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培养创新性人才:中国迈向幸福生活的基础

培养创新性人才:中国迈向幸福生活的基础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钱学森先生在温家宝总理看望他时明确提出了这个问题,即高等教育为什么没有培养出我们所需要的创新人才。这是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庄严宣告,是政府对人民群众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中国人民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的崇高奋斗目标。所以,培养创新性人才,是中国加快经济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让人民生活得更有体面、更有尊严和更有成就感的幸福生活的基础和前提。

培养创新性人才:中国迈向幸福生活的基础

我国教育面临着重大挑战。钱学森先生在温家宝总理看望他时明确提出了这个问题,即高等教育为什么没有培养出我们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关于钱老所提问题的重要性,我们如何估计都不会过分。对此,我们可以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国际来看,有大量的数据与事实证明,在新的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无论是经济、新技术的竞争,还是政治多元化格局的建成,或者是文化软实力角逐,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从国内看,自改革以来,中国经济有了飞速的增长,然而这种增长也伴随着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等负效应。这种负效应一方面代价过大,如生态失衡、社会心理损伤等,很难短期内恢复;另一方面由于资源的可枯竭性,高速度增长往往不再具有可持续性。

为了进一步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的需求,中国政府把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生态平衡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工作的一切目的,就是为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是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庄严宣告,是政府对人民群众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中国人民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的崇高奋斗目标。(www.daowen.com)

如何才能让人民过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为了实现这一郑重承诺,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重要的科学论断,“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一论断为劳动对象的转向提供了可靠的认识依据。人才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相比,具有无比的优势。表现为:一是从人类智力开发看,人才资源具有不可穷尽性;二是从人类发展看,人才资源具有不可枯竭性。因而,如果把开发对象从自然资源转向人才资源,一方面可以保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可以解决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又可以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真正过着更加体面、更有尊严、更有成就感的幸福生活。这是因为,从人的本质来说,人存在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的需要,满足温饱过体面的生活,是人的生理需求的实现,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就是满足人民在平等的社会里,权利得到相互认可,彼此相互肯定、相互尊重,从而过着有尊严的生活。人的需求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就是自己的潜在能力得以展开(对人来说最本己的就是创新性,因而创新性能力的展开就是人的本质的最高表现),从而过有成就感的生活。体面、有尊严、有成就感共同构成了人们的幸福生活。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人的生产与再生产,一般要经过人的生育、养育和教育三个阶段。这里所说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因而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开发受教育者的智力,端正其科学态度,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教育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人才开发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教育。通过教育,把生物的人培养成社会的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因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性人才,就是教育最高的追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的发展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的地位。只有有了创新人才,才可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可能创造新科学、发明新技术,才可能发展新兴产业,才可能发展软实力,才可能对传统重点工业进行技术改造,等等。所以,培养创新性人才,是中国加快经济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让人民生活得更有体面、更有尊严和更有成就感的幸福生活的基础和前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