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体育运动损伤预防方法及重要性

体育运动损伤预防方法及重要性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想上的重视,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一环。综上所述,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而运动损伤的发生将会使锻炼者身心受到损害。锻炼者应采取相应的运动损伤预防措施,尽量杜绝运动损伤,从而使体育锻炼健康安全而富有成效。特别加强对可能发生的运动损伤环节和易伤部位的防患措施。

体育运动损伤预防方法及重要性

体育运动过程中受到机械性和物理性方面的因素影响所造成的机体伤害,称为“运动损伤”。其损伤部位与运动项目及专项技术特点有关。如体操运动员受伤部位多是腕、肩及腰部,与体操动作中的支撑、转肩、跳跃、翻腾等技术有关。网球肘多发生于网球运动员与标枪运动员。

(一)运动损伤的原因

体育活动中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分为直接原因和诱因,它既与锻炼者的体育基础、体力水平有关,也与运动项目、技术难度及运动环境等外部因素有关。诱发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认识不足,缺乏运动安全观念、思想麻痹大意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2.运动前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正确。

3.运动负荷安排不合理,不遵守循序渐进等锻炼原则,或局部负担量过大,超过运动者生理承受力,或运动时间过长等。

4.运动技术水平低,动作不熟练,盲目追求高难度动作。

5.运动情绪低下,身体机能状况不佳,勉强参加运动。

6.运动技术上存在错误,或自我保护能力差,更缺乏对易伤部位的保护。

7.运动过程中缺乏经验,思想过分紧张,或有恐惧心理、判断犹豫、动作粗野、违反规则。

8.运动环境不当,场地设备不完善,运动器材、运动服装不符合要求,或光线暗淡、气候因素不良等。

(二)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1.积极的思想

体育锻炼中发生的损伤很多是锻炼者思想上大意而造成的,有的练习者对体育运动中可能出现的损伤认识不足,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实际上只要我们在参加体育活动前,加强安全教育,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运动中的损伤是可以减少甚至避免的。思想上的重视,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一环。除了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也占一定的比例。学生应认真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克服种种情绪因素的影响,量力而行,积极完成技术动作,减少课中的运动损伤。当然,课外也应当主动学习有关运动卫生及安全的理论知识,提高运动中的安全防护意识。

2.积极的热身

在体育锻炼中,不少运动损伤都是由于准备不足造成的,因此,认真做好准备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准备活动一般采用快走、慢跑及原地连续性徒手体操等全身性活动的形式。这些活动能使四肢关节活动度加强,有助于一般性运动能力得到提高。在此活动之后,最好再做一些与主项运动内容有关的模仿练习动作,这样可促使大脑皮质中的运动中枢兴奋性达到适宜水平,身体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提高运动效果。准备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强度的大小,应根据运动者年龄、身体情况、训练水平高低而有所差异。在夏季时,准备活动不宜太久,以免引起疲劳。与正式运动之间有1~3分钟的间隔较为适宜,也可不休息直接进行锻炼,切忌准备活动后休息时间过长而失去作用。准备活动也不应千篇一律,应根据天气情况和运动项目的难易而定,一般夏季或技术动作简单的项目,时间可以短些,量可以小一些;冬季或技术复杂的项目,活动时间应长些,量也要大一些。总之,只有准备活动充分,才能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身体的灵敏反应,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

3.正确的技术动作

我们在体育活动中常看到有的同学在没有掌握动作要领、没有形成自动化动作时,就产生了完成动作的“冲动”,从而出现安全事故。闵斯特伯格认为,“我们的意识可以在身体动作执行以前预见到它”,但必须在动作熟练之后,在“我们的意识首先接触到刺激,然后接触到对于动作过程的知觉。这种动作感觉逐渐与印象产生联想,以后印象就能在活动之前唤起动作感觉的再现”之后。所以,体育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这种过程,在这种心理成熟之后,再让学生实地操作,提高学生运动的预判性。

4.和谐的对抗

为了提高体育运动的乐趣,生活中人们往往采用游戏对抗或模仿竞赛的方法来检验自身的运动能力,以及从中感受体育的对抗性和娱乐功能。因为比赛性游戏中大多有明显的身体对抗,由于情绪的因素或技术上的误差常常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为了强调对抗游戏的公平竞争,通常运动项目都有竞赛规则和要求来使比赛顺利进行。所以我们在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对抗性游戏项目规则的严肃性。

