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灵活表现手法,提高新闻可读性和认知性

灵活表现手法,提高新闻可读性和认知性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零散的过去的事实因其缺乏时效性而不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这就需要传者注意叙事策略,既要运用悬念等手法吸引注意力,又要用细节拴住受众,还要按着新闻报道和新闻写作的要求,把事实、观点、感受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来,同时将自己的观点巧妙蕴藏其间。这样写出的新闻自然很“软”,很“水灵”,很有生活气息,相较于现态类新闻,则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认知性。

灵活表现手法,提高新闻可读性和认知性

史态类新闻所记录的是零散的已过去的事实。而零散的过去的事实因其缺乏时效性而不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这就需要传者注意叙事策略(这在文本分析一章中将详细阐述),既要运用悬念等手法吸引注意力,又要用细节拴住受众,还要按着新闻报道和新闻写作的要求,把事实、观点、感受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来,同时将自己的观点巧妙蕴藏其间。这样写出的新闻自然很“软”,很“水灵”,很有生活气息,相较于现态类新闻,则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认知性

【注释】

[1]郑保卫:《新闻学导论》,新华出版社,1990 年,第1 页。

[2]参考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80 页。

[3]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p374.

[4][美]迈克尔·埃默里(Michael Emery),埃德温·埃默里(Edwin Emery)著:《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展江等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9 页。

[5]郑超然等:《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54 页。

[6]The Etymology of English Language,H.N.Wilson Company,1995,“journalism”条。

[7]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Merriam-Webster INC,1981,p1524,p1221.

[8]尹德刚等:《当代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4 页。

[9]举例部分来自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82-84 页。又见吴谷平:《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载《新闻记者》,2005年第8 期。

[10]刘元亮等:《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年,第195-196页。转自胡钰:《新闻定义:历史评析与科学重建》,载《清华大学学报》,1999 年第1 期。

[11]参考黄旦与杨保军观点。黄旦:《新闻传播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140 页;杨保军:《论新闻学的基本问题》,载《新闻记者》,2019 年第4 期。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2005 年,第1246 页。

[13]见王君超:《谁动了“新闻”的定义》,载《中国报业》,2014 年第4 期。

[14]观点取自黄旦:《新闻传播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145 页。

[15]藤竹晓:《电视社会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年,第35 页。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2005 年,第50 页。

[17]黄旦:《新闻传播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144-145 页。

[18]王雨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年,第336-341 页。

[19][美]威尔伯、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 年,第17 页。

[20]此段参考摘选自董天策:《新闻定义的语义学探讨》,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 年第9 期。(www.daowen.com)

[21]钟义信:《信息的科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年,第39 页。

[22]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53 页。

[23]王莉:《新闻定义之我见》,载《长沙大学学报》,2005 年第1 期。

[24]奥斯瓦尔德·施维默尔:《媒介文化的光辉和痛苦》,见维尔费雷德·布莱多:《媒介与社会》,斯图加特科学出版公司,1990 年。

[25]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28 页。

[26]施盈延:《资讯时代的新闻概念:小写新闻的诞生》,载台湾《资讯社会研究》,2003 年1 月,第181-210 页。

[27]陈作平:《新闻理论新思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105-111 页。

[28]黄晓钟:《新闻写作思考与训练》,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60 页。

[29]参考陈作平:《新闻理论新思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120-122 页。

[30]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7 页。

[31]《环球时报》,2006 年3 月17 日,《史海回眸》版。

[32]《第20 号台风即将登陆日本 带来暴雨强风等极端天气》,人民网-日本频道,2018 年08 月23 日14:55。

[33]梁衡语,见成青华等编:《倾听梁衡——在新闻、文学政治之间》,新华出版社,2004 年,第226-228 页。

[34][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163-168 页。

[35][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0 版),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6 年,第33-34 页。

[36]《环球时报》,2019 年5 月21 日,第13 版《史海回眸》。

[3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2005 年,第1646 页。

[38]《环球时报》,2019 年4 月9 日,第13 版《史海回眸》。

[39]此两例选自甘毅:《新闻的历史价值与历史的新闻价值》,http://www.gxnews.com.cn/channel/zjzj/article.php?litterateurid=11805&articleid=348376。

[40]参考赵新民:《现象类稳态新闻的可读性》,载《新闻知识》,2004 年第8 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