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从课堂情境中的口头、书面和图画呈现的信息中建构意义时,我们就说学生在“理解”。学生的理解一般出现在他们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时,更具体地说,是输入的知识被整合进原有图式和认知框架中的时候。[15]引导学生理解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要工作,这个工作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让学生把理解呈现出来,二是依据学生的理解对学生加以引导。
例如,曹勇军老师教高一《老王》这篇课文(苏教版教材必修三),[16]先有一个基本判断,即学生在初二已经学过该文(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应该有一定的了解。于是通过与学生讨论,确定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这个“更高”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的学习:一是提供了杨绛另一篇与《老王》同一背景的文章《丙午丁未年纪事》,从更宽广的背景上促进学生对作者笔下“老王”这个人物的深度理解;二是促进学生对作者情感与写作意图的深度理解。
为此,曹老师课堂操作的关键步骤有两个:一是研读与讨论《丙午丁未年纪事》,看看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与主旨是什么;二是建立这篇文章与《老王》之间的关联——时代背景的关联与杨氏散文特点的关联。
在第一个关键步骤,曹老师让学生概括《丙午丁未年纪事》的基本内容和主旨,学生确认丙午年是1966年,丁未年是1967年,然后从文章的小标题“风狂雨骤”“颠倒过来”“四个骑士和一个妖精”“精彩的表演”“帘子和炉子”“披着狼皮的羊”“乌云和金边”等分别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曹老师让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师:想一想,这里“乌云的银边或者金边”指的是什么?
生10:“乌云的银边或者金边”指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人与人之间因为同情而产生的友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关照、关爱。
师:“文革”时期,在那样一种互相欺诈、你死我活的特殊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同情、关爱。有没有补充的?
生11:我觉得,不管在多么混乱的时代,人们都会有善良的本性,会产生同情、友情,虽然说稀少,但很耀眼。
师:补充得好!大家可以好好地琢磨一下,在那样一种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特殊环境中,很多人卷入了这场荒谬的运动,可是慢慢地他们也开始觉悟了,即使身不由己,但是内心的善良并没有完全泯灭,这些东西虽然稀少,但是非常耀眼。……读完杨绛的《丙午丁未年纪事》,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曹老师要问的是,丙午丁未年,老王在干什么?……丙午丁未年,当人们都在发了疯一样参加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老王在干嘛?
生14:杨绛的丈夫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老王就送他去看病,帮忙把他扶下车。
师:仅仅去送钱先生看病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就是——(www.daowen.com)
生14:就是最后哑着嗓子问,你还有钱吗?
师:为什么会这样问?
生15:要钱呢,是为生活所迫,但他又不敢和这个“牛鬼蛇神”多打交道。
师:不敢多打交道?《丙午丁未年纪事》里讲得清清楚楚,读的时候没有留心啊,像杨绛这样的老知识分子,“文化大革命”中,工资都停发了……
生15:是关心钱先生。
师:对!老王在“文革”的时候,一如既往地帮助杨先生、钱先生,充满了真诚和善意。
曹老师在这里引导学生学习《丙午丁未年纪事》的内容和主旨,这实际上就是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增厚学生未曾经历的生活经验,为理解老王这个人物及作者的情感提供了一个支架。
第二个关键步骤是建立两篇文章的关联,让学生利用《丙午丁未年纪事》所获得的背景知识去深入理解老王这个人物的核心品质,让学生认识到老王最可贵的东西是“在那样一个特定的、疯狂的、荒谬的年代,他坚持做人的本色”。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老王》这篇课文写作特点的认识,在《丙午丁未年纪事》中找一个片段加以赏析,让学生对杨氏散文有更深入的认识。
曹老师这节课最大的特色是提供了一篇与课文体式及背景相关联的文章,这篇文章在阅读教学中发挥了两大功能,一是向内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度理解,二是向外促成了课文所学内容的延伸运用。这两大功能的发挥都是基于对学生“理解”状况的关注。曹老师正是依据了学生的理解状况,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