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个性差异对学习观的转型

个性差异对学习观的转型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个性差异的发现与探索,有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进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对学生个性差异的认识,历代教育学者在研究中形成了两种传统的看法:一是认为“有好学生也有差学生”。这促成了一种学习观的转型。其次是对教师与教学的影响。“掌握学习”策略的实质:用经常性的反馈以及适合每个学生需要的个别化帮助作为群体教学的补充。

个性差异对学习观的转型

个性差异的发现与探索,有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进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对学生个性差异的认识,历代教育学者在研究中形成了两种传统的看法:

一是认为“有好学生也有差学生”。学习能力被认为是一种可高度预测的特性,而智力或能力倾向测验被广泛用来预测学校学业成绩。人们还认为,好学生能学会一门学校学科中复杂而抽象的概念,而差学生只能学会最简单、最具体的概念。学生能力被看作是个体的高度稳定或持久的特性。这就是说,在学生的学校经历初期就发现的学习差异,不仅存在于整个学校阶段而且存在于他的一生。

二是认为“有学得快的学生,也有学得慢的学生”。在1963年,卡罗尔提出一种学习模式:假设学生的学习速度是不同的,而能力倾向或智力测验能够预测出这种速度。尽管在学习速度的持久性或稳定性方面尚不够明确,但这一模式是下列观点的基础:只要在需要时,向每个学生提供所需的时间与帮助,那么大多数学生在一门学科上都能够达到同样高的学习水平。然而,可以预料学生需要不等量的时间与帮助。最初,学得慢的学生所需的时间也许是学得快的学生的五倍。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在认真分析了这两种看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学习观,认为通常对学生学习能力有好有差、学习速度有快有慢,因而学习成绩必然有较大差异的看法,是一种人为的不良设想。在适当的学习条件下,好与差、快与慢这些特性是可以改变的。在适当的学习条件下,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学校所教的知识。在学习的某些阶段可能需要特定的、十分有利的条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逐渐不再需要这些条件了。

这种学习观也对有关人类本性、人类特征以及学校学习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这促成了一种学习观的转型。

首先是促成了学生的学习观的改变。主要体现为:[43]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有效性。由于需要掌握学习的学生在学习某学科时只要多花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的时间,就个人来说,这个代价是较小的,随着以后的课程的继续进行,学生所需的矫正工作与时间越来越少。如果在较大的范围内(即在一些主要的学术性课程或学科中)采用掌握学习,学生在“学会学习”这一难以把握的品质方面,会取得较大的收获。学生把更多的课内时间用于积极学习,并似乎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www.daowen.com)

(2)增强了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的信心。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引起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学校学习变得具有吸引力,学生精神涣散的问题也更少。由于学业成绩的提高,学生们发现学习好的外部奖励(好的等级)是极令人满意的。更加重要的是,学生从学习中发现了更多的内部奖励。

其次是对教师与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为:

(1)为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布卢姆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精确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方法与课堂内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妨碍了实现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这一理想。并发展各种教学方法,更有效地实现为所有人提供均等学习机会的理想。

(2)为学生提供反馈与矫正性帮助。“掌握学习”策略的实质:用经常性的反馈以及适合每个学生需要的个别化帮助作为群体教学的补充。群体教学与教师现在进行的常规教学是一样的。反馈通常采用简短的、诊断性的、形成性测验形式。提供个别化帮助能使每个学生学会未掌握的要点。

如果学生具备了预备性的知识与技能后,才开始学习每项新的学习任务,他们所需的额外矫正时间与帮助会逐渐减少。教师的重大变化在于:在判断学生在特定日期已学到的事物方面、在分等方面所花的功夫少了;可以更多地注意每个学生是否学会了(作为下一项学习任务的准备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