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正式观察主要是指事先进行了观察设计、通过正式的观察工具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正式统计分析的观察方法。
下面结合笔者课题组的一个观察案例来阐述课堂正式观察法的要领。
(一)确定观察的目标与任务
这次观察的对象是高一年级课文《神的一滴》的教学情况,我们准备以“教学内容”为核心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
观察之前我们为“教学内容”下了一个操作性定义,以明确本次所需要观察和发现的课堂教学事实的性质与范围。按照学界目前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成果,“教学内容”主要指的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所确定的需要让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原则有两个,一是依据文章体式选择教学内容,二是依据学生学情确定教学内容。因此,我们的观察视角聚焦于课堂上任课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教学内容的合宜性,具体来说,“合宜性”的观察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教学目标的来源。考察教学内容的前提是了解课例中包含的教学目标,弄清教学目标的来源。目标的来源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标准,二是教科书。因此对教学目标的观察需要结合教师的教学设计中陈述的教学目标,也需要结合教师的教学实施环节。重点要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内容的展开过程中,有哪些行为和事实表明了教学目标的来源。这个角度观察的难点在于教学目标在过程中是潜藏着的,潜藏在师生互动中,我们只能通过师生互动的内容加以辨识与分析。
(2)教学内容的确定。主要观察任课教师在教案中呈现的教学内容以及在课堂里组织学生学习的内容。从这些材料和行为中寻找相关证据,来分析教学内容的合宜性。所谓合宜性,主要指的是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否依据了文章体式,是否依据了学生的学情。文章体式与学生学情这两个依据是我们在观察中始终要重点关注的。而两者的契合点应该是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困难(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重点和难点”)上。因此在观察过程中我们要花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考察学生的学习困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是如何预估学生学习困难的,在教学过程中又是如何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学习困难最后的解决程度等)。
(3)教学内容的展开过程。教学内容的展开过程主要体现为师生的对话与互动,具体情况如下图(教学内容的展开过程示意图)所示,从这个示意图可以看出,教师的课堂教学主要是由一系列互动行为构成,在这些行为中,从初始环节开始,教师每发出一个“教”的行为都是指向学生学的行为,教师依据学生的反应作出调节,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学生的学习行为满足了教师预设的学习内容要求(或者说是教师的教学依据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解决了学生的困难),则进入下一个环节;二是学生的学习行为没有满足教师预设的学习内容要求(或者说是教师的教学没有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没有解决学生的困难),那么教师需要重新回到起点,对内容作出调整,或者重新解释所提的问题,或者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的问题,目的是让所教的内容适合学生的需要,进而让学生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
在这一个接一个的互动行为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些学习状态正可以揭示教师所提供的学习内容的合宜性。教学内容太难,学生的回答错误率会明显上升;教学内容太容易,学生的学习需要很快就会得到满足,思维得不到挑战,学生很快就会产生厌倦感。这些不仅可以通过质性方式观察记录下来,而且也可以用量表进行记录统计。
图5-1 教学内容的展开过程示意图
(二)观察工具的选择与运用
为了在“教学内容”视角的三个方面搜集到有效的学习证据,我们选择、设计了以下几种观察工具:
1.任课教师的详细教案
观察者在观察之前需要认真细致地研究任课教师的详细教案,做到对任课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心中有数,这样在观察过程中就不会花过多的时间去揣摩教师将要呈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而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观察学生的反应上面,搜集到尽可能多的学习证据。
2.班级的空白座次表
在课堂上,学生总是具体的。观察者需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尤其是在课堂上回答了教师提问或参与了课堂讨论的学生,要作为重点观察对象。在这方面,使用空白座次表是有好处的。观察者可以把观察到的具体学生的学习情况直接记录在座次表上。
表5-2 班级座次表
3.教学内容观察质性记录表
表5-3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观察记录表
4.教学内容观察量表
表5-4 语文教学内容观察量表
5.辅助工具:录音笔、微型摄像机
(三)观察与搜集证据
1.前测及分析
观察之前我们对要观察的班级做了一次前测,前测的目的主要是想弄清学生对《神的一滴》这篇课文学习的基础和主要困难,为教师的教学寻找合宜的起点。同时也为观察与分析教师在课堂里提供的教学内容建立一个基本的参照点。基于前测题,我们把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困难作为观察重点。
前测题如下:
《神的一滴》前测题
(1)你认为这篇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主题,请用简洁的词语或句子写出来。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问题或困难?
