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位中学教师依据学情分析视角尝试的学习经验发展教学案例,[2]该案例主要包括依据学情分析进行教学设计、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发展状态、课后进行反思分析等三个部分。
(一)依据学情分析进行教学设计
1.依据文章体式确定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声声慢》是宋代婉约词的代表作。在李清照看来,主情致、协音律、尚典雅应该是词的主要特点,而她晚年的代表作《声声慢》则集中体现了这三方面的特征:①主情致。《声声慢》一词蕴藉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复杂情感体验。这首词既“从内容到形式、从情绪到话语”通过五个层次来充分传达复杂的愁绪,又表现了她对不幸命运的执着、不屈的抗争。②协音律。李清照特别强调词要“协音律”,她在《词论》中指出:“盖诗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如此精通音律的李清照,必然在词的创作上力求声调和谐,音韵流转。概言之,古今评论家对《声声慢》一词音韵特点的概括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叠词的运用;二是大量使用齿音、舌音,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个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叠,“与人物的凄苦的心情相符合”,“逐层深入的内容与紧凑的语言相协调,凄凉、落寞的心情用一个四字的纯齿音表现得十分充分”;三是押仄声韵,这首词一改先前《声声慢》曲调押平声韵的舒缓曲调,改押入声韵,读起来重、强烈、急促,读起来非常焦躁、压抑,表达了词人难以排解的愁情,满纸呜咽,撼人心弦。③尚典雅。李清照特别善于点化关键词句,使词作呈现出雅致厚重的特点,如词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与其前期词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照应。想昔日与丈夫赵明诚鸿雁传情,“雁”不仅传递相思之情,更传递一种心心相印的默契,虽有忧愁,却满透着爱情的甜蜜。因此,善于用典,是作者不着痕迹地把相关词作融于自己的词作中,含蓄蕴藉而又深沉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依据《声声慢》的上述文体特点,任课教师设置了三个教学目标:①理解课文,感受并体验作者传递出的复杂多样的愁绪;②领悟全词通过不同场景层层推进来聚焦“亡国之痛、丧夫之哀、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等多层愁绪及其与不幸命运抗争的执着与不屈精神;③品味“淡酒”“雁”“黄花”“梧桐更兼细雨”“寻寻觅觅”“点点滴滴”等关键词句细腻而又典雅的文学表现力。第三个目标是本篇课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为了达成这三个目标,本节课选择的主要教学内容有:①反复默读课文,运用批注法,抓住相关语句感受并体验作者丰富复杂的愁绪;②梳理全词的结构,理清复杂情感的层次,领悟作者在词中传递出的复杂情感及其不屈抗争的精神;③任选“淡酒”“雁”“黄花”“梧桐更兼细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等关键词句,通过写一段鉴赏性文字来品析《声声慢》一词细腻而又典雅的文学表现力。这三个教学内容是层层推进的,其中第③方面是本课教学的核心内容。
2.依据学情,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
《声声慢》是人教版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八课,高一学生已经熟悉了宋词的基本文体特点。他们初中时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课文,并且刚刚学过《醉花阴》一词,对李清照生平及其前期词作比较了解。教师任教的学校是省级重点中学的普通班,共有学生55人,大部分同学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基本能够读懂全词,能够抓住词眼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初步感受到晚年李清照复杂多样的“愁绪”。但对于这首词流露出的复杂多样的“愁绪”理解不全面,体验不深入,部分同学不能分辨《醉花阴》和《声声慢》中“愁”的差异。
表6-1 高一某班《声声慢》学情调查分析表
在课前调查中(见上表),超过90%的同学不能理解作者复杂多变的“愁绪”所表现出来的执着抗争精神,95%以上的同学对“这首词是如何委婉细腻地表达作者情感”的回答是“不知道”,其他5%的同学也是答非所问。基于此,我们确定的教学起点是全面感受并体验作者复杂多样的愁情,然后带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梳理全词的结构,理清复杂情感的五个层次,并能领悟作者与不幸命运的抗争精神,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自主讨论交流《声声慢》一词细腻而又典雅的文学表现力。
(二)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发展状态
作为自读课文的《声声慢》的教学应以学生自学为主,与此同时,教师需创设学习的情境,并适时予以点拨,引导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逐渐深入到文本中,并能跳出文本,赏析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1.新课导入时,适时创设情境
新课导入的目的是创设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对李清照生平的了解初步运用到对具体词作的理解上。本节课上课伊始,教师出示《武陵春》一词,告诉同学们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词作,让学生说说李清照晚年的境遇,猜一猜“载不动许多愁”的“愁”的含义。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把李清照晚年的人生经历和词中“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建立链接,理解词人对故人故国的哀思和孤独无依的哀愁,这为第一个教学环节的学习作了有效的铺垫。
2.在学习过程中,适时为学生提供帮助
在这节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大部分学生作的批注较凌乱,缺少条理,而且不够深入;②很难理解词中体现出的作者对不幸命运的抗争;③对关键词句的欣赏不深入,就词句论词句,大多是停留在文字表面,且是碎片化的欣赏。针对问题①,指导的办法是出示《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对“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赏析,“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3]然后对这段文字进行分析,指出这段话共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注,包括解释重要词句,说明几句话之间的关系;二是批,即揭示这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进而指导学生作好批注,为感受和体验全词传递出的复杂情感做好铺垫。针对问题②,采取的解决办法是梳理出五层愁情之后,让学生展开讨论: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与外在动作行为的变化有何关联,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不断排遣内心苦闷的努力,进而领悟其与不幸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背诵全词。以下是教学实录片段:
师:总结大家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五种情感(出示PPT),大家齐读一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由外而内的忧伤)
我饮酒御寒却酒淡风急,境遇艰难,无尽凄苦!
