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民族唱法vs美声唱法:共鸣位置与声音特色比较

民族唱法vs美声唱法:共鸣位置与声音特色比较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族唱法的头腔共鸣位置较靠前,声音比较集中明亮,目前,许多人喜爱的民族唱法是出于对传统的声音美学观念而偏爱这种嗓音色彩的,这种唱法口腔共鸣运用得较多。总之,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歌唱共鸣理论和演唱技巧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共同点和现实差异。

民族唱法vs美声唱法:共鸣位置与声音特色比较

民族唱法在歌唱时需要靠共鸣腔体来完成,包括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头腔共鸣及混合共鸣。

(一)口腔共鸣

口腔共鸣是声音从喉咙发出的第一个共鸣区域,它也是歌唱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是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基础。口腔共鸣要获得好的效果,需要有头腔共鸣的支持,这样会减少咽喉部的负担,声带摩擦较小,有保护声带的作用。

(二)胸腔共鸣

胸腔共鸣通常在低声部运用得较多,也常常运用于各个声部的低音区,如在男中音、男低音的运用较高声部多。但在高声部的演唱中,也需要一定比例的胸声共鸣,因此,无论唱哪个声部都需要学会运用胸腔共鸣。

(三)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是我们声音中最具魅力色彩的部分,它让我们的声音具有明亮、华丽、辉煌、有穿透力等特点。尤其是男高音、女高音声部,头腔共鸣几乎决定了声音的质量。演唱中,缺乏头腔共鸣的声音毫无光泽,有浑浊感,听起来让人产生笨重而吃力的感觉。一个演唱者如缺乏头腔共鸣声音,容易紧张或撑喉,又由于气息运用不好,常出现声音摇晃、声音传不远等问题。(www.daowen.com)

(四)混合共鸣

歌唱时,我们力求使口腔、胸腔、头腔三个共鸣腔体共同参与,并将几个腔体的作用发挥出来,能使演唱者发出的每个音都混合三个共鸣腔体的共鸣色彩,以获得漂亮的声音,这就是歌者追求的混合共鸣,也称为“整体共鸣”。

歌唱时能否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演唱时音色的好听与否,与共鸣腔的运用、比例与调节有关。因此在演唱过程中,随着音高的不同变化,三个共鸣腔体的混合共鸣比例就应有所调整。

民族唱法的头腔共鸣位置较靠前,声音比较集中明亮,目前,许多人喜爱的民族唱法是出于对传统的声音美学观念而偏爱这种嗓音色彩的,这种唱法口腔共鸣运用得较多。但随着人们审美的不断发展,民族唱法更具多元化发展,在不断变化发展中,民族唱法的歌者借鉴了美声唱法的发音特点,如气息运用、共鸣腔的运用及技巧方面的融合借鉴等,使民族唱法歌者具有了大气、华丽的音色,声音也更具穿透力。

总之,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歌唱共鸣理论和演唱技巧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共同点和现实差异。正是这些异同之处,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进一步彰显各唱法的艺术魅力,体现出各自的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