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情分析论:循序渐进提升学情

学情分析论:循序渐进提升学情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了孟子则较为明显地指出了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在《孟子》中有两处表述可以看出其循序渐进的学情观。所谓“盈科而后进”,指的就是循序渐进。[55]强调的也是学习需要循序渐进的原则。中国古代较为系统地阐述循序渐进的学情观,最早体现在《学记》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学记》的这两章从教育的“兴”和“废”的高度强调循“序”施教的重要性,可以说是“循序渐进”学情观的总纲。

学情分析论:循序渐进提升学情

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循循善诱”等教学艺术中实际已经蕴含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过当时他没有直接提出循序渐进的术语。到了孟子则较为明显地指出了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在《孟子》中有两处表述可以看出其循序渐进的学情观。

一处是在《离娄章句下》有这样一段话: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52]

孟子在这里回答徐子的提问:孔子为何多次称赞水,水有何可取之处?孟子认为:有本源的泉水滚滚地往下流,昼夜不停,把低洼处注满后,又继续向前奔流,一直流到海洋去。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孔子取他这一点罢了。假若没有本源,一到七八月间,雨水众多,大小沟渠都满了;但是一会儿也就干枯了。所以名誉超过实际的,君子引为耻辱。宋代朱熹在注释这段话时说:“言其进以渐也”、“言水有原本,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海,如人有实行,则亦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极也。”[53]可以看到,孟子的话强调了要学到本源的东西,就必须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所谓“盈科而后进”,指的就是循序渐进。

另一处是在《尽心章句上》:(www.daowen.com)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54]

这里用水作比喻,流水这个东西不把洼地流满,就不再向前流,而君子有志于道,没有发展到一定阶段,累积到一定成就,也就不能通达。朱熹在注释这段话时说:“此章言圣人之道大而有本,学之者必以其渐乃能至也。”[55]强调的也是学习需要循序渐进的原则。

中国古代较为系统地阐述循序渐进的学情观,最早体现在《学记》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学记》第十一章:“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56]这里阐述了教育取得成功的四大要素,其中“时”和“孙”都涉及教学的顺序问题。

《学记》第十二章:“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57]这里阐述了导致教育失败的六大因素。其中“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和“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讲的都是教学的顺序问题。

《学记》的这两章从教育的“兴”和“废”的高度强调循“序”施教的重要性,可以说是“循序渐进”学情观的总纲。这也可以代表中国古代循序渐进学情观的总观点,清代教育家张謇在《通州师范学堂始建记》中说:“师之道备于《学记》”[58],意思是做教师的道理在《学记》中已阐述得很完备了。回顾中国古代教学思想发展史,《学记》之后的教学思想,基本都是为《学记》做注释,超过《学记》论述水平的,确实不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