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情分析论:课程与学习经验的研究成果

学情分析论:课程与学习经验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泰勒在对课程目标、学习经验的选择、组织模式和评价四个因素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课程模式。埃甘提出故事和想象应该成为课程的中心,而且好的教学是适合学生经验的。(二)学生课程观的研究学生的课程观是指学生对于某一课程最基本的、本质的看法和理解,即抽象于学生个体课程经验之上的观念。

学情分析论:课程与学习经验的研究成果

(一)学生课程经验的分析方法

埃里克逊和舒尔兹对“课程中的学生”这一主题进行了综合研究,他们在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对学生课程经验进行分析的几种方法。

1.传记和自传的分析

学生的自传或传记能够真实地反映他们的价值观人生目标。自传和传记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在课程文献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关于学生课程经验的传记、自传和轶事,能帮助我们了解学习者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如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地理和历史方面的)。虽然这种方式存在一种不足,即它具有特殊性,缺乏普遍性,但是这些作品能对一个人的状况进行深入的了解,而这种深入的研究可以为其他情景的研究提供研究视角。

2.民族志的分析

研究者运用民族志和社会学中经常使用的田野研究方法,可以了解更多的学生生活经验。民族志研究人员通过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学校、其他教育场所及社区进行研究。民族志研究不仅仅关注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如果一个人将群体中的学生当作“完整的人”来理解,就必须研究学生的生活,包括学生的语言、故事和游戏。在课程研究中,这也暗含了研究应该包括学生校外的学习以及一些隐性课程因素的影响,如家庭、同伴、大众传媒,以及从体育运动到街头帮派、业余爱好到职业等非学校组织因素。

3.实证主义分析

以经验为基础的“实证主义”研究为理解学校课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研究视角。例如,泰勒(Talyer)在对课程目标、学习经验的选择、组织模式和评价四个因素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课程模式。沃克尔(Walker,1971)自然主义理论强调要以“基本观念”为研究基础,并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来设计课程及确定学习者应该学习的内容。根据泰勒对教师、学生、学科知识和环境四因素分析的影响,出现了另一种对教育环境的解释。运用第二种解释,一个人可能首先应该确定在学校外的学习场景中,谁是教师,谁是学习者,学科知识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人际环境和物理环境是如何影响环境中人的特征的。

非学校课程的各种因素都影响着人们观点的形成。当人进入学校,成为学生后,如果课程开发者能够了解学生的某些观点(如非正式课程对他们已经产生的影响),学生将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了解影响学生的校外因素能够使教育者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应该学习的知识。

另一种理解学生课程经验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是研究不适应学校生活的学生。在这一方面,魏斯等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辍学学生;佩奇探究分轨制体系中低水平班级的学生。以上两个研究都指出,必须从社会、文化、历史因素的重大背景中来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

4.批判研究和现象学解释

我们常常发现人们对社会正义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在对学生的批判性研究中,都涉及学生参与高质量的课程经验的教育机会的公正与平等。这些研究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学校应该讲授什么知识?谁将从中获益?这些问题反映了种族、阶级、性别、健康状况、能力、地域、外貌、民族和国籍等因素,它们都是影响问题答案的最主要的因素。巴西教育家和理论家弗莱雷(Freire)的著作《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强调了被压迫社会阶层的批判意识,以及他们具有从自己有价值的生活经历中进行学习的潜能,从而开始了新的研究基础。他记录了他与巴西农民之间的工作,尤其是他让农民提出与他们经验相关的问题,以他们认识自己世界的方式来教他们文化知识。他的理论和方法自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教育学中的现象学观点包括凡·曼恩(Van Manen,1991)提出的“教学机智与教学策略”,该方法主要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生活中有意义的教育资源来进行教学。它强调了与学生的关系,包括学生的道德觉悟、向学生学习、即兴参与学生的活动以及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这也包括了塞德拉克(1991)提出的“存在的课程”。

5.“故事”分析

教育研究者日益认识到“故事”是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资源。威瑟雷尔和诺丁斯(Witherell and Noddings,1991)指出在教师与学习者的生活中发生着丰富的故事。威利斯舒伯特描写了教育者的故事,而教育者在艺术文学方面又受到了故事的影响。舒伯特和艾尔斯(Schubert and Ayers,1992)提供了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发生的一些故事,并将与学生相处的经验称为“教师的学问”。这些故事可能是真实的生活演绎,如格兰杰(Granger,1986)所描写的故事来源于他们的孩子在特殊教育中所遇到的情况。故事可能是作者对学校教育的调查结果,也可能是虚构的(Hesse,1968)。无论这些故事有无真实的成分,它们也都与“民族志”一样,具有一定的解释性。科莱什(Coles,1989)探讨了历史中“故事的必要性”,他认为,故事是道德形象的基本来源,这些道德形象可以作为教学和课程的新形式。埃甘(Egan,1986,1992)提出故事和想象应该成为课程的中心,而且好的教学是适合学生经验的。[19](www.daowen.com)