综上所述,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而运动损伤的发生将会使锻炼者身心受到损害。因此,防患未然特别重要。锻炼者应采取相应的运动损伤预防措施,尽量杜绝运动损伤,从而使体育锻炼健康安全而富有成效。

(1)坚持预防为主,加强运动安全意识,总结经验教训,杜绝麻痹大意。

(2)严格遵守体育锻炼原则,改进运动方法,遵循运动规律。

(3)准备活动充分,并具有针对性,加强保护与帮助,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如摔倒时立即屈肘、低头、团身滚动;由高处跳下时,用前脚掌着地屈膝缓冲等。特别加强对可能发生的运动损伤环节和易伤部位的防患措施。

(4)注意锻炼的科学性,加强身体的全面锻炼,防止局部运动器官负担过重,提高机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

(5)加强体育道德的修养,在比赛中严格执行比赛规则

(6)加强自我身体锻炼的医务监督,调节机体使之处于良好的运动状态。

(7)创造锻炼的安全环境,重视运动器材、场地设备的安全检查维修和卫生要求,运动者的服装、鞋子符合规范要求。

(三)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

1.开放性软组织损伤

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有擦伤、撕裂伤和刺伤,这些损伤的共同点是均有创口和出血。擦伤是身体表面与粗糙物相互摩擦后造成开裂出血或组织液渗出的皮肤组织损伤。撕裂伤是激烈运动时突然受到强烈撞击所造成的皮肤和软组织撕裂损伤。撕裂伤有开放伤和闭合伤,一般以头、面部撕裂为多见。刺伤是由细长尖锐器物刺入体内所致。

处理方法如下:

处理轻度擦伤,应进行表面消毒,以防伤口感染。处理严重的擦伤、刺伤和撕裂伤均需清洗伤口,用抗菌药物治疗;伤口大者还需及时进行缝合、包扎;对有可能受感染的伤口,应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

2.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有挫伤、肌肉拉伤和关节、韧带扭伤等。挫伤是由于打击、挤压、碰撞、摔倒等钝力直接作用于人体,使局部软组织受损造成。肌肉拉伤是在外力直接和间接作用下,使肌肉过度主动收缩或被动拉长所致。关节、韧带损伤是因动作不慎,如蹩脚、挤压等使关节发生超常范围活动,造成韧带、肌腱、关节囊损伤。踝关节扭伤最为常见,多数由于跳起落地时身体失去平衡使踝关节过度内翻或外翻,场地不平或动作不协调所致。另外,肩关节、髌骨、腰部关节的损伤在运动中最为常见。

处理方法如下:

(1)减少或停止受伤肢体的局部活动,或做局部固定。

(2)止血、防血肿。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发生后,均有内出血发生,应立即止血,以防止血肿的形成。一般采用冷敷、抬高伤肢、加压包扎等。

(3)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在闭合性软组织损伤24~48小时后,进行轻度推拿、按摩和热敷、理疗,可起到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4)加强功能锻炼。防止损伤组织的粘连与萎缩,促使损伤软组织的愈合,保证功能的恢复。

(四)运动损伤实例

1.肌肉拉伤

原因:体育运动中,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肌肉的生理机能尚未达到适应活动所需要的状态;训练水平不够,肌肉的弹性、伸展性、力量都较差,加之疲劳或负荷过度,使肌肉机能降低,力量减弱,协调性下降;技术动作不正确,动作过猛或粗暴等。

(1)肌肉拉伤的症状

表现为伤部疼痛、肿胀、压痛、肌肉紧张或痉挛,并伴有功能障碍

(2)肌肉拉伤的处理

立即施行冷敷,局部加压包扎并抬高伤肢,以防止继续出血,48小时后可进行理疗和按摩。

(3)冷处理的方法

凉水冲洗、冰袋敷或用氯乙烷喷剂和云南白药喷剂喷在伤处。

2.关节扭伤

(1)踝关节扭伤的症状

踝关节扭伤是最高发的运动损伤,约占所有运动损伤的40%。踝关节由胫骨腓骨远端和距骨构成。由内外踝和胫骨后缘构成踝穴,距骨上面的鞍状关节面位于踝穴中。距骨的鞍状关节面前宽后窄,背伸时较宽处进入踝穴,跖屈时较窄部进入踝穴,所以踝关节在跖屈位稍松动,其解剖和生理特点决定踝关节在跖屈时比较容易发生内翻外翻扭伤。又因为踝关节外踝腓骨较长、踝穴较深,而内踝胫骨较短、踝穴较浅,故踝关节更易发生内翻扭伤,外踝韧带包括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的损伤更常见。踝关节外翻扭伤虽不易发生,一旦出现却很严重。如发生断裂一般都会引起踝关节不稳,且多同时合并其他韧带损伤和骨折

