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情分析:揭示个性差异的发现

学情分析:揭示个性差异的发现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纳指出,许多教师都犯这种错误,他们有四十至六十,或且更多的儿童在一班中,他们以同样的东西教授全班,以相同的样式对待全班,例如对于有记忆与没有记忆的都一样看待;他们对于这些个体特异的存在,少有留意,更有常使人惊怪的,是他们不晓得其学生的年龄,或者没有顾虑到这一层。

1.昆体良的学情观

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最早的教学法专家。他强调应根据学生的能力、资质进行教学。只有在仔细观察学生能力差异和认真了解学生天性特殊倾向的基础上,才能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学生的才能就可能得到发展。[40]

2.培根的学情观

培根认识到学习者的心理特性与学习内容的对应关系。他指出要按照学生心理的特性,教以适当的学问。因为在智能方面,无论有什么缺陷,它的治法,好像都可以在一些学问中找到的。例如,一个儿童要是不能专心一意,则可以用数学疗治他这种毛病,因为在学数学的时候心理稍有游移,则将毫无头绪,非重头学起不可。不过,各种科学对于人心机能,固然有特别救药的力量,但是各人的心智才力,亦有时特别宜于某几种科学,学起来,又容易精通,又容易进步。因此,要研究:某种心理特别适合于某种科学,乃是一种极聪明的办法。[41]

3.比纳的学情观(www.daowen.com)

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在1909年出版的《儿童学的新观念》一书中,明确反对传统教育只注重教师传授知识的价值,而不注重儿童个性发展与心理活动的价值以及对儿童个体发展之间的差异不予重视的弊端。

他主张教育学应重视儿童的性向和可接受性。他指出没有见识的教育家认为儿童不过是“成人的雏形”,有成人的种种具体而微的能力作用,他们有许多模型儿童的存在,以为一切儿童总有多少相似于此模型;于是他们就不了解儿童所有的一切差异,不但不知儿童的品性与其感觉样式间的差异,而且不晓其思维样式与其智慧性向的不同。比纳指出,许多教师都犯这种错误,他们有四十至六十,或且更多的儿童在一班中,他们以同样的东西教授全班,以相同的样式对待全班,例如对于有记忆与没有记忆的都一样看待;他们对于这些个体特异的存在,少有留意,更有常使人惊怪的,是他们不晓得其学生的年龄,或者没有顾虑到这一层。如果在同条板凳上,依然坐着一个九岁与一个十二岁的儿童,他们要这两个儿童用相同的功,更以相同的责罚惩戒其相同的过失,公道对于一切人都是相等的法则,施行在这里,实在是一种不公道的使用了。“儿童的性向之决定,乃教授与教育的最重大事项;我们应遵循从其性向以教训他们,及指导他们向着某一种职业。”[42]

他又认为,重视儿童个人的性向,但不应完全抛弃班级的集体教育。他认为现在的教育只能采取集体教育的方式进行,即以一个教师教多数学生,这是做好待穿的衣服,而不是量身方裁的衣服。集体的教育不应完全摒弃,他们有许多便利,为我们所不能不顾,因为若没有集体教育,就没有模仿、竞争心与团体精神,这些都是人类进步之非常有力的刺激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