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新闻研究修订版

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新闻研究修订版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概念及特点解密新闻是指对长期隐蔽或掩盖的历史事实进行揭秘式的报道。所谓解密,即解除机密状态。在“美方要求悉数列入”的声明草案中,写入在远东发生紧急事态时允许携带核武器进入日本全境的条款。该方案采用秘密协议草案的方式将“美国可以携带核武器进入日本全境”这一内容表示出来。日本共同社称,1969 年美国向日本归还冲绳时,日本政府最终与美国达成密约:冲绳回归日本后也允许美军携带核武器进入冲绳。

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新闻研究修订版

(一)概念及特点

解密新闻是指对长期隐蔽或掩盖的历史事实进行揭秘式的报道。这些机密也许过去很久,但仍是受众所关心的、想知道的,有些甚至还对今后的工作生活起一定启示作用,不因时间而失去其认知价值,而且还能满足受众的求知欲。所谓解密,即解除机密状态。有些事当时不许讲、不敢讲、不便讲、不愿讲,时过境迁,现在则可以无忧无虑地大胆讲出来。这些秘密、机密情况虽然过去已久,但仍是人们关注的、想知道的,于是,由记者挖掘和报道出来,或由某些知情人写成文章刊出来。如1978 年11 月21 日《人民日报》所载通讯《天安门事件真相——把“四人帮”利用〈人民日报〉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报道的是两年多以前(1976 年4 月5 日)发生的事件;1979年2 月26 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通讯《一场捍卫党的原则的伟大斗争——揭穿林彪、“四人帮”一伙制造“2 月逆流”重大政治事件的真相》,报道的更是12 年前(1967 年2 月)发生的事件。同样在《中国社会导刊》2002 年第5期的一篇文章《第一次坦言接受外援》,报道前有一提要题:“在中国的救灾捐助史上,1991 年7 月11 日是值得载入史册的一天,这一天中国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开发出救灾援助紧急呼吁”。这篇文章当然已是“旧”闻,不是“新”闻。但这个旧闻又包含着新闻的因素,因为“紧急呼吁”当时就为大家所熟知,但“紧急呼吁”产生的背景、内幕,却从未披露。按照新闻的定义:“新闻是被传播的,受众欲知、应知、未知的事实的信息”,那这些内容第一次披露就是一种新闻,或者说具有新闻的素质。这一过程,应当让大家知道,也是大众感兴趣的。比如下文因档案解密而将美国曾想带核武器入日全境应对东亚危机的事实第一次呈现在大多数人的面前。

例2-1:日媒:美国曾想带核武器入日全境应对东亚危机[3]

日本共同社19 日从解密的美国政府档案获悉,在1969 年向日本归还冲绳的谈判过程中,美国政府内部曾探索与日方达成“紧急事态时美方可携带核武器进入日本本土”的协议,并写入当朝鲜半岛和中国台湾发生紧急事态时,允许美军在未进行事先磋商的情况下使用驻日美军基地。香港《南华早报》评论说,美国试图以此应对可能爆发的东亚危机。虽然因为被接受的可能性较低而没有最终向日方提出,但可以从中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后,华盛顿是如何试图扩大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的。

这份日期为1969 年6 月26 日的美国国务院绝密文件显示,当月初的日美外长会谈上,日本时任外相爱知揆一递交了为当年11 月达成冲绳归还协议而准备的日美首脑联合声明草案,美政府就此研究了不同方案。在“美方要求悉数列入”的声明草案中,写入在远东发生紧急事态时允许携带核武器进入日本全境的条款。同时,美方认为日方不太可能公开接受该草案,还准备了将秘密协议作为附属文件的另一套“日方更易接受的”方案。

该方案采用秘密协议草案的方式将“美国可以携带核武器进入日本全境”这一内容表示出来。秘密协议草案其实就是冲绳归还日本后召开的“日美安全保障磋商委员会”的会议记录

日本共同社称,1969 年美国向日本归还冲绳时,日本政府最终与美国达成密约:冲绳回归日本后也允许美军携带核武器进入冲绳。这件事情现在已被世人知晓,但今年9 月在美国国家档案馆获得相关文件的琉球大学教授我部政明指出:“不仅是冲绳,美国当时还想让日本同意美方可以携带(核武器)进入日本全境。这一事实是首次得以确认。”

再如《南方周末》2005 年11 月24 日《往事》版报道的《大兵团作战——人工合成胰岛素中鲜为人知的故事》第一次披露大兵团作战在人工合成胰岛素中的故事,让受众产生新奇感。其导语写道:

