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实现观众审美期待

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实现观众审美期待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史态类新闻就大量借鉴这种手法给受众带来了新奇感,进而实现受众的审美期待。陌生化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其目的就在于突出艺术独特的审美价值。(二)惊叹、愉悦——陌生化的审美效果史态类新闻“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使得文本与读者有一定的“审美距离”,而这些又恰恰成为文本的一种“召唤结构”,召唤着读者带着自己的“期待视野”去阅读、去欣赏,从而缩小与文本的审美距离,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

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实现观众审美期待

文学创作的“陌生化”手法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能在平中见奇、常中见新,使文学作品更具有文学性、创新性和独特性,具有更大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史态类新闻就大量借鉴这种手法给受众带来了新奇感,进而实现受众的审美期待。

(一)史态类新闻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陌生化”又译奇特化,指将生活中熟悉的变得陌生,以唤起人们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它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其正式提出见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正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体验,感觉到事物的存在,为了使石头成其为石头,才存在所谓的艺术,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把事物提供为一种可观可见之物,而不是可认可知之物。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因为在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使之延长。艺术是对事物的制作进行体验的一种方式,而已制成之物在艺术之中并不重要。”[56]为此他强调文学创作的重心应当是陌生化艺术手法,以便现实能够向欣赏者的审美知觉生动地展现自身。这说明陌生化要求人们摆脱感受上的惯常化,突破人的实用目的,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这样,原来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而且毫不起眼、毫无新鲜可言的东西,就会焕然一新,变得异乎寻常,鲜明可感,从而引起人们的新颖之感和专心关注。但俄国形式主义又认为,艺术手法不是固定不变的,任何一种艺术手法在艺术史上都存在着一个从独特到模式化、自动化的过程,相应的,欣赏者对这种手法的审美反应也同样存在着一个从陌生化到自动化的过程,而一种艺术手法的模式化、自动化,也就意味着其审美价值的贬低。因此,陌生化包括两个层面:艺术对现实的陌生化和艺术手法的陌生化,前者体现为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后者则是艺术手法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现态类新闻和拟态类新闻较易引起受众的关注,这是由刚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实容易带给受众的新鲜感决定的。史态类新闻因其时效性的缺乏往往被受众所忽略,因而史态类新闻更多地利用陌生化手法来引起受众的关注。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通过对报道事实的选择形成陌生化。史态类新闻所报道的事实都是已经过去的离现实较远的时效性不强的事实,这种过去事实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时间符号,是已成过去的“历史时期”的符号表达,它不仅触动观众窥视历史的心理内驱力,对“很久以前”发生事件及其场景和相关文化习俗产生好奇,同时由于逃离了官方话语管束的时域,避开了观众习惯性的现实比照,文本的叙事处理更为灵活化。

二是表现技巧陌生化。审美活动是极具个性、富有特色的精神创造活动,艺术创造必定会涉及对历史上的或同时代的艺术手法的继承,但如果这种继承发展到一种不加创造的模式化程度,那也就意味着创造个性的丧失;而且,艺术手法的模式化必然导致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丧失新鲜感,审美成为丧失创造性的自动化反应。陌生化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其目的就在于突出艺术独特的审美价值。心理学家们也认为,事物的新异性可分为绝对新异性(刺激物在我们经验中从来未出现过的,如考古新发现)和相对新异性(各种已熟知的刺激物的不寻常结合)。而引起注意更多的是刺激物的相对新异性。在史态类新闻中,所报道的历史事件本身并不能自然地被“真实”地“反映”,为了突出其独特性,制作者借用陌生化手法创造性重构,历史事件才能真正成为文本世界的“情节”。而这种对“事实的情节加工”,即表现为诗意的表达方式的选择、创造。老子讲“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借用这句话来看史态类新闻写作就是“以正定主题,以奇谋篇章”。具体表现为一是大量运用逆向思维和树状思维。史态类新闻文本在章法上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多方向思维进行考虑,尤其是一些解密新闻,在写作时形成多个枝条,使受众的思路的延续性得以延宕,从而给受众带来陌生感。二是利用悬念手法,(这在前面已有叙述)让观众始终处于一种陌生而新奇的情境之中,形成一种渴望追究的兴奋心态,从而实现接受、欣赏、得到乐趣的高度满足。

(二)惊叹、愉悦——陌生化的审美效果(www.daowen.com)

史态类新闻“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使得文本与读者有一定的“审美距离”,而这些又恰恰成为文本的一种“召唤结构”,召唤着读者带着自己的“期待视野”去阅读、去欣赏,从而缩小与文本的审美距离,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

