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唱法的演唱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它是由其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人文风俗、民族语言、审美观念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中国因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等,形成了各地区民族歌曲演唱的个性化特色。一般来说,南方气候温和,山清水秀,演唱风格秀丽轻巧、清脆甜美;北方四季分明,演唱风格高远嘹亮、热烈激昂。在近现代的民族唱法发展中,由于受到了美声唱法的影响,其演唱风格不仅保有民族声乐艺术所特有的传统精髓,在发声方法和歌曲作品上也逐渐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由此可见,民族唱法的演唱风格正在不断地完善,并日趋走向个性化与成熟。
(一)传统类型
传统的民族唱法以真声为主,大多采用腹式吸气法,其特点是气吸得深,但量少,而形成的吸气管道比较长,不利于高、中、低声区的统一。共鸣以头、鼻腔共鸣为主,辅以喉、咽、口腔,加上少量的胸腔。形成一个上至头腔、下通喉腔和胸腔的垂直柱状的共鸣通道,以求达到最佳的像戏曲的亮点一样的共鸣效果,与美声唱法的混合共鸣有所不同。相对而言,民族唱法由于咬字和润腔等技法的运用,在共鸣腔管的使用上,比美声唱法要细一些和短一些,以求突出民族性。演唱时,喉咙打开适度,喉咽腔也不要求开得太大,喉结相对稳定,下巴放松,要抬高上颚,使共鸣集中在头鼻腔中。
(二)民族新唱法(www.daowen.com)
这种新式的民族唱法以朱逢博为代表,由于借用了美声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吸气量足,易于控制,高音区主要以头腔共鸣为主,这样增加了真假声的混合,发出来的声音亮丽、集中而具穿透力。适当地运用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可以增大音量,体现出民族唱法的优势,更具艺术表现力,特别到了高声区,不但亮丽,还不失美声学派金属般的声音。
在歌唱中,共鸣腔的合理运用,而不用美声学派的混合共鸣的方法,目的在于突出民族性。在对语言的美化方面,胸腔、口咽腔共鸣的作用虽然不如鼻腔那么直接和明显,但在整个歌唱表演中对调节音色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可以与头、鼻腔共鸣交替配合、紧密协作,便于咬字行腔,使声音通畅甜美,歌唱表现更为生动、灵活,风格色彩和风格更为鲜明。
民族新唱法的代表歌唱家有彭丽媛、宋祖英、吴碧霞、阎维文、王宏伟、刘和刚等,他们无论是在演唱方法的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还是在声音的色泽、光彩、弹性、张力、技巧、美感,以及驾驭不同时代、地域、风格音乐作品的能力、表现力,吐字、行腔、韵味,乃至形象、气质、舞台风格等方面,都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