(3)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些地方?
班级学生人数为55人,有45人回答了前测题。前测结果表明,学生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困难。这些共同学习困难的内容与出现的频次和百分比如下表:
表5-5 学习困难统计表
学生在这篇课文学习中出现的学习困难有两大焦点,一是“文中这首诗歌内容及其作用的理解”,班级的频次为21人,所占百分比为46.7%。这意味这个问题是近半数学生的学习困难。二是如何理解“神的一滴”?班级的频次为19人,所占百分比为42.2%。说明这也是相对比较集中的一个学习困难。
这意味着,这两个相对集中的学习困难的预设与解决可以作为考察任课教师教学内容合宜性的重要标准。这样,我们从教学内容视角的观察可以形成这么一个基本假设:教师关注并解决了这两个学习困难,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就是合宜的。整个观察过程需要紧紧围绕这两个学习困难来搜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证据。
2.观察者的要求(译自美国《课例研究指南》)
(1)观察者的任务:
收集学生学习的证据;依据教学方案和实际的教学环节收集学生对“教”的反应数据。
(2)以“学”的研究姿态进行观察:
聚焦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课例研究的特质是努力从学生的视角看课堂,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反过来分析教师的“教”。
学会换位思考。不仅要描述你站在学生立场获得的经验,而且要试着去将采用新的眼睛看到的东西与你的假设进行比较。
记录学生个体是怎样通过课堂活动建构他们的理解。
写下学生个体运用的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错误和误解)。
在你的记录里复制学生描绘的图形和解释。
直接在课例计划、座次表和分发的印刷品上作记录。
记录个体学生的反应时应把名字一起记下来。
指定专人记录课堂各部分内容的用时情况。
3.《语文教学内容观察记录表》的证据及分析
在《教学内容观察记录表》上做记录,注意用关键词写下观察到的学生回答或书写内容,并把这些内容与自己的推论区分开来。
主要证据分析如下: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先从修辞的角度让学生明确题目中“神的一滴”指的是“瓦尔登湖”,然后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还有两个类似的比喻“大地的眼睛”和“圆形剧场”,然后以这三个比喻为线索,逐个地让学生体会和这三个比喻有关的含义丰富的语句,尤其在鉴赏“圆形剧场”这个比喻中,重点让学生摹写其中上演的“山林舞台剧”以及作者在其中的演出情况,这样,无论是从课文的切入角度还是具体的教学内容,都体现了本堂课“在朗读、探讨中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
同时,在鉴赏精彩语段的过程中,教学始终围绕着作者的自然观,从“瓦尔登湖的自然美”到“人类破坏后的瓦尔登湖”,等等,我们可以感受到,整节课还是努力地去实现“通过阅读思考,体会梭罗自然观对我们人的存在方式的意义”这个教学目标。
二、教学环节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展开
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始终都能以文本为依托,不断展现教学内容。而且在这些环节中,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能够紧紧围绕两大学习困难(对“神的一滴”的理解和对文中那首诗歌的理解)展开。
三、观察者推论
1.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较好地契合了学生的学习困难,能够把学生对这篇文章学习的困难作为教学的重点。
2.从“大地的眼睛”到“圆形剧场”或“神的一滴”的教学环节先后的选择上没有引导好。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讲完“大地的眼睛”这个部分的时候,老师的意图是想将“圆形剧场”作为自己的第二个教学环节,但是她问到“‘圆形剧场’和‘神的一滴’哪个更为形象”这样的一个问题,然后底下的很多学生就认为是“神的一滴”,而教师却讲到了“圆形剧场”,这个时候教师没有作必要的引导或者解释。
3.教学的最后提出的“梭罗的自然观对我们人的存在方式的意义”中间铺垫不够。整节课后半部分,教师问到“当村民、伐木人、商人等都参与到这个山林舞台剧中的时候,瓦尔登湖还是那样清澈、宁静”的问题时,学生也能够找出文中的语句。然后教师又问了个问题,说“那这个美丽的湖就这么在作者的愤怒和惋惜中消失了吗”?学生也回答说没有。文中作者也说,“它依然顽强地生存着,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它永远年轻……正和从前一样”。在这里,我们要明确的是“瓦尔登湖”也许还是原来的那个瓦尔登湖了,但它更是我们内心中一种抽象的东西,也许是我们内心的一种信念,也许是我们内心的一个原则,也许更是我们内心永远要坚守的一方净土。正如文章开头所说的“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在这样的铺垫之后,教师再补充拓展,从而实现“通过阅读思考,体会梭罗的自然观对我们人的存在方式的意义”这个教学目标上。
4.《语文教学内容观察量表》收集的数据与分析
(1)在观察中,依据教学内容观察量表的要求,在空白座次表上用数字记录相关内容。主要包括:回答的问题序号(1、2、3、……)、回答情况(完全正确a、部分正确b、错误c、不做回答d)。
(2)空白座次表上记录的学生学习数据。
具体数据见图5-2。