今年是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40 周年。1965 年9 月17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经过6 年多的艰苦工作,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一种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作为中国人的骄傲,许多人认为,这是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距离最近的一次。它和“两弹一星”研究一样,也是中国人在科学领域的面子——不但证明了中国人是聪明的,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还证明了中国在科研领域可以和西方发达国家相竞争,甚至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40 年来,围绕这项工作,已经出现过数以千计的各种形式的报道。但是,在这个为期六七年的研究中,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被探究得最少的可能是1960 年前后的“大兵团作战”。

解密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揭秘性。所谓揭秘就是指完整的过程性调查的展示。从理论上讲,任何历史都有被无意地遗忘的角落和有意地掩盖起来的秘密。这些一直或正在被遮蔽的事实,有的是被权力遮蔽,有的是被利益遮蔽,有的是被道德观点或者偏见遮蔽,有的是集体无意识的遮蔽,有的是被狭窄的生活圈子或者是技术遮蔽。而解密新闻的追求目标就是把这些隐蔽的真相和信息,通过记者的调查,还原地、剥笋般地、逐一地、公正客观地传达给受众,从而也赋予自己强有力的揭秘性。

(二)种类

1.史料性调查新闻

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源于20 世纪初叶在美国轰轰烈烈展开的黑幕揭发运动。19 世纪60 年代,揭露性报道与调查行为渐渐融合,使调查性报道开始风行美国,最典型的就是《华盛顿邮报》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它使美国的调查性报道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时期,现代意义上的调查性报道成形,其特点就是记者在报社的支持下,进行长期的、大量的、艰苦的调查和采访,用详尽而确凿的资料、采访记录、数据就某一问题进行全面而透彻地解剖。在这一过程中,记者不偏不倚,用事实说话,保持客观、中立、平衡的态度。因此埃默里父子的《美国新闻史》将调查性报道定义为:“利用长时间内积累起来的足够的消息来源和文件,向公众提供对某一事件的强有力的解释。”[4]而甘惜分先生则认为:“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新闻报道形式。”[5]

史料性调查新闻属于调查性报道的一种,它侧重于对已过去的历史事实展开调查进而揭露事件的真相。如获得第89 届普利策调查性报道奖桂冠的《一个30 年的秘密》就是一个典型的史料性调查新闻。[6]这篇题为《一个30 年的秘密》(The 30-Year Secret)的报道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发生在20 世纪70 年代的猥亵幼童案件,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是当时的波特兰市市长高兹米特(Neil Goldschmidt),另一位是年仅14 岁的女高中生苏珊(Susan)。从1975 年起,高兹米特以雇佣保姆为名,诱骗苏珊与其发生不正当性关系。3 年后,高兹米特调离波特兰市,官运亨通,曾担任卡特政府的交通部秘书长和俄勒冈州州长,一度成为俄勒冈州最闪亮的政坛明星。而当年聪明美丽的苏珊却沦为瘾君子和管教所的常客,心灵的创伤在30 年后仍难以愈合。2004 年5 月12 日,文章一经发表,美国舆论哗然。迫于压力,高兹米特辞去了他在俄勒冈州高等教育委员会、高兹米特咨询公司等处的职务,并在媒体上公开承认了当年的罪行。这些历史事实虽已发生,但不为人知或为少数人知,经过记者的不懈努力使真相浮出水面,还原事实本来面目。再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2016 年11 月5 日播出的《山村疑案》回溯和探讨了主人公柯长桂当年被定罪的过程及现在的无罪释放。先是叙述主人公柯长桂拿到无罪判决书,接下来提出疑问,从死缓到无罪,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到底是如何导致的?影片还原了案件的整个过程,正如其播映简介所体现的:“2002 年6 月3 号凌晨,陕西省柞水县曹坪镇马台村村民郝延林的遗体,在路上被人发现,这里离柯长桂家只有不到五十米远。经过警方的一番调查,认定柯长桂嫌疑重大,商洛中院一审判处柯长桂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在审判中,给柯长桂定罪的证据,除了中毒死亡的鉴定结论外,仅仅只有柯长桂的五次有罪供述,及其丈夫蔡定卫的四份证言。柯长桂不服判决提起上诉,陕西省高院撤销商洛中院死刑判决,发回中院重审。2004 年12 月,柞水县法院判柯长桂犯故意杀人罪,处有期徒刑十五年。柯长桂和她的儿子,从此走上了一条漫长的申诉之路。直到2016 年7 月,柯长桂拿到无罪判决书。”这给人们留下长长的思索。

