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发现思维状态的学情分析

发现思维状态的学情分析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在课堂上采取谈话的方式,可以探查到学生的基础和思维的起点,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检查与交流,教师基本可以把握到学生的思维状态和已有基础(起点)。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薛老师对学生的思维状态和学习起点有了较清晰的判断,这将有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发现思维状态的学情分析

教师在课堂上采取谈话的方式,可以探查到学生的基础和思维的起点,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例如,薛法根老师任教《雾凇》这篇课文时,第一环节采取了“听写”与谈话相结合的方式来探查学情与将要学习的内容之间的关系。[8]他让学生听写“饱和的水汽、雾气、霜花、遇冷凝结”等词语,听写的这些词语都是课文解释或说明“雾凇”这一自然现象的关键概念,理解了这些概念,才能顺利地把握“雾凇”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下面是课例片段:

师:每位同学在上语文课前要准备好一个笔记本、一支钢笔。(生纷纷拿出笔记本和笔)

师:现在,请你在笔记本上听写词语,听清楚,记住了,再默写:饱和的水汽、雾气、霜花。(一生在黑板上默写,教师巡视检查。)

师:同学们写得很认真,老师决定奖励一下(生期待),再默写一个(生大笑):遇冷凝结。(发现有学生默写不出)当然,如果默写不出也允许你偷看一下。只能看自己的课本哦!

师:一起来检查一下这位同学默写的词语。(指着“饱和的水汽”,众笑,因为字越来越小,最后一个小得几乎看不清了。)你看,这水汽就是这样,看不清。(众大笑)“遇”字写对了吗?你仔细看一下课文,自己的错别字自己改正。(生重写,仍然写错)你再看一看,写大一点就不会错了。(生写大字,发现中间部分是“竖提点”)啊,这次写对啦!你看,难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放大一倍,就看得清楚、写得正确了。

(生齐读词语)

师:课文中出现了这几种事物:水汽、雾气、霜花。根据课前的预习,你能说说“雾气”是怎么回事吗?

生:雾气是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后飘浮在空中的小水滴

师:雾气是飘浮在空中的小水滴。那么“霜”是怎么回事呢?

生:霜是在气温降到零度以下时,水汽遇冷凝结的冰晶,这就是霜。

师:霜,霜花是小小的冰晶。那么“雾凇”又是怎么回事呢?(www.daowen.com)

生:寒冷的水汽在树枝上结成了冰花,就是雾凇。

师:雾凇实际上也是一种霜花,但是这种霜花不是结在地上,而是结在哪里?

生:结在树上。

师:凝结在树上,树枝上就挂满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形成了“树挂”,那便是——

生:(齐)雾凇。

师:谁能将饱和的水汽、雾气、霜花、雾凇之间的关系用几句话说清楚呢?

生:空气中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成小水滴,飘浮在空气中,就成了雾;这些水汽如果遇到很冷的空气,零摄氏度以下,就凝结成小水晶,成了霜花;一般的霜花是结在地上的,而结在树上的霜花就成了雾凇,俗称树挂。

师:你这样一说,就把本来模模糊糊的事物说得清清楚楚了。其实,这就是雾凇形成的科学原理。这些都藏在这篇说明文的课文当中。

这里探查的就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包括两个方面的起点,一是对疑难词语的理解,如饱和的水汽、雾气、霜花、遇冷凝结等这些词语,通过听写来检查;二是对这些词语(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理解,通过让学生讲述的方式来检查。通过检查与交流,教师基本可以把握到学生的思维状态和已有基础(起点)。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薛老师对学生的思维状态和学习起点有了较清晰的判断,这将有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学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听写”本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使用很频繁的教学方式。薛老师在这里不是为听写而听写,即不是把听写当作一个字词教学的独立环节,而是把“听写的内容”与课文核心内容关联起来了,“听写”与谈话相结合的方式在这里无疑已经成了一项把学生引向课文的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