以上五种分析与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果表明:在广泛了解学生生活经验并以此为基础来设计的课程更具有坚实性;要理解学生在学校的课程经验,必须进一步探究影响学校及其课程形成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为了更好地理解以上研究主题,已经出现了许多可以被称为“学生学”的著作。仔细研究校内外的学生生活,能够进一步地了解有关政策制定的显性课程、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以及学生所理解并应用的课程这三种课程之间的重要差异。

(二)学生课程观的研究

学生的课程观是指学生对于某一课程最基本的、本质的看法和理解,即抽象于学生个体课程经验之上的观念。既立足于学生先前的学习和认识论,又随着具体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感知而变化。

自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发现并证明了学生对于学习本身的看法(即学习观)与其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学习密切相关后,又进一步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一种简单不变的学习风格,而是会根据其自身对周围不同学习情境的感知而变化。面对同一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的目标、布置的作业、学习的评估,等等,学生会出于其自身观念产生各种不同看法。就仿佛同一间教室中重叠着许许多多不同维度的时空一样,不同学生对所学习的课程与内容有着其独特的观念世界。它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程价值的感知,学习目的的确定,以及学习方法的选择,还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对具体学科内的实证研究发现,学生个体对所学具体课程的观念与其学习的动机显著相关,并以此影响其对不同深层或表层学习方式的选择。

学生对具体课程的观念是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关键。它既形成于对这一课程认识的本身,又受到其后续感知的循环影响,支配着个体的学习行为。立足于此来理解“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我们必然可以认识到“教师的教”要通过对学生观念的循环影响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作用。因此,学生对课程的观念应该是教师和课程沟通、协商的关键渠道,对教师与课程以及学生发展本身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学生课程观的研究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基本结论:[20]

(1)学生对于课程现象都会主动地去理解、阐释和定位,并逐步建立起其独特的观念系统。学生视角的加入可以丰富我们对课程的认识。

(2)学生对于课程的观念是在其课程学习过程的经验中形成并支配着其学习实践。

(3)学生对于课程的观念是较为稳定而持续影响其后续学习的,因而也是可以被研究的。

学生课程观的研究从课程论的角度促进了对学生学情的研究,尤其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更深层次观念的探索有助于揭示影响学习的诸多内在因素。

(三)课堂学习经验的研究

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学习是通过学习者所具有的经验而发生的;就是说,学习是通过学习者对他所处的环境作出反应而产生的。因此,教育的手段是学习者已有的教育经验。在设计教育计划以达到某些特定目标时,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要决定提供哪些特定的教育经验,因为只有通过这些经验,才会产生学习,从而才能达到教育目标。

泰勒对“学习经验”(learning experience)进行了辨析,认为这个术语,不等同于一门学程所涉及的内容,也不等同于教师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对作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因此,坐在同一个班级上的两个学生,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经验。假定教师正在解释某一问题时,一个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而且把精力集中在教师的解释上,因而他能看出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并能根据教师的解释,从自己的经验中找出某些例证。与此相反,另一个学生可能正在一心想着即将到来的篮球比赛,他正全神贯注于筹划这场比赛。显然,尽管这两个学生坐在同一个班上,但他们并没有同样的经验。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21]

泰勒进一步指出,经验涉及学生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这意味着学生是一个主动参与者,学习环境的某些特征吸引着他的注意力,学生所做的,正是对这些特征的反应。人们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由于学生必须自己从事某种行动(这是教育经验的基础),那么教师为学生提供教育经验有可能达到多大程度呢?教师可以通过安排环境和构建情境向学生提供教育经验,以激发所期望的那类反应。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对学生已有的各种兴趣和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以便能对某种特定情境引起学生反应的可能性,进而能对引起理想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那种反应的可能性作出某种预测。教师控制学习经验的方法,是通过构建情境——会引发学生作出所期望的那种行为的情境——的方式来控制环境。因此,教师要构建多方面的情境,以便有可能引发全体学生产生所期望的经验;或者是要使经验多样化,以便提供对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有重要意义的经验。这样,选择学习经验的问题,是一个确定哪些种类的经验有可能达到既定教育目标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构建将会在学生内部引发或产生所期望的那些学习经验的情境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