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病毒性腹泻防治及保健新技术

病毒性腹泻防治及保健新技术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又称牛病毒性腹泻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引起牛的一种传染病。(一)病原本病病原是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又名黏膜病病毒,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及黏膜脱落而形成黏膜糜烂也是本病的特征。病毒能通过胎盘屏障使胎儿感染。(六)诊断根据发病史、症状及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须依赖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血清学检查。

病毒性腹泻防治及保健新技术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又称牛病毒性腹泻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引起牛的一种传染病。本病多呈亚临床经过、温和经过或隐性感染,少数呈急性经过,症状明显,并以死亡告终。急性病例的特征是消化道黏膜发炎、糜烂和肠壁淋巴组织坏死;主要症状为高热、咳嗽、腹泻、鼻漏、消瘦、呼吸困难和白细胞减少。本病于1946年首先由Olafsan等报道,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我国也有存在。

(一)病原

本病病原是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又名黏膜病病毒,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BVDV是有囊膜的正链RNA病毒。本病毒对乙醚、氯仿、胰蛋白酶等敏感,pH=3以下易被破坏,56℃很快被杀灭,但多数毒株对低温稳定,血液和组织中的病毒在-70℃可存活多年。

(二)流行特点

本病可感染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鹿及小袋鼠,家兔可实验感染。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主要传染源。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病毒。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直接或间接接触均可传染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而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本病的流行特点是大牛或小牛均可感染发病,发病率一般约为5%,但病死率高达90%~100%,发病牛以6~18月龄者居多。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冬末和春季多发。本病更常见于肉牛群中,封闭饲养的牛群发病时,往往呈暴发式。

(三)发病机理

一般认为病毒侵入牛的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行复制,然后进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再经血液和淋巴进入淋巴组织。病毒血症一般在中和抗体形成后结束。实验感染不给初乳的犊牛,造成其以循环系统中的淋巴细胞坏死,继而脾脏、淋巴集结等淋巴组织损害为特征病变。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及黏膜脱落而形成黏膜糜烂也是本病的特征。病毒能通过胎盘屏障使胎儿感染。

(四)症状

潜伏期为7~14d,人工感染时2~3d。临诊表现分急性和慢性。急性病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42℃,持续4~7d,有的还有第二次升高。随体温升高,白细胞减少,持续1~6d。继而又有白细胞微量增多,有的可发生第二次白细胞减少。病畜精神沉郁,厌食,鼻、眼有浆液性分泌物,2~3d内鼻镜及口腔黏膜表面发生糜烂,舌面上皮坏死,流涎增多,呼气恶臭。通常在口黏膜损害之后发生严重腹泻,开始水泻,以后带有黏液和血。有些病牛常有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从而导致跛行。急性病例难以恢复,常于发病后1~2周死亡,少数病程可拖延1个月。慢性病牛多无明显发热症状,但体温可能稍高;鼻镜糜烂很明显,并可连成一片;眼常有浆液性分泌物;在口腔内很少有糜烂,但门齿齿龈通常发红。患牛因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而跛行。通常皮肤呈皮屑状,在髻甲、颈部及耳后最明显。有无腹泻不定。淋巴结不肿大。多数患牛于患病后2~6个月死亡。母牛在妊娠期感染本病时常发生流产,或产下有先天性缺陷的犊牛。犊牛最常见的早产、小脑发育不全。患犊表现轻度共济失调或无协调和站立能力,有的可能失明。(www.daowen.com)

(五)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在消化道和淋巴组织。鼻镜、鼻孔黏膜,以及齿龈、唇内面、上腭、舌面两侧和颊部黏膜有糜烂及浅溃疡,严重病例在咽喉部黏膜有溃疡及弥散性坏死。最具特征的病变是食道黏膜的糜烂,糜烂大小不等,小的常呈直线排列。瘤胃黏膜偶见出血和糜烂,皱胃炎性水肿和糜烂。肠系膜淋巴结出现浆液出血性炎症。淋巴集结出血、糜烂、坏死。小肠呈急性卡他性炎症,空肠、回肠较为严重。盲肠、结肠、直肠有不同程度的卡他性出血、溃疡性及坏死性炎症。在流产胎儿的口腔、食道、真胃及气管内,可能有出血斑及溃疡。运动失调的新生犊牛有严重的小脑发育不全及两侧脑室积水。蹄部病变为趾间皮肤及全蹄冠呈急性糜烂性炎症,甚至发展为溃疡及坏死。

(六)诊断

根据发病史、症状及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须依赖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血清学检查。此外,还可应用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琼脂扩散试验及PCR等方法诊断本病。本病应与牛瘟、口蹄疫、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恶性卡他热、水疱性口炎及牛蓝舌病等相鉴别。

(七)防治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疗法。应用收敛剂和补液疗法可缩短恢复期,减少损失。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可减少继发性细菌感染。

平时预防要加强口岸检疫,从国外引进种牛、种羊、种猪时必须进行血清学检查,防止引入带毒牛、羊和猪。国内在进行牛只调拨或交易时,要加强检疫,防止本病的扩大或蔓延。一旦发生本病,对病牛要隔离治疗或急宰。目前可应用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来预防和控制本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