踝关节扭伤的临床表现包括伤后迅即出现扭伤部位的疼痛和肿胀,随后出现皮肤瘀斑。严重者患足因为疼痛肿胀而不能活动。外踝扭伤时,患者在尝试行足内翻时疼痛症状加剧。内侧三角韧带损伤时,患者在尝试行足外翻时疼痛症状加剧。经休息后疼痛和肿胀可能消失,但若不进行规范处理,往往会出现因韧带松弛导致的踝关节不稳,反复扭伤。

(2)踝关节扭伤的治疗

发生踝关节扭伤后应免除负重,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一般较轻微的外踝韧带损伤可进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的方案一般为用石膏或支具将踝关节于轻度外翻中立位固定,固定时间为3~6周。固定期间尽量避免负重。拆除石膏或支具后应立即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以防止肌肉萎缩及可能出现的关节粘连。拆石膏可负重行走。经过康复一般三个月后可恢复肌肉力量并进行体育活动。

对于较严重的外踝韧带损伤,出现踝关节不稳及关节囊撕裂的患者,建议进行手术治疗修复韧带,以防止出现因踝关节不稳导致的反复扭伤。术后需要进行石膏固定3~6周,拆石膏后可负重行走。一般术后三个月至半年可恢复体育活动。

单纯内踝韧带损伤很少出现,如有外翻扭伤病史并伴有内踝处疼痛肿胀的患者应高度怀疑有合并其他损伤的可能。单纯内踝韧带损伤可采取石膏或支具轻度内翻中立位固定3~6周。拆除石膏后立即进行康复训练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粘连。三个月左右可恢复体育活动。较严重的内踝韧带损伤一般伴有骨折或其他韧带损伤,此种情况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3.脑震荡

脑震荡是指头部受到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后,脑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因受到震荡而引起短暂性的意识和机能障碍,脑组织无明显的病理变化特征,不久即可恢复。

(1)脑震荡的症状

发生脑震荡后,立即发生短暂性的意识障碍,表现为神志恍惚、朦胧、混浊或浅昏迷状态,短则几秒或数分钟,最多不超过半小时。清醒后在短期内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并伴有头部胀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呼吸缓慢、耳鸣、无力等症状,双侧瞳孔可能扩大。

(2)脑震荡的处理

发生脑震荡后,让患者安静平卧,如果昏迷可以掐人中,有呼吸障碍时可施行人工呼吸等措施。如患者昏迷超过数分钟,两瞳孔放大不对称,或耳、鼻、口有出血现象,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抢救,在转送医院途中,让患者平卧,头部固定,避免颠簸震动。

患者在恢复期要保持情绪安定,减少脑力劳动。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治疗,指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消除心理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让患者卧床休息至头痛、头昏等症状完全消失,使其听、视觉和言语功能得到恢复。

4.骨折

骨骼的完整性和连接性损坏称为“骨折”。骨折是运动中身体某部位在直接或间接的暴力打击下发生的一种严重运动损伤,以四肢长骨骨折最为多见。在运动中摔倒用手掌撑地,足球运动中小腿被踢,均可发生骨折。断骨没有刺出皮肤的为闭合性骨折;反之则为开放性骨折。

处理方法如下:

(1)止痛抗休克。骨折发生后,若疼痛剧烈,发生休克症状应先抗休克。使受伤者平卧,头部略放低,以增加头部供血量,可立即点按人中、合谷穴位,并同时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按压。

(2)伤口处理。如伤口出血应先施行止血、包扎,但不得使骨折肢体发生位移。

(3)固定制动。用夹板木板、木棍、竹片等其他代用品固定伤肢,切不可随意复位,以免加重损伤,并立即安全护送至医院治疗。

5.关节脱位

在体育运动中,因受外力作用,关节失去正常的连接关系即为关节脱位。关节脱位又可分为完全性脱位和半脱位(或称“错位”)两种。关节脱位一般会同时引起关节囊撕裂和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腱及其附着组织的损伤。受伤后脱位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功能丧失,严重者可能会使血管、神经受损,并伴有骨折。

