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闻由头:借助历史纪念日与时间节点,复活史态类新闻

新闻由头:借助历史纪念日与时间节点,复活史态类新闻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这一联系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由头。“新闻由头”是新闻的基本因素之一,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方面。另外,新闻由头还是新闻事实的有力证据,是新闻发布的依据或契机。于是聪明的记者就借新闻由头挖掘历史中潜在的新闻。史态类新闻之所以能成为新闻,就是其借一个新闻由头在一定环境下复活,从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历史纪念日或重要的时间节点,为新闻媒体提供了“正当的、文化层面合理的新闻由头”。

新闻由头:借助历史纪念日与时间节点,复活史态类新闻

毫无疑问,历史中蕴含着各种极具新闻价值的事实,但当历史与现实生活没有关联时,它依旧是死的历史,不具备活用为新闻的条件。但如果历史与现实生活发生某种联系或者引起了受众的关注或兴趣的时候,它就具有了转化为新闻的潜在可能性。而这一联系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由头。“由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指“可作为借口的事”[37],“新闻由头”顾名思义,就是新闻的引子,或者叫“新闻根据”“新闻依据”。“新闻由头”是新闻的基本因素之一,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方面。它告诉受众新闻事实为什么现在成为新闻。有些过时的新闻,现在才进行报道,其中必有缘由。而这个缘由就是要使“过去发生的事(历史)”与现时的某个“变动”产生一个联系的时间节点,这个“变动”就是一种“发现”。“发现”意味着有人发现了历史中蕴藏着的新鲜的、公众应知而未知的事实,而这种“发现”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新闻事件从而成为构成新闻报道的事实,但实际上,新闻报道的主体是附属在“发现”背后的“历史事实”。

另外,新闻由头还是新闻事实的有力证据,是新闻发布的依据或契机。它包含着较强的时效性与联结新闻主题的重要性的双重信息。一个好的新闻由头,可以吸引受众的目光,扣住受众的心弦,使受众情不自禁地往下继续了解事实的真相,如历史文物大发现,历史悬案被侦破,历史内幕被揭开,历史真相大白,放失旧闻被重拾等。时间会使过去的新闻成为历史,而历史往往深藏着新闻,而这些新闻价值常常以休眠状态潜在于社会发展进程中。于是聪明的记者就借新闻由头挖掘历史中潜在的新闻。如重大历史事件本身及其发生地、当事人(见证人、亲历者、目击者),历史名人本人及其相关人物在特定时段里或特定时代背景下都可能再度成为新闻追逐的对象。

史态类新闻之所以能成为新闻,就是其借一个新闻由头在一定环境下复活,从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些新闻由头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节点。历史纪念日或重要的时间节点(新的十年、新的政府任期或新世纪的开端),为新闻媒体提供了“正当的、文化层面合理的新闻由头”。比如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重大事件,2018 年是其40 周年,对新闻行业来说,这自然是需要浓墨重彩纪念的时间节点。另一类为当前的新闻热点。这一类可能是一个新闻事件、一个新闻话题,乃至一个新闻所涉及的地点、物件等。总之,史态类新闻所记录的历史事件,能够在当前有现实投射。

例1-6:留欧派超过半数 脱欧派遭到嘲讽

1975 年英国脱欧公投吵翻天[38]

近日,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做出决定,将再度寻求向欧盟提议延后脱欧期限。有评论称,英国脱欧公投至今已将近3 年,就像走进了迷宫。历史上,英国融入欧洲大陆之路坎坷崎岖,40 多年前,英国曾举行过一场类似的脱欧公投,结果六成以上英国人希望继续留在欧洲共同体(欧盟的前身,简称欧共体)。

入欧难,脱欧也难

1975 年春季,英国每户人家都收到政府分发的三本小册子,一本是留欧派编写的力主留欧小册子,另一本是脱欧派写的小册子,还有一本是英国政府自己撰写的支持留欧小册子,这些小册子谈到的最主要问题是食物、钱和工作……为什么要分发截然不同观点的小册子?这还得从英国同共同市场(即欧共体,在英国国内一般称为共同市场)的纠葛说起。

二战结束以来,英国一直在入欧和脱欧之间徘徊。1952 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时,英国决定不加入;1957 年创建欧共体的《罗马条约》签署时,英国也缺席。20 世纪50 年代末期,麦克米伦首相领导的保守党政府戏剧性地改变态度,委派爱德华·希思为英国进入共同市场提交申请并牵头谈判。1963 年1 月,英国在欧共体大会上提出加入申请,但法国总统戴高乐否决了英国的入欧申请。1970 年希思当选首相后亲自领导许多场入欧谈判,1973 年1 月英国终于加入了欧共体。

但英国内部就入欧一事分歧很大,有人认为,入欧后在全球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征收食品税,这会给英国收支平衡增加新的负担。另一方面,外交部强烈亲欧,外交官们对国内脱欧呼声感到不安。1974 年大选期间,工党竞选纲领许诺,工党大选获胜后会让民众决定是否继续留在共同市场内。工党领袖哈罗德·威尔逊明显支持留在共同市场内,但他需要满足工党内部的要求,公投成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办法。

