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肌组织的影响
1.增大肌肉体积
通过健美操运动能够让人体的肌肉体积增大。不同的健美操运动项目对肌肉体积增大的影响不同,肌肉体积增大的原因是由肌纤维粗细和肌纤维数目增多造成的。
2.减少肌肉脂肪含量
一般在活动不多的情况下,肌肉表面和肌纤维之间有脂肪堆积。肌肉内的脂肪在肌肉收缩时会产生摩擦,因而降低了肌肉收缩的效率。通过健美操运动,特别是健身健美操运动,可以减少肌肉的脂肪,从而提高肌肉的收缩效率。
3.扩增肌肉毛细血管数量
健美操运动可以使骨骼肌内的毛细血管在数量或形态上都有所改变,肌纤维之间的毛细血管平均分配数量在健美操运动后增多。肌肉中毛细血管的增多改善了骨骼肌的血液供给,从而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有利于肌肉长时间紧张持续地活动,延缓肌肉疲劳。
4.肌肉内成分发生变化
长期坚持健美操运动,肌肉组织内的化学成分可发生变化,如肌糖原、肌球蛋白、肌动蛋白、肌红蛋白、水分等含量均有增加。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决定着肌肉的收缩能力,这些物质的增多对肌肉收缩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还使三磷腺苷(ATP)酶的活性加强,加快了分解速度,及时供给肌肉能量。肌红蛋白可以与氧结合增加肌肉内氧的储备量,使肌肉在耗氧量很大的情况下,有利于肌肉继续工作。肌肉内水分增加,有利于肌肉内氧化反应的进行,有助于肌肉力量的增长。
5.肌肉延迟性疼痛
许多人参加健美操运动后发现,在锻炼完后并没有感觉肌肉的酸痛,但是在第二天或第三天便会出现酸痛症状,持续2~3天后才逐渐缓解,这种疼痛叫作延迟性肌肉疼痛。肌肉延迟性疼痛一般是在运动后24~72小时达到酸痛顶点,5~7天后症状消失。除酸痛症状外,还有肌肉僵硬,轻者仅有压疼;重者会出现肌肉肿胀,妨碍活动。任何骨骼肌在激烈运动后均可发生延迟性肌肉疼痛。[32]
(二)对骨形态结构的影响
健美操运动中经常会有跳跃性的动作,跳跃动作会导致胫骨发生变化,前缘骨壁增厚非常明显,而且在掌骨干(在支撑动作中)承受负荷,因此,骨干部变化较大。经常性地进行跳跃对跖骨和趾骨也有较大影响,各跖骨和近节趾骨的长度、横径及骨壁厚度均大于一般大学生;第Ⅱ跖骨内侧壁最厚,依次为中心,向内外侧递减,而第I跖骨壁为外侧壁大于内侧壁。
对于其他的骨形态结构,骨周围肌肉活动得越多,骨在尺度上增长得越明显。一般来说,长期、系统、科学地从事健美操运动训练,可使骨密度增厚,骨径变粗,骨面肌肉附着处突起明显,骨小梁的排列随张力和压力的变化更加清晰而有规律。健美操运动增强骨的新陈代谢,改善了血液循环,从而在形态结构上产生良好的适应性变化。随着形态结构的变化,骨变得更加粗壮和坚固,提高了抗折、抗压缩和抗扭转方面的能力,有利于身体各方面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效果。
经常进行健美操运动还能让韧带在骨骼上的附着部位变得更粗壮,这都有利于肌肉、韧带更牢固地附着在上面。所有这些变化对骨骼承受外力都具有很好的作用。经常参加健美操运动,机械力对骨中的钙质沉积又有极其良好的作用,所以,大学生经常参加健美操运动不仅有助于身体长高,而且可以增加骨的峰值骨量。所谓峰值骨量,是指一生中所达到的最大骨量。通常从出生到23岁左右骨量持续增长,年增长率男大约为2.2%,女大约1.9%,从23到30岁,骨量仍缓慢增加,年增长率约0.5%~1%,超过30岁骨量达高峰,以后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少。[33]
(三)对关节形态结构的影响
系统的健美操运动让骨关节面的骨密质增厚,从而承受更大的负荷。短时间的运动可使关节软骨肿胀,运动停止后肿胀消失。这种变化在大学生运动时比较明显。这种关节软骨的增厚有人研究是由于软骨基质和细胞吸收液体的结果。
软骨是一种黏弹性材料,内有孔隙,组织间隙充满了液体,在应力作用下,这些液体可流进或流出软骨组织。这是无血管组织获得营养的重要途径,适宜的运动创造了这种环境,为软骨获得养分并经久不衰提供了条件。通过实验证明,健美操运动可以使肌腱和韧带增粗,在骨附着处直径增大,胶原含量增加,单价体积内细胞增加。
1.增强关节的稳固性
经常参加健美操运动,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增强,关节软骨和关节囊增厚,韧带增粗,增强了关节的稳固性。在骨附着处直径增大,胶原纤维量增加。
2.增大关节的运动幅度和灵活性
通过健美操运动,参与关节运动的原动肌力量得到增强,对抗肌的伸展性提高,同时关节囊、韧带的伸展性也得到提高,故关节的运动幅度增大、灵活性提高。
研究证明,在进行伸展性健美操练习时,关节运动幅度增大,提高了关节的灵活性,但是只能保持8~10周,长期不活动会降低关节运动的幅度和灵活性。因此,要长期坚持健美操运动。
关节的稳固性和灵活性是一对矛盾,肌肉力量大,韧带、肌腱、关节囊增厚,对关节稳固性和防止关节损伤有利,但给关节的灵活性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健美操运动中要处理好关节的稳固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即在发展肌肉力星的同时,要配合发展其伸展性动作的练习,使关节的稳固性和灵活性得到同步的发展。
【注释】
[1]贺道远,宋经保.运动健身理论与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26—27.