我抬头望雁却旧时相识,物是人非,伤心不已!
我低头看花却飘零憔悴,韶华已逝,顾影自怜!(www.daowen.com)
我倚窗独坐却梧桐细雨,度日如年,孤苦煎熬!
(生齐读。)
师:请同学想一想,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与外在动作行为的变化有何关联?想象自己是晚年的李清照,孤独的住在浙江杭州的一个庭院中,你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生:感受最深的句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个叠词写出了孤独、忧郁的李清照无所事事的苦闷以及急需摆脱这种情感的努力,所以才有下一句的借酒消愁。
师:说得怎样?
生:好!(自发的掌声)
生:我认为“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中的“独”字写出了自己孤身一人,凄凉无依的老年形象,她内心在想:“我怎么才能把这漫漫无际的余下岁月度过啊?”
生:我认为这一句“守”字用得好!原因是上一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有谁堪摘?”有花不能摘,所以只能守着窗儿。表现作者想摆脱孤独寂寞之情,但又无法摆脱的痛苦。
师:刚才几位同学能抓住关键词句来分析作者内在的情感和外在动作变化的联系,很好!现在我们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参考投影的内容,把全词中的情感和动作变化的关键词抽取出来,重新组合,你们会有怎样的发现?
生:动作:寻寻觅觅,……;情感:孤独无聊——动作:饮酒;情感:凄苦——动作:望雁;心情:更伤心。我发现作者想要摆脱一种情感,结果却陷入了一种更痛苦的情感中。
师:说得很好,大家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很好,我们看,作者在抒发自己情感的同时,不经意间把自己同不幸命运的抗争表露出来了(出示PPT),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
这首词在艺术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把握了女主人公内在心绪和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了“滚雪球”般的推进描写。女主人公的主观情感和心理活动的每一个波澜起伏,全与客观景物的更迭发生密切的配合,一句扣紧一句,一事粘连一事,在心境与物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矛盾的不断扩大过程中,把愁绪愈积愈浓、愈结愈大,最后达到难以遏制的地步,而使人有九曲回肠、愁肠百结之感。
针对问题③,采取的办法是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关键词句,仍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为例,指导学生分别从词句的表现力、在全词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李清照早期词《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进行对比等不同角度进行品读。通过上述努力,学生能够比较深入地赏析词中的关键词句。
3.及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学情视角的阅读教学必须关注学生阅读经验的获得。本节课学习的核心内容是“抓住关键词句,品析《声声慢》一词细腻而又典雅的文学表现力”。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我们让学生课后以“这首词意象和音韵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评论文章。从收交上来的作业样本来看,大部分同学对这首词如何表达复杂的愁情和与不幸命运抗争的精神有了一定程度的领悟,对词中的重要意象与叠音词的表达效果基本能从三个方面(词句自身的表现力,在全词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比阅读)展开赏析,能够具体深入地阐释这首词“细腻而又典雅的文学表现力”。但不无遗憾的是学生对这首词中大量使用“唇齿音”以及押“仄声韵”的表达作用几乎没有提及。下面呈现的是两位学生的作业样本:
作业样本1:学完《声声慢》,耳畔一直回想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平平仄仄的词句。这首词开头用了七组十四个叠字,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但平平仄仄的变化表达的分明是声声哀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寻寻觅觅”,写的是作者的动作,为了排解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找啊找啊,究竟想寻找什么呢?她是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一切都是“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一个悲伤凄凉的人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无光的。因此,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凄凄惨惨戚戚”,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为下文不断摆脱痛苦而又陷入新的痛苦埋下伏笔,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业样本2:《声声慢》犹如我心灵中掠过的一只飞雁,留下无尽的孤独、忧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多么销魂啊!那一只离群的孤雁啊,你是从哪里飞来的?你的到来,反而让本就伤心不已的才女李清照勾起了许多伤心的往事。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往事已不可追,一味伤心不止也不是办法,且去看看“黄花”听听“细雨”如何呢?只有苦熬岁月罢了,只有独守窗前罢了。“寻寻觅觅”的李清照,饮“淡酒”、看“雁过”、对“黄花”、听细雨,满眼的是伤心之物,让人情何以堪啊!
(三)基于学情的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就是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以帮助学生克服现有的语文经验与课文理解(感受)所需要的语文经验之间的落差。”[4]高一学生要达成本节课阅读教学的目标,遇到的障碍主要是生活经验的不足和阅读量的不足。李清照早年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来嫁于才子赵明诚,生活甜美。然而靖康之难后,夫妻逃难,金石典籍散失,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在此背景下创作了这篇《声声慢》。由于学生缺少这种人生经验,很难透过表面的文字深入到文本深处与作者的灵魂进行对话,并欣赏这首词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因此本课例从文本独特处入手设定教学目标,以学情为起点选择教学内容,建构课堂教学过程的逻辑,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本课例的成功之处在于针对学生学习的问题与困难,及时提供有效的帮助,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指导为辅,促进学生建立与这一篇课文的有效链接。本课例始终把学情和语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估的整个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基本达成了促进学生语文经验的习得的目的。但是这节课也还留下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①如何处理好古诗文诵读教学与欣赏的关系。一般而言,学习古典诗文,一定要加强诵读。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进入诗的意境,读出韵味来。这节课的诵读指导显然不足。②如何处理课文阅读与拓展阅读的问题。本课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与《声声慢》相关文章的阅读,这会不会是拓展过度,或过度解读。③课堂内容选择适度的问题。本课例安排了三块教学内容,从理解到领悟再到赏析逐层展开,但是与之相伴相生的问题是,上述三个层次阅读体验始终粘合在一起,以至于有些教学环节不能充分展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