原本,在1974 年初,58 岁的威尔逊已经准备退休,如果大选失利,他就在几个月内辞去工党领袖之职。然而,1974 年2 月大选出人意料的胜利延长了他的政治生命。1974 年3 月4 日,威尔逊第二次出任首相,这回等待他的将是头疼的脱欧公投。

首相的咆哮(www.daowen.com)

1974 到1975 年的英国,左派人士大力支持脱欧公投,他们认为这是把英国带出共同市场的绝佳机会。威尔逊明白,是否脱欧取决于易变的民意,问题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争取到留欧选民。

1974 年12 月,威尔逊出访法国,之前他听说法国总统德斯坦希望英国脱欧,他决定到爱丽舍宫劝说德斯坦支持自己。没想到的是,威尔逊因飞机颠簸引发心悸。随行医生诊断后要求他减少工作量多休息。但威尔逊仍决定前去说服德斯坦,最终德斯坦在会谈中暗示支持英国留欧,就这样,威尔逊在外交上拉到了重要一票。不久,他又同来访的西德总理施密特进行长时间交谈。会后,威尔逊更加确信,只有留欧才是英国最好的选择。

1975 年2 月26 日,威尔逊政府提出一份脱欧公投白皮书,经过议会讨论,公投时间被定在6 月5 日。但是,这时政府高层就脱欧问题发生了严重分歧,在3 月18 日内阁投票中,16 位大臣支持留欧、7 位大臣希望脱欧。内阁留欧和脱欧两派均表示,他们不受集体决议约束。为此,威尔逊决定,大臣们在议会发言时应慎重表达政府政策。

令威尔逊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天晚些时候,工党议员道格拉斯·杰伊组织了一场80 名工党议员参加的会议,反对留欧。与此同时,工党国际委员会主席伊恩·米卡多向新闻界公布一项工党全国执行委员会讨论的议案——建议工党为脱欧积极努力。据内阁中脱欧派中坚人物卡素尔回忆,怒不可遏的威尔逊打电话给她时已经几乎疯癫了,竟然用恶毒的语言骂过来。不久,在一场内阁会议上,威尔逊愤怒地说道:“我不能领导这个内阁了,内阁成员在工党全国执行委员会等外部机构指挥下已经动员起来……我怀疑民主能否还能存在下去,我不想这样玩。首相有持异议的权力吗?我们被允许参加大会吗?我被踢得太厉害了,工党全国执行委员会在不通知我的情况下就出台决议,我该缺席大会还是只当个旁观者呢?”说完,他就起身大步走了。

留欧!留欧!

尽管内阁分裂令威尔逊烦恼,但他发现,大多数英国民众以及几乎所有英国主流媒体都赞成留欧,左翼《晨星报》是唯一一家支持脱欧的全国性著名报刊。作为脱欧运动骨干的工业大臣本恩声称,进入共同市场直接导致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并且英国丧失了50 万个工作岗位。他的这番言论很快就被留欧派和媒体嘲笑。《每日镜报》称本恩为“恐惧大臣”。

留欧和脱欧两派都使用电视节目宣传造势,这些节目吸引了多达2000 万观众。总的来看,留欧运动广告更有效,展示出倾听民众呼声及回答民众关切问题,而脱欧运动演说者就像自动提词机一样在说话。由于很多英国商人和英国工业联合会的支持,留欧运动拥有更多活动资金,留欧运动财务主管阿利斯泰尔·麦卡尔平表示,商界绝大多数人亲欧,银行和大型工业公司捐赠了大量资金。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其实在6月5 日脱欧公投前,英国民众心里已经有答案了,留欧是铁板钉钉的事。

经过数月争吵和争斗,6 月5 日早上7 点至晚上9 点,英国举行首次全国性公投——欧共体成员身份公投。公投结束两小时内,最终结果就被统计出来,67.23%的英国民众支持留欧,留欧派取得最终胜利。威尔逊很高兴,但他在公开场合只是说:“这是一场自由的投票,没有强制。”

虽然公投为英国“入欧”提供合法性,但反对声音还并不服气,他们指责威尔逊为献媚欧洲而背叛英国利益。在如此强大的压力之下,威尔逊次年辞职。1979 年,英国迎来大选。不出意料,工党大败,保守党人撒切尔当选。

上面这一新闻报道了英国1975 年脱欧公投情况,这已是一个过去多年的陈旧事件,但因英国又在2019 年举行脱欧公投,于是就有了报道的新闻由头,而这一事件也得以见诸报端,从而满足了受众的求知欲。

同样在关于澳门回归祖国的报道中,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采访了闻一多的儿子闻立雕,回顾了《七子之歌》的整个创作过程,《前辈泣血唤七子,今朝欢歌迎澳门》这条新闻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与历史类似的事件发生时,对现实有借鉴意义的历史事物都会重新产生新闻价值。邓小平资助过的“希望工程”对象——广西的周标亮,她的每个人生成长转折点几乎都是新闻,她考上中师、当上教师、应邀出席在澳大利亚举办的奥运会都是新闻。著名的“希望工程”“大眼睛姑娘”照片已成老照片,但照片中的姑娘却不断成为热点的新闻人物。[39]而这些新闻都是借新闻由头焕发出新的活力。事实上,史态类新闻的由头既可以是“实”的(新近某一具体事件引起),如纪念性新闻的报道,也可以是“虚”的(借特定时段或特定时代背景),如解密新闻等。虚实结合,共同托生出史态类新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