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口蹄疫的防治方法及疫情报告制度

口蹄疫的防治方法及疫情报告制度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牛口蹄疫俗称口疮或蹄癀,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类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病畜的水疱液、乳汁、尿液、口涎、泪液和粪便中均含有病毒。如果怀疑是口蹄疫病,严格按有关规定处置。对于口蹄疫流行地区,要弄清当时当地或邻近地区流行的本病毒的毒型,根据毒型选用弱毒苗或灭活苗。如果怀疑是口蹄疫,应尽快确诊,并及时上报兽医和监督机关,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和报告网络,按国家有关法规,对牛口蹄疫进行防治。

口蹄疫的防治方法及疫情报告制度

口蹄疫俗称口疮或蹄癀,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类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口腔黏膜、乳房和蹄部出现水泡。

(一)病原

口蹄疫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疮病毒属,是目前所知病毒中最细微的一级,根据血清学反应的抗原关系,病毒可分为O、A、C、亚洲I、南非Ⅰ、南非Ⅱ、南非Ⅲ等7个不同的血清型和60多个亚型。

口蹄疫病毒对酸、碱特别敏感。在pH=3时,瞬间丧失感染力;pH=5.5时一秒钟内90%被灭活;1%~2%氢氧化钠或4%碳酸氢钠液1分钟内可将病毒杀死。-70℃~-50℃环境下病毒可存活数年,85℃1分钟即可杀死病毒。牛奶经巴氏消毒(72℃15分钟)能使病毒感染力丧失。在自然条件下,病毒在牛毛上可存活24d,在麸皮中能存活104d,阳光直射下60min可杀死病毒,紫外线可杀死病毒,乙醚、丙酮氯仿和蛋白酶对病毒无作用。

(二)流行特点

自然感染的动物有黄牛、奶牛、猪、山羊、绵羊、水牛、鹿和骆驼等偶蹄动物;人工感染可使豚鼠、乳兔和乳鼠发病。

已被感染的动物能长期带毒和排毒。病毒主要存在于食道、咽部及软腭部。羊带毒6~9个月,非洲野牛个体带毒可达5年。带毒动物成为传播者,可通过其唾液、乳汁、粪、尿,病畜的毛、皮、肉及内脏散播病毒。被污染的圈舍、场地、草地、水源等为重要的疫源地。

病毒可通过接触、饮水和空气传播。鸟类、鼠类、猫、犬和昆虫均可传播此病。各种污染物品如工作服、鞋、饲喂工具、运输车、饲草、饲料、泔水等都可以传播病毒导致疾病发生。

以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畜及畜产品流通领域的扩大,人类活动日益频繁,致使牛口蹄疫的发生次数和疫点数增加,造成牛口蹄疫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

该病具有流行快、传播广、发病急、危害大等流行病学特点,犊牛死亡率较高,其他则较低。病畜和潜伏期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畜的水疱液、乳汁、尿液、口涎、泪液和粪便中均含有病毒。该病入侵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该病传播无明显的季节性,风和鸟类也是远距离传播的因素之一。

(三)疾病症状

口蹄疫病毒侵入动物体内后,经过2~3d,有的则可长达7~21d的潜伏才出现症状。症状表现为口腔、鼻、舌、乳房和蹄等部位出现水泡,12~36h后出现破溃,局部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脉搏和呼吸加快;流涎呈泡沫状;乳头上水泡破溃,挤乳时疼痛不安;蹄水泡破溃,蹄痛跛行,蹄壳边缘溃裂,重者蹄壳脱落。犊牛常因心肌麻痹死亡,剖检可见心肌出现淡黄色或灰白色、带状或点状条纹,似虎皮,故称“虎斑心”。有的牛还会发生乳房炎、流产症状。

牛的潜伏期2~7d,可见体温升高至40℃~41℃,流涎,很快就在唇内、齿龈、舌面、颊部黏膜、蹄趾间及蹄冠部柔软皮肤以及乳房皮肤上出现水泡,水泡破裂后形成红色烂斑,之后糜烂逐渐愈合,也可能发生溃疡,愈合后形成斑痕。病畜大量流涎,少食或拒食;蹄部疼痛造成跛行甚至蹄壳脱落。该病在成年牛一般死亡率不高,在1%~3%,但在犊牛,由于发生心肌炎和出血性肠炎,死亡率很高。

(四)诊断

依据临床症状诊断。根据该病传播速度快,典型症状是口腔、乳房和蹄部出现水泡和溃烂,可初步诊断,结合实验室诊断确诊。

该病与水泡性口炎的症状相似,不易区分,故应鉴别。其方法是采集典型发病的水泡皮,研细,以pH7.6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制成1∶10的悬液,离心沉淀,取上清液接种牛、猪、羊、马,如果仅马不发病,其他动物都发病,即是牛口蹄疫。(www.daowen.com)

如果怀疑是口蹄疫病,严格按有关规定处置。可取牛舌部、乳房或蹄部的新鲜水泡皮5~10g,装入灭菌瓶内,加50%甘油生理盐水,低温保存,送有关单位鉴定。

(五)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牛舍清洁、通风、干燥、卫生,平时减少机体的应激反应。

2.强化日常消毒工作

圈舍、场地和用具以2%的火碱或10%的石灰乳,坚持定期消毒,粪便进行堆积发酵处理。

3.按照免疫程序,及时免疫接种

(1)按照免疫程序及时免疫接种。平时要积极预防,常发地区要定期注射口蹄疫疫苗。对于口蹄疫流行地区,要弄清当时当地或邻近地区流行的本病毒的毒型,根据毒型选用弱毒苗或灭活苗。康复血清或高免血清可用于疫区和受威胁的家畜,关键是控制疫情,保护幼畜。在注射疫苗前仔细阅读说明书并认真调查家畜健康状况,病畜瘦弱和临产母畜不注射,待机体恢复后补注。曾有过疫苗反应病史的,建议在注射疫苗前先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盐酸异丙嗪药物,随即注射疫苗,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加强检疫制度,保证牛群健康。不从病区采购牛只,不把病牛引入牛场。为防止疫病传播,严禁羊、猪、猫、犬混养。

(3)如果怀疑是口蹄疫,应尽快确诊,并及时上报兽医和监督机关,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和报告网络,按国家有关法规,对牛口蹄疫进行防治。

(六)疫苗不良反应处置

个别牛注射疫苗后精神萎靡不振、产奶量下降、食欲减退、体温稍升高,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1~3d后恢复正常。因个体差异,个别牛注射疫苗后会出现急性过敏反应,呼吸加快、可视黏膜充血、水肿、肌肉震颤、瘤胃鼓气、口角出现白沫、倒地抽搐,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如果注射疫苗发生不良反应需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处方一: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5mg,视病情缓解程度,20min后可以重复注射一次,或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30mg(孕畜不用)。此方法适用于严重过敏反应病牛。

处方二:对已休克牛,除应迅速注射上述药物外,还须迅速针刺耳尖、大脉穴(颈静脉沟前三分之一处的颈静脉上)、尾根穴(尾背侧正中,荐尾结合部棘突间凹陷处)、蹄头穴(蹄冠缘背侧正中,有毛与无毛交界处,即三、四蹄上缘,每蹄内外各1穴,共8穴)放血少许,配合输液疗法。

处方三: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非那根)500mg、地塞米松磷酸钠30mg(孕畜不用),或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5mg即可。此法适用于一般过敏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