处理方法如下:

关节脱位发生后,首先进行止痛抗休克,然后再固定脱位关节。如果不具备整复技术,则不可随意做整复手术,以免增加患者新的痛苦。应做简易处理后迅速护送到医院进行整复。

(五)现场急救的技术方法

现场急救是指对运动中突然出现的严重损伤进行紧急、初步和临时性处理,以减轻患者痛苦,预防并发症,为转送医院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这对保护患者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动损伤的现场急救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如果处理不当,轻则加重损伤,导致感染,加重患者痛苦;重则致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急救者必须及时、准确、有效地进行急救。

1.现场急救的原则

运动损伤的现场急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技术。急救者要充分发挥救死扶伤的精神,既要临危不惧,又要正确判断,其急救原则有以下几点。

(1)抓住主要矛盾

急救现场情况可能会比较复杂,如果同时出现多种损伤,必须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急救。如发现休克,应先抗休克,以针刺人中、内关穴,然后再做其他损伤的处理。

(2)分工明确,判断准确(www.daowen.com)

急救人员必须分工明确,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救死扶伤的崇高品德,有条不紊地实施抢救;要有熟练、正确的救治技术和丰富的临场经验。

(3)快抢、快救、快运转

发扬救死扶伤精神,急救时必须分秒必争,当机立断,切勿犹豫,延误时机。待抢救有效后,尽快转送医院,做进一步治疗。运送途中,应保持患者平稳、安静,消除其紧张情绪,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2.现场急救的方法

(1)止血法

①冷敷法。冷敷可以使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降低组织温度,抑制神经感觉,从而有止血、止痛和减轻局部肿胀的作用。冷敷止血法常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最简单的方法是用冷水冲洗或用毛巾扎于伤处,有条件的可使用复方氯乙烷气雾剂

②抬高伤肢法。抬高伤肢,可使伤处血压降低,血流量减少,以起到减少出血的作用。加压包扎后,仍应注意抬高伤肢。

③压迫法。压迫法可分为指压法、止血带法、包扎法等。

第一,指压法包括直接指压法和间接指压法两种:直接指压法,即用指腹直接压迫出血位置。但由于手指直接触及伤口,容易引起感染,所以最好敷上消毒纱布后进行指压。注意应压迫在出血动脉靠近心脏的血管处,以阻断血流。

【例1】锁骨下动脉压迫法

可使臂的上部及肩部止血(图2-4-1)。

【例2】肱动脉压迫止血法

进行时,将伤臂外推,用大拇指将上臂中部的肱动脉压迫往肱骨上。此法适用于前臂和手部出血的止血(图2-4-2)。

图2-4-1 锁骨下动脉压迫法

图2-4-2 肱动脉压迫止血法

【例3】股动脉压迫止血法

使伤员仰卧,大腿外展,在腹股沟中点下方摸到搏动后,用双手拇指将股动脉压迫在趾骨或股骨上端。此法适用于大腿或小腿出血的止血(图2-4-3)。

【例4】胫前或胫后动脉压迫止血法

进行时,在踝关节背侧,于胫骨远端将胫前动脉压向胫骨,或在内踝后方将胫后动脉压向胫骨。此法适用于足部出血的止血(图2-4-4)。

图2-4-3 股动脉压迫止血法

图2-4-4 胫前(后)动脉压迫止血法

【例5】手掌、手背出血

压迫尺动脉、桡动脉。方法:用两手拇指分别在手腕的尺动脉和桡动脉处压迫(图2-4-5)。

【例6】手指和脚趾出血

用拇指、食指分别在手指或脚趾的两侧动脉处压迫(图2-4-6)。

图2-4-5 手掌、手背出血压迫法

图2-4-6 手指、脚趾出血压迫法

第二,止血带法。临时止血常用的止血带有皮管、皮带、布条、毛巾等。进行时,先将患肢抬高,然后在患处上方敷扎止血带。敷扎时最好加垫,以防敷扎太紧,造成肢体组织坏死。

第三,包扎法。主要有绑带包扎法,如环形包扎法、螺旋形包扎法、螺旋反折形包扎法、“8”字形包扎法(图2-4-7、图2-4-8、图2-4-9、图2-4-10),另外还有三角巾包扎法等。