存在主义哲学海德格尔的阐释学赋予理解以时间和历史的维度,指出了理解的“此在性”,认为理解是以人的“前理解”为基础开始的。所谓“前理解”是潜藏于具体理解文本的时候阐释者的一种认知结构,它包括理解前已经存在的制约理解的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先行掌握三方面。而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则将这一“前理解”理解为“成见”,意指在理解过程中,人无法超越历史空间对作品加以客观的解释,“我们存在的历史性产生着成见,它实实在在地构成我们全部体验能力的最初直接性。成见即我们向世界敞开的倾向性”[57]。赫希也指出:“我们发现的各类意义正是我们所期待发现的意义,因为我们所发现的东西事实上受到我们所期待的东西的强有力的影响。”现代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之一姚斯则借用这个概念,提出了“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s)的概念,认为任何一个读者,在其阅读任何一部具体的文本时,都对文本存在一种期待心理与视野,随着作品的逐步展开,读者被带入一个由作者设置的特定环境里,密切关注着作品的展开过程,体验作品的内在意蕴,并通过作品的积极释读,咀嚼人生的苦乐悲欢,探寻未知世界发生的隐秘,进而对作者所构筑的世界发出种种预测、询问和思索。在这一过程中,作品逐渐唤醒人们原有经验的种种回忆,使读者置身于一种特有的知觉和情感状态中,并伴随着作品的种种“暗示”,唤起对作品“过程和结局”的期待。如果自己期待与阅读带来的感受一致,读者便感受到作品缺乏新意和刺激力而索然无味。相反,作品内容出乎意料,超出期待视野,读者便感到振奋,这种新体验便丰富和拓展了新的期待视野。而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也证实了人对外来信息的掌握必定要以过去的经验为背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利亚指出:“脑皮层的各种不同的区,其中也包括彼此间很远的区,都参加了心理活动的积极形式的实现,这些积极形式不仅接受信息,而且要将这些信息与过去的经验相比较。”可见,没有人会以一种不受惯例经验影响的态度接受艺术的。

当然,在对史态类新闻的接受活动中,读者总是从他所受教育的水平、所处的地位和境况,他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他的性格、气质和审美趣味,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主观和客观条件出发去阅读作品的。读者的生活经验是千差万别的,读者的审美层次是参差不齐的,作家的这些主观和客观条件与读者也不完全相同,在创作中又运用“陌生化”手法,因此,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之间总是存在一个“审美距离”。当接受者与作品中的角色距离为零时,接受者完全进入角色,无法获得审美享受;相反,当这种距离增大时,期待视野对接受的引导作用趋近为零时,接受者则对作品漠然。[58]只有当审美距离恰当,文本所表现的与读者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接近,读者容易解读文本的含义,那么读者就能实现他的期待视野,进而产生一种相应的情感,并转化为一种精神力量,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更丰富多彩、更有意义,文本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得以实现。

因此,在阅听史态类新闻文本之前,读者往往在自己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对文本有一种期待,并带着这种期待进入阅听过程,对文本的“空白点”和“未定性”作填充、确定甚至拓展,以在阅读中改变、修正或实现这些期待。显然,富有“陌生化”的作品可以更为有力地吸引观众的审美注意,激发观众的审美想象,使他们获得更加隽永的审美体验和更加独特的审美认识。由于审美期待对于受众欲求心理的先在约定,它成为受众衡量作品的内在价值的尺度。受众以这种尺度认可了适合他的作品。如对《名人回访》的栏目,对名人的了解使受众已有一个“视野期待”,看到这样的栏目,他会关注栏目是如何塑造名人形象的,如果这个形象的塑造过程及最终展示出的形象与他心中的形象基本一致,他会认为栏目没有为其提供新的知识,进而对栏目产生失望;相反,如果栏目不断提供他所不了解的东西,也就是栏目中的名人与他所了解的名人有“审美距离”,他便会积极主动地去阅听,来实现自己的审美期待,进而对栏目产生一种新的审美期待,唤起新的期待的实现。如在前面所提到的作品《和爷爷朱德在一起的日子》的前言“12 月1 日,是朱德元帅诞辰116 周年纪念日。这位国家前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有着怎样的家庭生活,又是怎样度过他人生的第二个艰难岁月的?他的孙子朱和平以40 年的亲见亲闻,告诉了我们不少鲜为人知的事。”与朱德关系亲密的孙子心中的爷爷与大众心中的形象之间存在一个“审美距离”,受众带着审美期待去缩小距离以实现自己的审美享受,提升自己新的审美期待。

史态类新闻之所以能在即时化新闻时代复活并产生一定反响,正是由于经历着精神碎片化的人们,迫切期待着能从史态类新闻作品中经常保持着审美趣味的变异性和创新性的倾向,重新观照整个民族的历史,从中重新确立人们的价值,并引起人们对于现实的思考。如果离开了受众对史态类新闻的期待、阅读欲望,就不能正确解释时效性不强但具有独创性和探索性的史态类新闻作品何以能使受众那样如痴如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