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究新闻史态类传播的价值

探究新闻史态类传播的价值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史态类新闻日渐繁盛,不仅根基于它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更得力于其内在的传播价值。这些价值只能在新闻传播中得到实现,所以有人又将其称之为新闻的传播价值。任何事物的特征或个性,总是在与其他对象的比较关系中显现的,在论及史态类新闻的传播价值时,我们将以现态类新闻和拟态类新闻的传播价值为参照,既挖掘三者的共同之处,更探究史态类新闻独有的价值。

探究新闻史态类传播的价值

一个“新事物”能否长久矗立于世间,是否具有丰富的价值是关键所在。史态类新闻日渐繁盛,不仅根基于它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更得力于其内在的传播价值。传播价值内涵已在第一章中有所阐述,为给大家一个清晰的轮廓,此处再做一个概述:传播价值指新闻文本对主体的效应,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即新闻的价值。它不只是包含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还有它们的延伸价值与主体的新闻价值发现、新闻价值创造成果,甚至还有传播主体的价值偏见和价值误导等。它是一个多项价值结构系统。这些价值只能在新闻传播中得到实现,所以有人又将其称之为新闻的传播价值。任何事物的特征或个性,总是在与其他对象的比较关系中显现的,在论及史态类新闻的传播价值时,我们将以现态类新闻和拟态类新闻的传播价值为参照,既挖掘三者的共同之处,更探究史态类新闻独有的价值。那么,相较于现态类新闻和拟态类新闻着重于信息传播和告知及给传播者带来亮点等价值,史态类新闻文本又是如何作用和影响主体的呢?而史态类新闻的主体又包括哪些呢?

众所周知,影响新闻文本的因素很多,休梅克(Shoemaker)和瑞斯(Reese)在其关于美国情况的研究(1996)中认为有五种主要因素,一是来自媒介工作者个人的影响,二是来自媒介常规的影响,三是来自媒介机构的影响,四是来自媒介机构以外因素的影响,五是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影响。而陆晔、潘忠党则将其整合为三种力量,即新闻专业理论、政治宣传体制和商业传媒体制,[1]也即党对媒体的控制,市场对媒体的诱惑和支配,专业服务意识对媒体自主的压力。这三种力量,既发生在话语场域,即由上述基本要领的不同组合而构成的三个内部相对一致的话语体系,又有社会实体的意义,包括传媒体制、传媒运作中资源配置和流通渠道、具有不同教育背景的新闻从业者及其实践以及他们互动的实践。它们相互冲突、渗透和调和,构成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专业实践的历史场景。新闻专业理论主要由新闻从业者践行,政治宣传体制的主使力量则为新闻监管者(包括宏观即国家意识形态和微观即媒体的所有者),他们的思想又通过影响新闻从业者而传播,而商业传媒体制则以受众为上帝,受众对其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这三种力量的主体可直接归纳为新闻从业者、新闻监管者和受众(也有学者直接称为传者和受者)。笔者认为享用新闻的价值不只是新闻传播中的接受主体——受众,还应包括新闻的传播主体——新闻监管者和新闻从业者,因为他们也需要通过新闻传播的方式达到传播其思想观念、精神价值的目的。即新闻不仅在于传播公众不知、应知、欲知的事实信息,还要用传播的事实信息“说话”,发表意见,表达倾向(这是由新闻事业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等决定的)。再则,由于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技术促成了后新闻业时代的诞生,传播主体在维度上呈现出多元结构来,具体为职业新闻传播主体、民众个体传播主体和非职业、非民众个体的组织传播主体的多元类型结构。[2]而新闻的价值是一个多项价值结构系统,相对于不同的传播主体来说,面对同样的新闻事实,因为传播主体之间的差异(阶级性、新闻需要、新闻兴趣以及各方面能力、素质等不同),他们从中观察发现开掘出的新闻资源也就会有一定的差别。而对于接受主体,同样由于个性差别,除获得基本相同的信息价值(新闻价值)外,他们对于传播价值中的其他价值因素的接收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3]由于史态类新闻属于新闻的一个部分,史态类新闻的传播价值依然存在多重主体,因此,本章着重从新闻监管者、新闻从业者和公众三个主体来看史态类新闻文本的效应。(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