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悬念与延宕策略的结合: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研究现成果!

悬念与延宕策略的结合: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研究现成果!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显然,“悬念构成了节目的关节点,随着悬念的出现、发展和结束,节目也完成了自身的起承转合”[56]。悬念式的导语引起了受众的好奇心并刺激了受众的探究心理,这些兴奋点一旦被激发,对尚未获得答案的信息就会欲罢不能。“兴奋点”是报道的“看点”或是“卖点”,是新闻报道能够与观众注意力进行交易的重要砝码。观众的快感也恰恰来自过程。中国章回小说和评书的最大特征就是善于建构这种悬念。

悬念与延宕策略的结合: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研究现成果!

依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悬念指“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很想知道又无从推知的关切和期待心理”[53]。美国剧作家威·路特在《论悬念》中说:“戏剧性故事的讲述者运用更有诱惑力的技巧……来吊你的胃口……从广义上讲,他埋下一颗炸弹,这颗炸弹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感情的,然后把它留到最后爆炸。就这样,他把戏剧中的能量释放出来,这种能量就是悬念。”[54]综上所述,悬念是作者在处理情节、设置矛盾冲突、描述人物命运时,利用受众对某事、某物、某人的关切和期待心情,在文本中所作的悬而未决的处理方式,它可以提高受众的兴趣,集中受众的注意力。文似看山不喜平,悬念的神奇魅力早就被清代剧作家、理论家李渔一语道破:悬念就是叫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结果”,如果“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法、好戏文”。[55]从修辞法的角度看,悬念就是在一个连续的叙事中让叙事暂时中止,或是设置未知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叙述的断点,以引起受众对下文的期待,通过这种期待感的形成来增强受众对新闻事实的强烈印象,带给受众在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快感。擅长调查性报道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在悬念的运用上就颇下功夫。他们甚至将自己的个性化表现标志定位于“用纪实式视听语言,展现记者对新闻事件的采访和调查过程,把新闻当成故事来讲,在质疑、悬念中突出事件中的矛盾和冲突,展现大时代背景下的新闻故事一波三折”。很显然,“悬念构成了节目的关节点,随着悬念的出现、发展和结束,节目也完成了自身的起承转合”[56]

那么,史态类新闻如何营造或构建悬念呢?

(一)带悬念的标题和导语刺激受众的探究心理[57]

悬念的营造取决于记者为故事构建了什么样的“情境之基”。关于“情境”,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在其《美学》中,曾有过专门的论述。我国美学家朱光潜对黑格尔关于“情境”的论述的诠释是:“黑格尔把这种‘特殊的’揭开冲突、引起动作、显现性格的‘机缘’叫做‘情境’。”情境构建的第一步就是故事的开端。开端是否精彩,直接决定着故事的基本情节、事件的设置是否能切题。影响着观众审美凝注力能否很快被调动起来。因此史态类新闻在写作中要善用“钩子原理”,即在故事开始的第一分钟就牢牢抓住受众,就像伸出的钩子一样,勾起受众的兴趣,让受众“欲罢不能”。一部分在标题上大做文章,或巧用提问和呼唤的方式在行文中作无疑之问,有的作答,有的不作答,如《加加林时代如何带酒上太空[58]《美国特种兵为何戴中国军徽?》[59]《美国如何秘密打捞苏联潜艇残骸》[60]《我不服、谁来管?》[61]《张伯荃是怎样办南开的?》[62],或使用最具冲击力的字词来加强语气,如《希特勒竟先于美国试爆子弹[63]《西方大都市曾为马粪操碎了心》[64]《埃及曾为3000 岁高龄的法老护照[65]日本曾想自己搞东京审判》[66]《我说你是精神病》[67]《好死不如赖活着》[68]蔡元培为陈独秀编造假履历》[69]等等,以使标题的语势波澜起伏,造成悬念,引起受众的注意。一部分在导语上猛下功夫以期造成悬念,如《山阴的枪声》[70],导语是:

“1999 年1 月10 日,在山西省山阴县的闹市,一名警察向一个无辜的男青年开枪,子弹穿过青年的头盖骨,造成重伤。青年名叫李智堂,几年来他挣扎在死亡线的边缘,苦苦等待着治伤的赔偿,……直到最近,这起枪击案才有了结果。然而,这样一起枪击案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几年间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呢?”

