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国家的教育语境中,人的“自然本性”主要指的是人像自然界万事万物一样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学生的成长也是按照人的自然发展规律进行的,其接受教育的过程也要顺应这样的自然规律。所以,教育需要适应这种自然本性,在学生自然本性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欧洲,亚里士多德最早分析人的身体与心理特点,他对人的身体发展提出了年龄阶段的划分,并对每个阶段的特点作了描述,他首次提出了教育要适应人的自然发展规律的观点。
而第一个对“自然本性”的教育意蕴加以详细分析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发展和教育需要像自然界一样遵循一种“秩序”或“事物的灵魂”,这是一种起支配作用的普遍法则。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他通过大量的类比,揭示了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然界“秩序”的相似之处,提出学校改良的基础应当是一切事物里面的恰切的秩序。他批判了中世纪经院主义性质的学校违背人的自然本性的诸多弊病,这种学校以强制性的死记硬背方式把大量的无用的死的文字材料填塞学生的头脑,以致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宰场。他指出改进的办法是要认识儿童的天性和心理、年龄特点,依据人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
卢梭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内在规定性”理解集中体现在他的两句名言上,第一句是:“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第二句是:“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2]第一句话说的是儿童具有自然本性,第二句话说的是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
裴斯泰洛齐在前人的基础上推进了对“自然本性”的理解,他认为人生来就蕴藏着各种能力和力量的萌芽,渴望并要求获得发展,在他这里所谓教育适应自然,是要求教育必须激发和发展儿童的天赋能力和力量,并且要顾及各种能力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发展。他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到要从最简单的、最容易的、就近的、具体的事物开始,进而到复杂的、困难的、远处的和抽象的。这样,教和学都要容易得多。
在裴斯泰洛齐以前,已有不少教育家提出并论述过这些教学原则,裴斯泰洛齐的贡献在于他对有些问题进一步作了论述,有些问题还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尤其是他力求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证和阐述教学问题,反复强调心理学化的重要性,这一方面表明他在教学理论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随着科学的发展,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探讨工作,业已开始。他提出,为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发展,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他认为儿童的年龄越小越需要依靠心理学知识的指导。在他以前的教育家,还没有人能提出如此明确的见解。[3](www.daowen.com)
福禄倍儿则从自然本性与教育的关系入手,强调了要充分认识自然本性的重要性,应以观察与研究儿童天性的特点,作为正确施教的基础。他在《人的教育》一书中说:“只有对人和人的本性的彻底的、充足的、透彻的认识,根据这种认识,加以勤恳的探索,自然地得出有关养护和教育人所必需的其他一切知识之后,……才能使真正的教育开花结实。”[4]对人的自然本性有了充分了解之后,教学才会有针对性,才能找到合理而适度的教育方式,为此,他既反对成人对儿童压制、干涉过多,束缚儿童的发展;也反对成人给予儿童过分的帮助与照顾,从而损害其发展。一切教育都要遵循其自然本性的内在规定。
到了第斯多惠则不仅关注到了学生的共同本性,还顾及了学生的个体本性,他认为:“在人的教育中,一般地说一切应当按照人的本性来进行,个别地说一切应当按照每一个人的个别特征来进行。”同时他把“主动性”确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核心要素:“人的主动性是人的本质。一切合乎人情的、自由的、独创的事物都以这种主动性为出发点……教育只能扩展到主动性所能够允许的程度;无论教育人或者自学都只有在主动性足够的范围内才能做到。因此教师的主要关怀应该是发展主动性,主动性能够帮助人将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和指导者。”[5]
乌申斯基从“心理”层面进一步阐释了自然本性在教育中的内在规定性。他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中把人的自然本性界定为“心理过程”,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即考虑以神经系统为基础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能,是正确地组织全部教学工作的最重要的条件,而正确地组织教学,则有赖于教师对儿童的意志、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确了解及其在教学过程的正确利用。[6]
乌申斯基不仅强调把心理学作为整个教学理论的基础,而且还要求把心理学作为建立教学过程的重要基础。在他看来,教学过程必须要考虑儿童身体的和心理的特点,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他认为教育和教学只有适应儿童的自然和心理特征,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当教师具有关于人的本性(心理过程)的全面的知识时,才可以从人的本性中找到如何正确地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这种重视、强调教育、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应学生身体的发展水平,特别是适应学生本性的观点,也就是乌申斯基的自然适应性原则。这也是对“自然本性”的“内在规定性”内涵的阐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