2.档案新闻

档案新闻就是指以档案为素材写出的新闻,它也可以看作是媒体对档案原有的潜在的信息进行开发利用和重新整合,从而孕育产生新的信息,即再生信息。[7]新闻的特质就是告诉人们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信息。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8]简而言之,档案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原始记录。档案的功能就是真实地记录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全过程,并把这些信息分门别类地储存起来,使后人能够从中汲取前辈的知识和智慧,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档案作为人们处理事务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副产品”,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有的事件在当时处于机密状态,不为人知,或为少数人所知,或只是知其表不知其里,难以满足受众的求知欲。时过境迁,这些档案已过保密期而可以公之于众。正如恩格斯所言,对于事态的真相,现在不可能提出文件作证据,只有在事件本身成为历史陈迹时,这些证据才会出现。如1999 年7 月,《洛杉矶时报》的一名记者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发现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份秘密悼词。1969 年7 月20 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奥尔德林乘宇宙飞船成功登陆月球。然而美国有关部门在把他们送上月球时,并没有把握能将他们顺利接回地球,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便提前拟好了一份悼词,准备在他们遭遇不测时给关注此举的人们一个交代。这篇悼词取名为《月球灾难》,标明日期为1969 年7 月18 日。就是说,该悼词在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月的前天就写好了。值得庆幸的是,他们在月球上停留了21 个小时以后,又乘船返回地球,因此尼克松的那份悼词也就没有派上用场,只好一直被保存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月球灾难》刚到解密时间,便被《洛杉矶时报》的记者抓住,并于1999 年7 月13日作为一条重要的新闻刊出。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档案新闻,既是对过去事实的报道,又有一定的新闻由头——纪念登月30 周年,自然就具有新闻的新鲜性。我们再以第22 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91 年前的今天,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在重庆诞生》来分析,这篇报道中真正算得上是新近变动内容的只有导语和结尾,仅占正文(790 字)的18.9%,其余部分全是档案资料,主要为解密档案的内容。标题为三行标题,引题交代新闻背景和信息源,其中“档案解密”体现信息来源的分量;正题以最有含金量、爆炸力和吸引力的内容,交代新闻的核心事实,凸显了最具价值的信息,其中“91 年前的今天”则标注了时间跨度,将古今联结,是一种意在当下的历史观照。导语表述新近变动,而其正文部分则着重描述了诞生时间、地点、成员以及领导审查、毛泽东批示、董必武认可、学者研究考证等细节信息,也是这份尘封已久的报告曲折的面世史,这些背景资料虽然过去久远却鲜为人知,仍具有新鲜性。但如何让其有恰当理由面世呢?我们看到《重庆日报》选在2011 年3 月12日报道,其原由就在于“重庆报告”中说:“1920 年3 月12 日,我们的组织在重庆正式成立了。”无疑,“3 月12 日”是个特殊的时间坐标,而2011 年又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纪念。因而这个时间就为媒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新闻由头,从而让这份档案新闻得以被报道。

例2-2:(引题)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又一重要档案解密

(正题)91 年前的今天,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在重庆诞生[9]

(副题)本报获准公开发表《四川省重庆共产主义组织的报告》

重庆,作为“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发祥地之一”的结论,最终被史实印证。

1920 年3 月12 日,一群进步青年在重庆率先于全国成立“四川省重庆共产主义组织”,91 年后的今天,这段鲜为人知、且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档案得以解密。

在中国共产党诞辰九十周年前夕,中央档案馆同意本报独家公开发表这群重庆青年当年写下的《四川省重庆共产主义组织的报告》。

这一珍贵文献大约作于1920 年,是“四川省重庆共产主义组织”的四位负责人给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的一份报告,共七个部分。其中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组织的历史,并报告“1920 年3 月12 日,我们的组织在重庆正式成立了”。

这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成立时间最早、且不依赖共产国际帮助、由一群拥护马克思主义的重庆青年独立自主地建立起来的共产主义组织。

该组织有近40 位正式成员和一批候补成员,机构包括书记处和宣传、财务、出版三部,并在川西、川西南、川东南、川北和川东建立了支部。当时四川省有成都、叙府(宜宾)、雅州(雅安)、顺庆(南充)和重庆5个共产主义组织,而重庆是“总的组织”“正式组织”。他们宣称“共产主义是现在和未来与邪恶斗争的手段”,并主张建立一支红军队伍。