《平型关战役与平型关大捷》[71]开始语为:

“平型关战役与平型关大捷是什么关系?是并列关系,还是同一关系?抑或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这不仅是一个“名”的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历史发展的内涵及其本质的大问题。”

《错案之链》[72]的开场白:

“一对姐妹被杀,犯罪嫌疑人当年被法院判为凶手,19 年后被改判无罪,证据疑点重重,司法过程为何一路畅行,错案如何酿成?”

《加加林时代如何带酒上太空》[73]的导语:

春节档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中的诸多细节让观众津津乐道,其中那句‘你知道为什么加加林时代不许带酒上太空’更引起很多人的好奇,太空中的禁酒令真的存在吗?影片中俄罗斯航天员藏酒的熟门熟路又是怎么回事呢?历史上,太空与美酒之间一直保持着斩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悬念式的导语引起了受众的好奇心并刺激了受众的探究心理,这些兴奋点一旦被激发,对尚未获得答案的信息就会欲罢不能。比如北京电视台《档案》节目中,每期故事的开头都会设置多个反问式悬念,一方面可以引出节目内容的关键信息,避免介绍的繁琐和啰唆,做到言简意赅,清晰明了;另一方面也可以牢牢抓住受众的猎奇心理,激发受众的收看热情,唤起观众强烈的收看兴趣。

(二)妙用连环钩层层递进

要想保证受众的持续注意,仅靠一个精彩的开篇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的内容不够精彩,没有足够的“兴奋点”,观众同样会放弃。“兴奋点”是报道的“看点”或是“卖点”,是新闻报道能够与观众注意力进行交易的重要砝码。如央视《纪事》栏目要求45 分钟的节目至少不低于12 个兴奋点;《焦点访谈》的节目制片人也提出节目中每隔两三分钟就要有一个“兴奋点”。也就是在设置一个最终叙事高潮的同时,还应该在调查中间设置多个间断性的叙事高潮,以避免观众的收视疲劳。而设置间断性叙事高潮的重要手段就是在中间合理设置各种隔断,对叙事过程进行延宕。在这一延宕的过程中,对立双方的矛盾冲突迟迟得不到解决,人物之间的关系始终不能理顺,事实的真相始终处于一种扑朔迷离的状态,因而观众就会对事件真相和结果始终拥有一种期待,在这种期待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观众就会一直关注所述事件的发展进程。正如古代“英雄救美”的故事一样,受难的公主获救的结局固然重要,但英雄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他战胜困难、历尽艰难险阻的过程才是故事的动人之处。观众的快感也恰恰来自过程。因此史态类新闻在正文叙述中实行叙事中止性悬念,让叙事暂时中止。这包括:一种是分段。中国章回小说和评书的最大特征就是善于建构这种悬念。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的时候,就来一个“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把故事打住,以引起受众的好奇心,激发受众的想象力,吸引受众下次来听来读。《新闻调查》也常在节目里插入带有《新闻调查》字样的短片打断正在进行的叙事,除了对发生的事情进行小结以外,还会对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揭示,设置悬念。如《国资流失之谜》[74]

“在中卫市采访的几天时间里,我们始终没有得到中卫市建设局原局长刘学录的回复,打刘学录的电话,也始终没有人接听。那么原中卫县城乡建设综合开发公司在改制前的资产是怎样评估的,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2004 年年初,《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等等多家媒体就已经前往中卫进行过详实的调查。调查中最明显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资产评估报告》在“应付账款”中所列的近300 万元欠施工单位或个人的利息款和施工款是否真实,另一个是12 栋在建的楼房究竟有多少价值,是否存在低评行为。”

这些短片及话语在节目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种是调查者的人为打断。在一个高潮即将到来的时候,作为亲历者的记者会以出镜的形式,从旁观者和见证者的角度对事件的深入发展提出设问,或以资料的展示来延宕高潮到来。在《国资流失之谜》中:

记者:如果有人欠了你家的钱,还了你了,你反过头来呢,你又说你还欠他50 万块钱,说出来谁相信啊。

赵秉海:你相信不相信?你相信不相信?(www.daowen.com)

记者:你相信吗?

