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闻传播知性化助推结果

新闻传播知性化助推结果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与新闻传播大众化并行不悖的另一股潮流则是新闻传播的知性化。而新闻传播的知性化就是指传播内容具有知识性和思想性,是将知识理性与思想传播渗透到大众新闻传媒文化之中,用知性提升大众性。史态类新闻的指导力应该说是思辨力和说服力的延伸,其实质还是理论的指导力。如在9·11 事件六个月纪念日之时,美国政府和民间曾举行了一系列仪式。

新闻传播知性化助推结果

当前,与新闻传播大众化并行不悖的另一股潮流则是新闻传播的知性化。所谓“知性”,《辞源》的解释是:德文Verstand 的意译,又译“悟性”。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其中“知性”处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它可以是“感性”的升华,也可以是“理性”的接近。[34]简单而言,知性是人的一种主动下判断的能力,它把我们知觉中的多样的具体内容进行分解,重视事物的固定的特征和多种特性间的区别,凭借理智的区别对具体的对象持分离的观点。而新闻传播的知性化就是指传播内容具有知识性和思想性,是将知识理性与思想传播渗透到大众新闻传媒文化之中,用知性提升大众性。

作为集评论和解释于一身的史态类新闻,不仅要求人们把不同或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考虑,还要求人们在现实的基础上充分揭示出这种联系的空间纵深性和时间绵延性。它常对大量历史事实和素材进行深度加工,其中,有分析、有归纳、有揭示、有预测,条分缕析的逻辑结构使史态类新闻呈现出强烈的思辨色彩,引发出强大的思辨力。众所周知,正如肉体和精神同时存在一样,思想和感情也同时发生。二者正如糖被掺和于水中,只有水,没有糖,是绝不会变甜的。也就是说思想、感情要同时生成,并行存在,如果新闻中只有感情的宣泄,而无理智的调控,那么这种“感情”将成为决堤之洪水,出笼之猛兽,难免要泛滥成灾,不好收拾;如果新闻中只有“思想”的空架,而无“感情”的点缀渲染,则这个空架子还不能成为一个精致的花圃。因此,“理”隐匿潜存于史态类新闻文本中,它实现了新闻报道从事件型向问题型、从单一信息型向密集信息型、从微观层面向宏观层面、从表面现象向深层意义的转移和发展。在生活中,人们常常渴望有新的智能来观照生活,不仅需求知识,还需要将知识还原为生活感受,再超过具体感受,得到自己特有的精神境界。这种超越于生活感受的精神境界,就凝结着哲思的因子。相较于现态类新闻因对时效性的追求而略缺思考的冷静,“主智”“重思”的史态类新闻则可以认真仔细去感认与体察世间万物,“致力于冷静的观察和邃密的玄思,洋溢着智能的灵光和横生的哲理意趣”。就其来源而言有三:一是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二是对宇宙规律形而上的慧思;三是对自然与生命的哲学感悟。这三个层面在史态类新闻里都获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正如前面所述,史态类新闻不仅是发现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从中发现新的意义,正是这个新的意义使历史成为新闻,而这个意义也必定带着作者深思熟虑、仔细梳理后所总结出的观点,因此史态类新闻大量运用了述议结合的写作形式,“述”的是新闻事实和辅助素材,“议”的是立场、态度和观点。史态类新闻中的“议”一是借专家、学者、业内权威人士或当事人之口“述”出来,也就是说,在史态类新闻中,主观性的“议”被客观化了。“述”“议”相互转化,浑然一体,使史态类新闻从总体上仍然实践着新闻客观报道的宗旨,从而更具说服力。如《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的一篇报道《寻求合法性》,作者对青县模式的赞同通过村民和专家的口说出:

村民代表韩世达讲:“原来我都不想在这村里住了,我可以住县城。为什么?太脏、太乱,没人管理,没人收拾。你看现在这村,虽然不比城里,照过去比,强多了。”

听说他当上村民代表后,掏了3 万来块钱支持村里。我问:你当代表,不会只掏钱吧?

“村里哪儿有问题,我就提出来。”“以前不可以提吗?”

“提?向谁提?你向当官的提,他喝醉了,你谁啊?没渠道提,而且提了也没用。你就是有心,有力,钱给谁?以前有了不满,只能个人生闷气。‘新模式’的好处,就是有组织有依靠,有意见有地儿说去。”

“说了,不听,咋办?”我追问。

他立马从椅子上直起身子道:“不听,我再组织大伙说去,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大家都不同意,这事就给否决了。再干,也就不合法!”

别人也接着话茬道:“我觉这事行,就举手同意;不行,就不举手,不盖章子。”(www.daowen.com)

……

“这个理财小组,都是村里有头脑、精明的人。你说你买了什么,拿出来大伙瞅瞅。村代会如果真把它的权力发挥出来,还真能起到监督两委班子的作用。两委好了,就能推动村子的发展。”

他们总结道:新模式,让村民代表有了真正的决策权、监督权。

……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于建嵘认为:青县模式,不仅解决了村治模式问题,而且解决了共产党生死存亡的问题,解决了基层党组织退化问题。他说:“共产党必须有基层政权,必须有政权意识。”“执政党必须树立接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巩固人民群众基础的观念。”[35]

二是作者直接进行评论,让自己的观点淋漓尽致地展现。如《伴随改革开放长大身边年年有变化》一文中,作者直接评论道:“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每一座城市、每一处乡村、每一个家庭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马小梅’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正在逐步实现。”[36]

再则,史态类新闻用简而化之的理论来阐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新现象、新问题,为广大受众解疑释惑。这不仅丰富了新闻表现方法,拓展了新闻报道空间,更重要的是,它们让新闻闪烁出理性的光芒,昭示着新闻朝着理性和知性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在史态类新闻中,专家、学者和业内权威人士用他们的学识、功力和视野将学术性理论与现实性的问题有机结合,通过观察、分析、解释、预测,理论在这里被简约化、通俗化和大众化,进而对广大受众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产生着现实的指导作用。史态类新闻的指导力应该说是思辨力和说服力的延伸,其实质还是理论的指导力。而史态类新闻的思辨力、说服力和指导力,使其烙上了知识的刻度,从而具备了知性的力量。如在9·11 事件六个月纪念日之时,美国政府和民间曾举行了一系列仪式。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播出纪录片《9·11》,片中采用了大量从未公开的影像素材,从参加抢险的纽约市消防队员的视角再现这场悲剧。片子反映了美国人民在这场灾难面前表现出的空前的团结精神和爱国热情,也引发了对9·11 事件进行的理性的反思,这与当时几乎所有美国主流媒体所体现出的缺乏反思的声调形成强烈的对比。至于9·11 事件是否属于军事行动我们不必探究,但《9·11》的这种独立的文化追求已经为精英文化领域的探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因此可以说史态类新闻通过自身的知性化逐步推动新闻传播的知性化,进而促使新闻传媒文化的知性化。而新闻传媒文化的知性化趋势使主流新闻传媒文化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我们知道,主流新闻传媒文化从属于主流文化圈,其潜在的抵抗力量在亚文化圈,而亚文化圈始终游走在文化的边缘,其力量十分薄弱。然而,知性新闻传媒文化的兴起,实际上也是知识分子对主流话语进行“收编”整合进自己的话语中,并由此合法化地从新闻传播领域争取到了话语权,并逐步渗透进主流新闻传媒文化。这标志着主流新闻传播意识到了这两股力量的不可抗拒性,而承认了大众新闻传媒文化和知性新闻传媒文化的合法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