该报告为俄文译稿,是中国共产党“一大”档案的一部分,原存于共产国际档案馆,1956 年由苏共中央移交给中国共产党。中央档案馆将部分中文译稿送给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审查,毛泽东作了批示,董必武认可了这批档案的真实性。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批档案一直未公开。后来,一些专家学者对此反复研究、考证,最终经中央档案馆同意,在今年3 月12 日这一特殊日子公开这份尘封已久的档案。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周勇认为,《四川省重庆共产主义组织的报告》的价值在于:它是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乃至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一份极为珍贵的史料,它再一次证明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生,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

(三)解密新闻案例分析:以南方周末《往事》版部分新闻为例

史态类新闻的概念是“以过去事实为主要传播内容的新闻”。我们以解密新闻的代表——《南方周末》的《往事》版为例来看解密新闻是否属于史态类新闻。

1.南方周末《往事》版概况

1998 年,在主编江艺平的主持下,《南方周末》大胆改革,进行系列先锋探索。当年4 月24 日,《南方周末》推出了首张《实验特刊》,其发刊词写道:“我们一直在学习,我们一直在尝试。因为我们还年轻,因为我们渴望进步。……我们试图用新的角度、新的方法看待周围的一切,同时,这也是我们在未来调整或增设版面之前的一次实验。……没有实验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就意味着停滞。本期《实验特刊》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还将继续,因为我们不想看到一个停滞的世界。……我们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让你知道更多。”[10]

在这种先锋探索的背景下,《解密新闻》版于1998 年5 月29 日在《实验特刊Ⅱ》中出炉,首任编辑为陈明洋。首期推出的新闻共四条,其头条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前后的内幕》,在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20 年纪念活动中,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完成稿的执笔人和重要的历史见证人孙长江口述当时的情境,编辑陈明洋记录整理而成;刘志宝的《85 年前的一项民意测验》,此文以1913 年7 月江苏第一师范校学生“关于你崇拜的人物”考卷调查为依据,通过调查结果的数据——300 多份考卷中孔子、孟子得票218 张,说明袁世凯搞尊孔复礼是有民间思想基础的;肖木森的《随州古城似编钟专家指有意为之》,则着重介绍了历史学家对随州历史和出土的编钟160 件文物的研究最新成果;而《辞条里的往事》则摘录了上海1952 年出版的《新订新名词辞典》的“社会之部·群众工作”词条,有“反恶霸斗争”“诉苦大会”“斗争果实”“红黑点运动”等9 条解释,折射出1949 年前后中国社会的某方面情况。

在不声不响推出3 期后,编辑才露面通过“告读者”阐释解密新闻的宗旨、定位及对象。

“解密新闻”在“实验特刊”里已经刊出3 期了。有心的读者恐已注意到,“解密”除了在“保密”“解密”那样的用法里的含义,我们还取“知情者将所知之情说出来”的意思。

“解密新闻”要做的内容,可用两句话来概括:“已经成为历史的新闻、当年新闻背后的历史。”目的在于给读者提供不可不知而又尚未知晓的历史材料,让他们获得一份知情权。(www.daowen.com)

“解密”的对象不分国界,而以中国“社会主义阵营”之苏联和资本主义之美、日、德、法等为主;不分时代,而以现当代为主。

自然欢迎众多贤明来稿。举凡已经解密、最新公布的历史档案及其介绍、研究性文字;健在的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与重大历史背景发生特别纠缠的个人的回忆;历史学者推翻成见的新观点;折射过往时代的有意味的民间资讯——都是我们所希望的。[11]

以这样的宗旨指导实践,使解密新闻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鲜明特色。在以后的实践中,诸如“密档解读”“打开记忆”“口述历史”“翻案文章”“细说从前”“昨日·另眼”(有意味的过往资讯)、“逝水流影”(旧照片、旧的图画材料等)等栏目也渐趋稳定,内容丰富,品种齐全。

2001 年7 月12 日,《解密新闻》栏目改名为《往事》。虽然版名有所变化,但总的看来,该栏目的新闻思想和编辑风格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将上述具体栏目撤销合并为一个栏目《往事》。2008 年以后,《往事》版依然存在,但笔者发现其副刊及阅读版面也时不时刊出史态类新闻。2015 年后,《往事》版文章日渐式微。

2.《往事》版新闻特点

从《往事》版的前身《解密新闻》版(以下简称《解密》版)出炉之日到2017 年12 月底整整20 年,《往事》版共刊登新闻551 篇(见表2-1)。

表2-1 《南方周末》《解密·往事》版1998—2017 年统计表

为了更集中深入地对南方周末《往事》版进行分析,本文选取2003 年到2016 年为样本研究区间。之所以选取这段报道区间来讨论,最主要是因为样本获取易得性,从2003 年起,南方周末有了电子版,这样就使笔者获取样本较为容易。如上统计,该阶段南方周末共有261 期《往事》版,发表文章391篇,足以反映报道的总体概貌和主要特征。