图2-4-7 绷带包扎法

图2-4-8 螺旋形包扎法

图2-4-9 螺旋反折形包扎法

图2-4-10 “8”字形包扎法

(2)搬运法

伤员经过现场急救处理后,应将其迅速和安全地送到宿舍休息或医院治疗。搬运方法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①扶持法。急救者让伤员的一臂搭扶在自己的颈肩上,并拉握其手部,另一只手扶挽住伤员腰部。此法适用于神志清醒、伤情较轻、自己基本能步行的伤员(图2-4-11)。

②抱托法。急救者一手抱托住伤员的背部,另一只手托住其大腿及膝窝处,将伤员抱起,伤员的一臂搭扶在急救者肩上。此法适用于神志清醒,但身体虚弱的伤员(图2-4-12)。

图2-4-11 扶持法

图2-4-12 抱托法

③椅托法。两名急救者相对,用同侧的手相互握住对方的前臂,另一只手相互搭在对方的肩上,像一把椅子,让伤员坐在“椅架”上,伤员的两臂分别搭在急救者的肩上(图2-4-13)

④3人抱法。3人站在同一方向,将伤员托抱起来,并协调地行走,此法适用于体力严重衰弱和神志不清的伤员(图2-4-14)。

图2-4-13 椅托法

图2-4-14 3人抱法

⑤担架法。可用特制担架或门板、凳子作为代用品。

⑥车辆运送法。在运送途中应防止震动和颠簸。

(3)人工呼吸法

人工呼吸法有举臂压胸法、仰卧心脏胸外挤压法、俯卧压背法、口对口呼吸法等。其中以口对口呼吸法和仰卧心脏胸外挤压法效果最好。

①口对口人工呼吸法。进行时使患者仰卧,头部后仰,托起下颌,捏住鼻孔,压住环状软骨(即食道管),防止空气吹入胃中,急救者随即深吸一口气,两口相对,将大口气吹入患者口中,吹气后将捏鼻子的手松开。如此反复进行,吹气频率每分钟约16~18次,直至患者自主恢复呼吸为止。

②心脏胸外挤压法。使患者仰卧,急救者两手上下重叠,用掌根置于患者的胸骨下半段处,借助于体重和肩臂力量,均匀而有节律地向下施加压力,将胸壁下压3~4厘米为度,然后迅速地将手松开,胸壁自然弹回。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以60~80次的节律进行,直至恢复心脏跳动为止(图2-4-15)。

图2-4-15 心脏胸外挤压法

(4)溺水及其急救

①原因与症状

在游泳时,因肌肉痉挛或技术上的原因可能会导致溺水。溺水时,水经过口鼻进入肺部造成呼吸道阻塞,或者因吸水的刺激,引起喉部肌肉痉挛,使气体不能进入,导致窒息和昏迷。如果时间稍长,会因缺氧而危及生命。窒息后,脸色苍白,面部肿胀,眼睛充血,口鼻充满泡沫,四肢冰冷,神志昏迷,胃腹吸满水而鼓起,甚至呼吸、心跳停止。

②急救步骤

第一,将溺水者救上岸后,清除口腔中的分泌物和其他异物,并迅速进行倒水,但不要过分强调倒水而延误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图2-4-16)。

第二,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若心脏已停止跳动,应同时实施心脏胸外挤压法。人工呼吸和心脏胸外挤压以1∶4的频率交替进行,急救者之间应密切配合,进行积极而耐心的抢救,直至溺水者自主恢复呼吸为止。

第三,溺水者苏醒后,立即送往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在运送途中,必要时继续进行人工呼吸。

图2-4-16 倒水

面对溺水者,常常需要对其是真死还是假死进行判断。真死一般具有以下4个特征:

第一,呼吸停止。既看不见又摸不到呼吸运动,即使将细毛或发丝放在鼻腔前,也不见飘动。

第二,心跳停止,脉搏消失。将耳朵贴在患者胸壁外或用听诊器都听不到心音。

第三,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亮光不能使瞳孔缩小,不出现眨眼反应。

第四,角膜反射消失。用手指或细毛触及角膜,不出现眨眼反应。

若溺水者只出现1~2个征象时,则并非为真死,称为“假死”。若4个征象都存在,且用手指从两侧挤压眼球,瞳孔变成椭圆形时,则可判为真死。

必须记住,急救者切不可轻易判断为真死,在尚未完全出现真死征象之前,要刻不容缓地坚持抢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