赵秉海:你相信吗?你要相信就相信。

记者:我不是当事人啊。

赵秉海:我也不是当事人啊。

记者:你是这个企业的法人代表。

赵秉海:我是企业的法人代表不错,财务上怎么记的账,我当时又不是我们家的私营企业,我当时只能是按照有关财会法进行记账,我不会指使你做假账和改账。

旁白及资料:这份假账单是当时记者调查时原中卫县财政局所提供的,就附在评估报告中,如果按照赵秉海所说,没有故意作假,那么这份假账单又从何而来呢?接下来,欧阳树春所指出的另一个明显问题,是在《资产评估报告》“半成品”明细表中所列的12 栋在建的住宅楼或商业用楼,12 栋楼,评估值从最少的150 元、1000 元、2200 元到100 多万元不等。

李明今(《经济日报》宁夏记者站记者):另外一个类型的问题,就是有的资产是低评了。比如说那12 栋楼本来应该值很多钱的,结果12 栋楼只评了400 多万。那一半都已经是成品楼了,一半都是马上要建好的楼,一共才评了400 多万。

旁白及资料:这里是原中卫县改市前开发的槐树南巷商住楼,这座楼呢,于2001 年的7 月15 日开工于同年的12 月7 日竣工,也就是说到2001 年9月底这座楼已经开工了2 个多月,还差3 个月就要完工。尤其是下面的店铺在当时出售的时候每平米的售价可达到3000 元,可当时这一整座楼仅仅被评估了1000 元。而这几栋楼呢,是原中卫县城建公司在改制前开发的北苑小区,2、3、4、5 号楼,其中4 号楼和5 号楼竣工时间都是在2001 年的9 月前后,也就是说在评估的时候这几栋楼的主体和配套设施都已经完成,可是在评估的时候仍然被列在了半成品之列。评估值仅仅是170 多万元。

在上文中受众的心随着记者的提问一步步被扣紧,当赵秉海说出“我不会指使你做假账和改账”时,高潮即将到来,却戛然而止,画面出现一份手写账单资料,旁白语进行解释,从而使受众的着急感暂时凝固。在观看相关资料后出现了对第三者的采访,这是通过对第三者——《经济日报》宁夏记者站记者李明今的采访来延宕叙事,既深化了主题,也延宕了叙事。就这样,悬念引导着受众的思维一步一步走向深入,新闻背后的新闻也随之被层层挖掘出来。一个个追问就像“连环钩”一样,不断激发出受众的阅听兴趣,使观众始终处于一种阅听的亢奋状态中,形成节目吸引受众的内在驱动力。如此,节目就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受众在单位时段内不断地流入而不是流出。由此可见,悬念并不等于单纯的“疑问”,而是通过叙事的巧妙,自然地引发观众对故事情节的强烈期待。

精心设计悬念结构,让悬念在质疑中逐个化解的同时,受众也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答案。悬念设置,不但拓展了信息承载空间,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巧妙地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如湖北电视台《往事》以悬念结构全篇,节目或以历史资料作由头切入,或以主持人提问启动,在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错中,留下一段长长的空白供叙事人叙说往事,极好地收到了扣人心弦的效果,观众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谈话流程中,融入这个多种信息交流的话场中去。《故事铭刻在雪山》《英雄已成往事》都较好地体现了这种结构意识。[75]再如福建电视台《发现档案》栏目中2003 年荣获国家电视新闻最高政府奖的《解牍春秋》,它向观众解开了被称为“中华第一井”的湖南湘西里约古井中发现的秦代末年的三万多枚简牍之谜。这一震惊世界的发现被列为2002 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解牍春秋》以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剥笋”般地为观众揭开了一个个历史之谜。泥土深层的大量简牍有人为烧过的痕迹,唯一一块人形骨骼来历等等吊足了观众的胃口。随着报道的深入,100 多枚简牍的内容大白于天下,一些从未见诸史籍的秦史浮出水面,秦牍的丰富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它填补了秦楚历史的空白。一段复活的秦代历史使《发现档案》的播出收视率达到了6.4%,创造了收视的历史新高。[76]再如北京电视台的《档案》节目也是采取启发式开端,在节目开场设置悬念,引起观众惊诧、疑惑和探究的心理。

