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情境教学法:概述与理论依据

情境教学法:概述与理论依据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情境教学法的概念和理论依据“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并获取知识或技能,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哲学理论依据。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

(一)情境教学法的概念和理论依据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并获取知识或技能,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18]美国著名教育杜威最早在教育学意义上提出了“情境”一词,他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创设各种情境有利于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引导人们去反省思维。[19]情境教学法的产生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这些理论依据是我们实施情境教学法的支撑,其中哲学理论依据是宏观层面的,心理学理论依据是微观层面的。(1)情境教学法的哲学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能动的认识论,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教学情境是教育者有意识创设的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外界环境,当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情境中,不仅能够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能够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情感活动,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自觉的活动。(2)情境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一旦被激活,会加强和延续情感的产生。神经一旦激活以后,信息会有两条通路进行前进,一条是特异神经通路传递的感觉,另一条是非特异神经通路所传递的感受[20],而情境教学法所创设的情境都可能激活这种感觉和感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启示我们,教育者不仅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还要考虑学习情境的创设问题,把情境教学作为推动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情境教学的功能

1.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

在教育心理学上讲陶冶,意即给人的思想意识以有益或良好的影响。关于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把它总结为“无言以教”“里仁为美”;南朝学者颜之推进一步指明了它在培养、教育青少年方面的重要意义:“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拟之。”[21]即古人所说的“陶情冶性”。

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适应性、信号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www.daowen.com)

2.情境教学的暗示(启迪)功能

众所周知,人的社会化过程即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实际上完全是环境——社会、家庭、学校、种族、地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影响作用有的被我们感知到,但更多的则是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因此,保加利亚暗示学家G.洛扎诺夫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22]

人要受环境的教学和教育,原因就在于人有可暗示性。这是心理学和暗示学研究所共同证明了的。A.比耐的实验证明在儿童身上天然存在着接受暗示的能力,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种本能。因而在他的《可暗示性》一书中,“可暗示性”就成了“可教育性”的同义语。[23]其实,这些结论在社会学的背景上也是成立的:既然“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必然要受到一切社会关系的影响,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换言之,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例如,正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的人,会因为某句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