(1)从题材类型来看,《往事》所报道的内容为过去的事实。

题材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根据《往事》版的开篇“告读者”语所提到的:

举凡已经解密、最新公布的历史档案及其介绍、研究性文字;健在的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与重大历史背景发生特别纠缠的个人的回忆;历史学者推翻成见的新观点;折射过往时代的有意味的民间资讯。

《往事》版新闻的题材类型可以分为四类[12]:一是历史揭秘,即“已经解密、最新公布的历史档案及其介绍、研究性文字”,注重秘密档案的解密和被掩盖的史实的曝光;二是历史口述,即“健在的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与重大历史背景发生特别纠缠的个人的回忆”,注重的是当代人对历史事件留存的记忆,关注现在与过去的连接;三是历史新论,即“历史学者推翻成见的新观点”,注重历史的新解读以丰富和发展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知;四是历史资讯,即“折射过往时代的有意味的民间资讯”;这又可细分为历史溯源(注重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俗语的历史探究)、历史再现(注重历史场景的再现)和历史观察(注重以独立现代观察者的角度,去审视剖析历史现象,探索构建新的历史观念)。(见表2-2)

表2-2 《往事》版头条新闻或整版报道分类表

从这些选题可以看出《往事》版所涉及的人物及事件都是过去的事实。

(2)从新闻特性来看,《往事》的新闻大多具有显要性、新鲜性和接近性。

重要性指新闻事实变动的影响、意义和重要程度,显著性则是事实变动的明显程度。一个事件,往往因为重要而显著,因为显著而重要,因而合称为显要性。显要体现的是新闻与人和社会的互动关系。而地点、人物及事物变动的程度突现其显要。

通过对《往事》的新闻标题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名称统计分析,我们可看出史态类新闻报道的这些人物对中国历史进程和社会改革的影响之巨。391篇文章标题中,有156 篇涉及人名,人名出现总次数为223 次,出现频率5次以上的有胡耀邦、陈寅恪、毛泽东、胡适、孙中山、蒋介石等。

从表2-2 中我们可看到,《往事》版的相关报道约六成以人物为切入点,所报道人物以党、国家高级领导干部,学界名流和争议性人物为主,同时还有少量的民间人物和国外重要政治人物。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历史贡献、历史地位和公众的知名度,他们在关键时候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富有戏剧性的命运都是受众欲知、应知的事件,具有较高的揭秘性。最关键的是涉及重要人物的相关事件,这类事件的真相和详细内幕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原因未被报道,或被掩盖起来,大多数为受众不知道的事实,或知道该人物但不知道其事件的起因结果,而第一次被披露呈现出来,实现对埋藏于人们心中的历史的“复活”和回顾,尽管属于过去的事实,但仍是受众欲知、应知、未知的事实,仍具有新鲜性。

从接近性来看,接近性指新闻与受众在空间距离或心理距离上的接近程度。距离越近,受众越关注。

史态类新闻报道的是过去的事实,其发生时间近在一两年,远至千百年以前。从《往事》版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出事件发生时间仍以现当代为主(见表2-3),还是贴近时代、距离当代读者较近的历史事实。和一般人对于历史报道看法不同的是,真正的考古(古代)新闻反而没有出现。

表2-3 《往事》报道年代构成表

续表

而从《往事》报道的历史事件的地域来看,《往事》关注的重点是国人利益和兴趣密切相关的地区。根据《往事》报道标题和主要内容分析,其涉及地域绝大部分是我国大陆地区,共有360 篇,港澳台地区4 篇;美国14 篇;苏联6 篇;东南亚2 篇(因日本报道主要集中在侵华战争时期,涉及地域在大陆,故将它归之于中国大陆);其他地区5 篇。(见表2-4)

(3)这些文本都有自己的新闻由头。有的是纪念日的来临,如《“大兵团作战”:人工合成胰岛素中鲜为人知的故事》是为纪念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40 周年而作的特别报道;有的是在特定时段成为热门话题,如在每年洪水肆虐最疯狂的八月推出了《1975 年驻马店水库溃坝事件》这篇报道。

从以上论证可看出《往事》版所报道的人物及事件大多是历史上较出名的或具有一定影响但不为人知的事件,尽管说这些都是已过去的重要事实和重要人物,但它们又为大多数人所欲知、应知、未知的事实,因其首次披露而具有新鲜性,并借一定新闻由头复活成为新闻,所以它们属于史态类新闻。

表2-4 《往事》报道标题(含人、物、地)篇目统计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