曲式一般为一段体、带再现的二段体或分节歌;旋律多为二度、三度进行;体裁有游戏曲、摇篮曲进行曲等;演唱形式多为独唱、齐唱或二、三声部合唱等。

乐歌课在全国开始推广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从国外学成归来并在中等学校传授音乐的沈心工(1903年回国任教)、曾志忞(1907年回国任教)、李叔同(1910年回国任教)等人。他们用反映新思想的中国歌词填外国曲,教学生唱,唱法上采用自然发声方法,在声音技巧方面没有太多的要求。他们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创作风格标志着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初起,成为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创始人。

(二)代表人物

1.沈心工

沈心工(1870—1947年),上海人。自幼受教于其母,1902年赴日本留学,1903年回国后从事学校音乐教育,几十年来创作乐歌作品180多首。1904—1907年间,他编辑出版了《学校唱歌集》共三集,1912年出版了《重编学校唱歌集》共六集,1913年出版了《民国歌唱集》共四集,1936年出版了《心工唱歌集》。

沈心工早年接受民主思想,倾心于自由平等思想,这些思想在他所创作的歌曲中多有流露。沈心工针对中小学生及学前儿童的特点,以接近口语式的新词来编写乐歌教材书。他的词曲结合贴切自然,且创作题材广泛,并有意识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思想教育。(www.daowen.com)

沈心工在进行大量的选曲填词的过程中,也尝试着进行歌曲创作,如《黄河》《采莲曲》《革命必先革人心》等,其中《黄河》(杨度词)一曲“沉雄慷慨,恰切歌词的精神”(黄自语),《采莲曲》旋律婉转流畅,曲意新潮独到。这使他成为我国学堂乐歌的创始人之一。

沈心工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学校音乐教育以及学堂乐歌的编写中。他编写的歌曲实际上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批白话体诗,他还推广乐歌教育填词创作,为中国音乐教育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2.曾志忞

曾志忞(1879—1929年),上海人,早年曾在上海南洋公学任教,并自学绘画及音乐。1901年赴日本留学,主修法律。1903年进入东京音乐学校专攻音乐。1907年回国,1908年创办了上海贫儿院并任院长,院内设置音乐部,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由国人组成的西洋管弦乐队。此后,他长期从事音乐教育,在音乐理论和乐歌教材方面笔耕不辍,著述颇丰。代表作有《乐典教科书》和《教育唱歌集》等。其中《乐典教科书》是一本介绍西洋基础理论的教材,其中创用的许多译名及术语至今仍为我国音乐界所沿用。

他在《教育唱歌集》卷首语中,对中国乐歌创作提出了系统的要求和精辟的见解,对后人创作实践影响很大。在《音乐教育论》和《乐典教科书》中,曾志忞率先提出了“新音乐”的概念。他是近现代“新音乐”启蒙理论家和音乐家

3.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年),浙江平湖人。1901年入上海南洋公学,在此期间他开始从事艺术教育活动,并开始编选乐歌,出版《国学唱歌集》。1903年沈心工留日归国后,李叔同曾随其学习西洋音乐。1905年,他东渡日本,次年进入东京美术专门学校学习西洋绘画,兼攻音乐,曾在东京与曾孝谷等人联合发起组织话剧团体“春柳社”,并在《茶花女》《黑奴吁天录》中饰演女主角,成为中国话剧艺术的创始人之一。

李叔同1910年回国,先后在天津、上海等地从事美术、音乐教育,并再次开始乐歌的创作。1931年编辑出版了《白杨》杂志,内有其“音乐序”和“西洋乐器种类概说”及创作歌曲《春游》等,其中《春游》是一部三部合唱曲,已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1918年,李叔同皈依佛教,人称弘一法师。

李叔同一生共创作、选编歌曲70多首。在他早期的创作中,就已经流露出爱国热情和对祖国存亡的忧虑,表现出积极进步的思想。这些歌曲文辞秀丽,曲调委婉含蓄、典雅隽永、意境深远,词曲和谐统一。《早秋》《留别》《春游》等创作歌曲格调高雅、抒情缠绵,已初现艺术歌曲的特点。

李叔同的乐歌创作无论在艺术形式上,还是艺术水准方面均较早期的学堂乐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的音乐创作是我国学堂乐歌声乐作品开始走向专业化、艺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并对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产生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李叔同填词的《送别》选用了美国歌曲的旋律,歌曲篇幅短小,风格朴素,属于一首简单曲式的分节歌,因词曲结合简单自然,极易上口。另外,他所编写的大量乐歌文辞生动秀丽,富有意境和韵味,艺术水平明显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