(3)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主要分析方法是把完全正确的次数加上部分正确的次数除以学生回答的问题总数,可以算出一个百分比。这个比率可以用来作为检查语文教学内容合宜性的参考。
课堂里学生共回答19个问题,其中回答完全正确5个,部分正确10个,错误4个。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得到一个百分比为78.9%。
已有的相关研究表明,一般学习成功的水平正常范围为60%—80%,如果低于这个范围,则表明教学内容太难,超出了学生的接受水平;如果高于这个范围,则表明教学内容太容易,对学生构不成一定程度的挑战,其结果必然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兴趣索然,进而使自身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学习经验得不到发展。
从课堂的78.9%百分比来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比率在正常范围。这表明老师所上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相对合宜的。对学生来说,老师提供的教学内容稍微容易。
图5-2 课堂提问分布图
5.课堂教学后测的基本情况
为了使我们观察中获得的数据得到有效的验证,保持较高的信度,我们在教师任教之后的当天中午,在这个班级进行了教学后测。参加后测的学生样本55人。
《神的一滴》课堂教学后测问卷(学生版)
(每题只能选一个答案,请在你确认的答案前打√)
你的基本情况
1.你的年级:
A.初一 B.初二 C.初三 D.高一 E.高二 F.高三
2.你的性别:
A.男 B.女
3.这节课你的座位在教室中的位置:
A.前两排 B.中间 C.后两排
4.通常情况你在班级的语文成绩:
A.好 B.中 C.差
你的课堂学习情况(www.daowen.com)
5.这篇课文你在课前预习过吗?
A.预习过 B.没有预习 C.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老师未教之前,你读了一遍课文之后,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是否把握?
A.把握住了 B.基本把握了
C.没有把握 D.不知道自己是否把握
7.你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了吗?
A.回答了 B.没有 C.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这篇课文的内容有新的领悟吗?
A.有 B.没有 C.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对这节课所教内容的看法:
A.学了之后收获很大 B.学的内容很容易,不学我也知道
C.内容太难,理解不了 D.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照你的预习情况,你认为自己的学习困难是否得到解决?
A.全部解决 B.解决了大部分
C.解决了一部分 D.一个也没有解决
11.请将你还没有解决的学习困难写在下面:
请简要写下你对这节课的大致印象:
《神的一滴》课堂教学后测分析
学生的预习情况:该班级学生作了预习的比例达92.7%。
学生在开始课堂学习之前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在老师未教之前,读了一遍课文之后,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基本把握了的占54.5%。
学生回答提问的情况:在课堂上有机会回答了老师提问的占32.7%,没有机会回答的占61.8%。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新领悟:认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这篇课文的内容有新领悟的学生占83.6%。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看法:认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了之后收获很大的占70.9%。
学习困难的解决情况:认为全部解决了的占32.7%,认为解决了大部分的占40.0%,认为解决了一部分的占12%,认为一个也没有解决的占5.5%。
从学生的后测情况看,教师对学习困难的处理与解决较好,学生认为学习困难全部解决和大部分解决两项加起来占72.7%,这表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困难得到了解决。
6.学生访谈
在观察之后我们还做了一次学生访谈,想从访谈的角度对观察的证据加以进一步的验证。
从学生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在课堂上收获较大,学习困难(主要是“神的一滴”的理解和文中诗歌的理解)基本得到了解决,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具有了一定的深度。
(四)基本结论
我们以“教学内容”为核心对《神的一滴》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观察,观察主要围绕“教学内容的合宜性”基本假设,聚焦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困难的契合度上。从观察中获取的证据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教师在教学内容核心构成中较好地预测了学生的学习困难。我们从前测中发现了学生的两大较为集中的学习困难——对“神的一滴”的理解和对课文中那首诗歌的理解。经过教案分析、课堂观察、后测与访谈,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也正是这两大学习困难的内容。
