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代教育方法-循序施教与学习成效

古代教育方法-循序施教与学习成效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4]可见,我国古代就认识到了循“序”而教的重要性。下面介绍几种循“序”施教的方法。(二)读书有序宋代朱熹指导弟子读书的方法中就非常强调循“序”而教。循着这个“序”,引导学生由“温故”到“知新”,则学生的学习就会真正有成效。

王夫之认为,“施之有序”有多方面的效果:其一,教学“因序”,可使学生易懂,容易接受;其二,“因序”或“循序”的教学,可使学生能由博返约,“知其要归”之所在,知其精义之所在;其三,“施之有序”,可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知识,知道知识的根源,使学生“于其本而图之,则相因以渐达”。所以,他说:“施之有序者,行之自远。”[64]可见,我国古代就认识到了循“序”而教的重要性。下面介绍几种循“序”施教的方法。

(一)学不躐等

《学记》第六章说:“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意思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把问题的答案全盘告诉学生,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年纪小的学生只许旁听,却不必发问,为的是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以求循序渐进。“学不躐等”指的就是不要超越学生的现实水平,需要按照学生的已有水平逐渐提升。

《学记》这几句话表明,学生的现实水平在“循序渐进”方法中的重要作用,教学的每一步都是需要依据学生的现实水平而展开。循序渐进是纵向的,即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增长而使教学逐步深化。东汉郑玄提倡学习过程中的循序渐进,他主张“先易后难以渐入”,即掌握知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遵循先易后难的程序,他非常欣赏《礼记·内则》中贵族子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内容安排。例如,“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郑注:“成童,年十五以上。”“先学勺后学象,文武之次也。”在注释《周礼》乐师“教国子小舞”时,他引用了《内则》中的这句话,以强调循序渐进的教育内容。他赞同《学记》中“不陵节而施”的主张,并进一步阐发为“不教长者、才者以小,教幼者、钝者以大也。”[65]这已是兼有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两方面含义在内了。

(二)读书有序

宋代朱熹指导弟子读书的方法中就非常强调循“序”而教。他解释“循序渐进”的含义:“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66](www.daowen.com)

循序渐进要求读书要符合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他说:“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读书之法也。”读书进度要适当,要抓紧,又不可急于求成,“这也使急不得,也不可慢。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同上)

(三)由“故”到“新”

朱熹阐发了孔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主张,认为温故与知新是有机结合的,温故是知新的基础,“须是温故方能知新,若不温故便要求知新,则新不可得而知,亦不可得而求矣。”(《朱子语类》卷一)但温故而不知新,学习就无法深入,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温故又要知新,但温故而不知新,故不足以为人师。”(《朱子全书·论语一》)通过不断复习,熟练掌握旧有知识,就能加深理解,推出新意,即推陈出新,“时时温习,觉滋味深长,自有新得。”(《朱子语类》卷二四)

可见,由“故”到“新”的学习过程,隐藏着一个学生学习经验发展的“序”。循着这个“序”,引导学生由“温故”到“知新”,则学生的学习就会真正有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