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中,已深深地渗入中华民族的思想、心理和人格之中,它对人们的精神和行为往往起着一种凝聚和整合的作用,它能够维护群体的团结、亲和、凝聚,它是一种很强的感召和熏染,构成文化主体、社会群体乃至整个民族的共同心理基础。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说,优秀传统文化犹如一面旗帜,能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如果把具有浓厚积淀的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现代意识有机结合,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放射出熠熠光彩。
如何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继承革命文化遗产,如何消解多元化带来的信仰虚无化,如何通过挖掘人们心灵深处共通的情感信念,在碎片化的时代中形成一种聚合的张力,使人们对生命意义、生存价值的追问能够得到解答等等,成为人们不断思索的问题。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给了我们参考答案,那就是需要不断地回忆历史事件来论证“集体”现状的合理性。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民族生存过程中的历次艰辛产生了无价的精神瑰宝,并沉淀为多样的民族文化,通过多种载体保留并传承下来,它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命脉,也是世界文化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因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历史悠久,历经磨难而又生生不息、品质高尚的民族,就必然会重视弘扬和培育历久弥新、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必然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积淀;而一个代表全民族利益、着眼未来、卓有远见的政党,就应该把奋斗历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传承给后人,[67]让其在与时俱进的跃动变迁中古为今用。这也是一个政党在新的形势下论证自己地位的合法性的必要手段。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论证呢?正如前面所言,文化记忆的传承是遵循着特定而严格的形式的,而节日和仪式则是文化记忆最重要的传承和演示方式。纵观中外节日的形成过程,往往因一件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或因重要人物身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人们或为了纪念,或为了反思,或为了庆祝而进行各种活动,这些活动赋予人类个体,以及这一个体所属的政治、宗教或是社会经济的集团以凝聚力与存在意义。毋庸置疑,人的价值观源于社会,是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在群体中习得的。通过活动、仪式、宣传等手段不断强化,价值观才有可能烙于人的心灵深处,在舆论规章约束中养成共同的行为习惯,在活动仪式中激发和强化情感。所以,重视民族节日对当代人热爱本国文化及承袭和发扬传统文化,进而抵制违背社会良知的文化现象有重要意义。而史态类新闻则通过对历史具体事件有选择地报道,与主流话语共同建构文化记忆,使文化精神得以传承。下面以纪念长征的报道为例。
作为历史事件的长征离我们渐行渐远,但对于长征这样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可以留住什么,我们又怎样将她保留?纪念就是一种方式。长征出发50 周年、60 周年、70 周年、80 周年都在不断地纪念、强调这种精神。以纪念长征出发70 周年为例,全国各地以各种形式纪念长征,开座谈会、红军后代重走长征路、建立红色旅游景点、走访慰问老红军及家属、老红军老战士到中小学生中间讲红军的故事等。而对媒体而言,纪念长征既是反映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一次“大事宣传”,又是重大历史题材的“历史宣传”。“大事宣传”要有时效性、指导性和一定的规模声势;“历史宣传”要严肃准确,并对今天有所借鉴。因此媒体将各种纪念活动的大量报道和自身参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挖掘与发现,增强历史题材报道的现实感和感染力。新华社与《北京青年报》推出了大型报道《我的长征——寻访健在老红军》,从2004 年8 月1 日开始,历时76 天,每天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发了76 位老红军的长征故事和人生经历。深入的采访、朴实的语言、翔实的事例,真实还原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再现了平凡人不平凡的精神世界。从宣传效果来看,正如该报总编辑张雅宾所言:“作为一张负责任的、严肃的大报,肩负着为历史留下印记的责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就当尽可能地拿出投入来,写那些真的能让历史记得住的东西,这才是一个大报的一种权威性的体验。”浩浩70 天的连续整版报道,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对长征精神的再次确认,也不只是视觉与心灵的全面冲击,还呈现出一种新闻介入历史方式的全新尝试。长征精神的再现,融媒体的历史责任和文化传承于一体,也充分显示了媒体在构筑道德建设中的强势作用。
而在长征胜利70 周年,《解放军报》推出了“红军长征胜利70 周年特刊”。在此,笔者借用陶克先生关于这个特刊的分析来论证史态类新闻对文化记忆的传承。(www.daowen.com)
从2006 年8 月1 日到10 月23 日,中间除去国庆节放假,特刊每周推出一期。第一版为长征大视野,既有颂扬红军长征精神的“追寻峥嵘岁月”,又有描写红军传人的“红军团队风采”;既有展示红军远征历程的“长征看台”,又有谈笑低吟的言论“长征随想”,再配之以一幅耀眼的长征油画和一组长征人物速写,使红军英雄形象跃然纸上,醒目夺人。第二版为长征的历史史话,既有专家深度点评长征的《解读长征》,又有展现长征中著名战役和红军英雄风采的《经典战例》《英雄传奇》;既有个人回忆长征的《红军将士口述长征》,又有鲜为人知的史海钩沉《长征秘闻》,再配上《图说长征》这个小栏目,使得关于长征的历史厚重而又新鲜。第三版为长征的文化话题,先后推出了《长征,震撼心灵的历史细节》《红军,留在藏胞心中的圣灵》《经典重读:名家笔下的长征》等13 个与文化有关的专题。感人的细节,细腻的笔法,宏大的主题,使这个版又具有较高的文学性、思想性。第四版为长征广角版,有讲述当代人如何传承长征精神的《我和长征有个约定》,有历史场景和追忆思考融为一体的《万水千山的诉说》《红色旧址》,有记录健在老红军生活状况的《寻访老红军》,再配上反映长征路上新景观的一些照片,使得广角版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最后一期特刊在中央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 周年大会召开后的次日刊出,除前4 个版格局外,又增加4 个版,将70 个老红军口述长征还没发完的22 篇,分为路线篇、信仰篇、浴血篇、团结篇,每版配之以相应的言论:《长征,我们的路线感悟》《长征,我们的信仰追求》《长征,我们的英雄壮歌》《长征,我们的团结诗篇》,集中刊登,将报道推向了高潮。同样这个报道也让历史活起来了,革命文化精神得以传承和延续。纪念长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找准结合点,实现历史和现实的接轨,从长征这部厚重的历史“大部头”中汲取精神养分,从而指导、推动我们的“新长征”更好地前进。从8 月8 日开始,该报的长征特刊在《追寻峥嵘岁月》专栏中,连续推出了《目标,永远是人民利益》《人文精神的远征》《万里求索“实”作舟》《舆论宣传显威力》等10 篇述评文章,在以见闻形式追述长征历史的同时,努力关照现实,围绕“使命意识”“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党的领导”等事关军队建设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做文章,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这组报道实现了从感性向理性发展,从浅层向深层发展,从客观性向科学性发展,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10 月23 日,在最后一期特刊的头版,重点推出了《始终保持红军那么一股子气——写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 周年之际》述评,详尽而又深刻地阐述了新时期人民军队应当如何当好红军传人,续写新传奇、新辉煌。与此同时,《红军将士口述长征》《寻访老红军》等栏目里,专访的一些尚健在的红军老战士,以人性化、平民化、传奇化、细节化的视角,报道他们现在的生活状况、当年亲历长征的故事、长征情怀感悟等。可以说,这些红军老战士平民百姓的生活,拉近了“长征精神”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68]
史态类新闻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接实现了对文化记忆的延续和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