(2)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展开过程中,“学习困难”成为核心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较为充分地关注了学生的困难,并且致力于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推进学生对困难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课堂上的以下片段:
T(教师):那么与“大地的眼睛”这个比喻相似的是哪个呢?(1a)
S(生众):圆形剧场。
T:知道什么是“圆形剧场”吗?(2a)
S(众):沉默。
T:不知道?我们来看一张图片(解释什么是圆形剧场)。(3b)
S(众):观看、了解圆形剧场的含义。
T:圆形剧场的本体,观众席由哪些东西构成呢?(4a)
S1(6号同学,第二排,第4列):松树、橡树。
T:对的,还有吗?(5a)
S1:船只。
T:是吗?再看看。(6b)
S1:有山。
T:对,湖岸边的山。还有吗?(7a)
S(部分小声):葡萄藤。
T:对,还有葡萄藤。(8a)
T:(读这句话),注意“水上”这两个字,同学们在前测中也反映说这个地方不是特别理解。那么下面请大家想象一下圆形剧场可以进行怎样的表演,请拿出笔,描绘一下这个山林舞台剧。这里我补充一张图片。(呈现在多媒体屏幕上)(9a)
(学生开始根据课文情境描绘山林舞台剧)
T:注意观众席上是什么?上演的又是哪些东西?(10a)
(学生继续描写,约1分55秒之后教师让学生发言)
T: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你的描写。(11a)
S2:(读自己写的描写文字,同学在听)
T:大家说,她写得怎样?(12a)
S(众生):好。
T:好就应该有所表示呀!(13a)
(大家鼓掌)
T:再请一位同学来说说。(14a)
S3:读自己的描写文字。
T:不错。我们看,两位同学展示了自己的描写文字,不仅写了这个圆形剧场的观众席及布景,还写了表演的主角,主要有浮萍、鱼儿、燕子、青蛙,非常美妙,富有诗意,让人心驰神往。(15a)
T:我们来看,在这里表演的除了这些动物之外,还有谁?(16a)
S(众):作者。
T:对,还有作者梭罗。他也在演出。(17a)
T:他是如何演出的呢?请大家找一找。(18a)
S4:(读“一个夏天的上午……”这段话)
T:好,下面请女生来齐读,男生欣赏。(19a)
在这6分钟时间里,老师一共做了19个决定(决策),主要包括提问、补充、纠正、确认、鼓励等。通过这些决定组织了一个“写作”活动,这都是为了推进学生对“圆形剧场”的理解,而对“圆形剧场”的理解是把握作者主旨进而理解“神的一滴”(第二大学习困难)的关键。
(3)学生的学习困难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学生认为学习困难全部解决和大部分解决两项加起来占72.7%,这表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困难得到了解决。
简言之,我们从“教学内容”视角所观察到的证据表明,教师的教学内容是相对合宜的。
总体来看,通过书面信息分析学情、通过口头谈话分析学情、通过课堂现场观察分析学情这三条学情分析的基本路径,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并不是割裂的、毫不相干的,实际上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很多情形下,教师为了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往往是把这些路径综合在一起的。基于学情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境灵活运用相应的学情分析方法,把学情分析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关联起来,在了解学情、分析学情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
【注释】
[1]钱梦龙.导读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58.160.
[2]卢敏玲,庞永欣,植佩敏著,李树英,郭永贤译.课堂学习研究:如何照顾学生个别差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8.
[3]陈忠文.让学情分析走进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J].语文学习,2015(2).
[4]王祥连.教了也不会,为什么[J].人民教育,2011(18).
[5]本案例由浙江省宁海县潘天寿中学胡瑛老师施教完成,详见:基于“作业样本”分析的阅读教学反思[J].语文学习,2015(12).
[6]本小节由浙江省三门县亭旁镇初级中学朱汉芬老师执笔。
[7]郭娟,支玉恒.《只有一个地球》(太原)课堂品译[M].见百度文库https://wenku.baidu.com.
[8]王荣生,陈隆升.实用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73.
[9]贾志敏,徐晓美.《给予树》课堂教学实录[J].小学语文教师,2007(1).
[10]贾志敏,徐晓美.《给予树》课堂教学实录[J].小学语文教师,2007(1).
[11](美)古德,布罗菲著,陶志琼译.透视课堂(第10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2.
[12]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37—438.
[13](美)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