史态类新闻与现态类新闻有所不同的是其叙述点(即新闻的兴奋点或卖点)的选择。它将兴奋点或卖点放在导语部分,是记者写出来和受众分享的最引人注目的内容。从兴奋点写起,让人读后感到一种吸引力,叙事会产生一种驱动读者读完新闻的力量。如导语“走进这个国家,人们发现这里最短缺的商品是棺材”这句话,不禁让受众为之一震。导语中的兴奋点不同于“倒金字塔”结构。“倒金字塔”导语叙述的是最重要的内容,而兴奋点不见得是最重要的,但却是最吸引人的。记者的叙述有起点与终点,记者的技巧首先在于如何选择叙述点,张开事实这张网的一角,拉开叙事的大幕。

(三)错综叙事时序造成悬念

“叙事文属于时间艺术,它须臾离不开时间。”[77]“叙事文又是一个具有双重序列的转换系统,它内含着两种时间,即被叙述故事的原始编年时间与文本的叙事时间。”[78]“叙事时序就是研究事件在故事中的编年时间顺序和这些事件在叙事文中排列的时间顺序之间的关系。”[79]史态类新闻在文本中运用倒叙和预叙制造悬念,吸引受众。倒叙或称倒装叙述,它是将后发生的事件先叙述,先发生的事件后叙述。这种扭曲时间的方式往往将事实的结局或精彩片段放到前面叙述,这样做是为了使叙述具有悬念,压缩叙述的过程。消息的倒金字塔式结构就是典型的倒叙。相对而言,倒叙更适合史态类新闻。史态类新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注重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追本溯源、分析比较,以揭示事物的本质,从思想观念上给人以启示。倒叙将结局提前,那么随着对结局的那种期待心态的消失,取而代之的便是对导致这种结局的原因和根源的探寻,这正好切合了史态类新闻对事件进行深层次剖析的内在需要,倒叙因而被频频使用于史态类新闻当中。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播出的《非常被告》《寒亭故事》《从市长到囚犯》与《谁来监督腐败厂长》等节目能取得成功,就和倒叙的运用密不可分。这些报道的叙事时间都可抽象为“现在+过去+现在”的模式,而对“过去”的倒叙才是报道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这也许正是史态类新闻的“倒叙”区别于一般动态新闻“倒叙”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斯大林曾反对西安事变》[80]:“今天是西安事变70 周年的纪念日。1936 年12 月12 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了在西安督战‘剿共’的蒋介石,迫使其答应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在西安事变过程中,张学良曾试图寻求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支持,但却事与愿违。最终在强大的国际压力和国民党内部压力下,张学良不得不牺牲自我,护送蒋介石回到南京,以自己被囚禁的代价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后话,但叙述者却提前叙述。受众读到这里自然会产生好奇,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斯大林反对西安事变呢?这一问题会在受众脑海里盘旋,这种叙事时序使受众在阅读中不停地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这种疑虑促使受众急切地想了解下文,从而达到了作者用设置悬念提高受众阅读兴趣的目的。

预述是指叙述人提前叙述以后将要发生的事情,预述往往事先揭破了故事的结果,破坏了受众发现最终结局的阅读期待,但它却又造成了另一种性质的心理紧张,受众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像这样的事怎么会发生呢?”“主人公是怎么做到这件事情的呢?”“社会怎么会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等等。这种心理紧张同样可以形成悬念。这种心理将使受众对其理由非常关心,从而形成悬念。

悬念的大量设置必然使史态类新闻的情节变得扑朔迷离,这充分激发和调动了受众的阅读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重视“情节”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期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