[2]邱娟,韩笑,王立刚.运动训练的生理学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96—97.
[3]吴昌华.自然科学发展史简明教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8:279—280.
[4]吕晓华.运动营养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20.
[5]吕晓华.运动营养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21.(www.daowen.com)
[6]张明海.吃好每天3顿饭[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4.
[7]健康报“知识与健康”组,中央电视台“为您服务”组.膳食与营养[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59-175.
[8]冯炜权.运动训练生物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61.
[9]冯炜权.运动训练生物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71—72.
[10]毛晓农,乔宪红.膳食营养与保健[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07.
[11]刘振玉.运动营养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26.
[12]袁海平.运动营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69.
[13]袁海平.运动营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70.
[14]袁海平.运动营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70.
[15]袁海平.运动营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70.
[16]李孟华.高校健美操运动与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8:34.
[17]曹蔚.营养学理论与运动实践[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275—276.
[18]刘忠民,倪维广.体育保健与健康[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42—43.
[19]袁海平.运动营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36.
[20]刘忠民,倪维广.体育保健与健康[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44.
[21]王广兰,汪学红.运动营养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19.
[22]高言诚.营养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2:134—135.
[23]廖八根.运动医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32.
[24]王平.现代田径运动竞训发展探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66—167.
[25]钟卫刚,陶宝峰,庞志斌.田径运动的科学性探析[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263—264.
[26]袁海平.运动营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17.
[27]李敬敬.健美操健身研究与价值学解读[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8:36.
[28]李敬敬.健美操健身研究与价值学解读[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8:79.
[29]赵晨子.高校健美操训练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57.
[30]赵晨子.高校健美操训练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58.
[31]赵晨子.高校健美操训练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58—59.
[32]崔云霞.健美操运动的理论研究[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8:128—129.
[33]崔云霞.健美操运动的理论研究[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8:1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