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事物背后东西的好奇心的发展和寻找宇宙和谐规律的理想的实现,离不开自由的条件。爱因斯坦为争取自由做了不少的努力。
关于自由,爱因斯坦在《自由和科学》一文中说:“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在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外在的自由指:“一个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的见解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人不应当为着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内在的自由指:“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2]
爱因斯坦在小学读书时,由于家庭经济宽裕,父母开通和温和,由于他崇拜和幻想的宗教上帝和教会办的小学的教育宗旨不矛盾,所以他的好奇心没有遭到扼杀。但当他进入路提波德中学,由于这所学校的宗旨就是把学生训练成机器,那些军人一样的教师,把希腊文、拉丁文往学生头脑里塞,学生像士兵,他们的天职是服从,爱因斯坦小学时代的自由环境被破坏了,他不得不为争取自由的条件而斗争了。他全不理会老师的要求,认为自学更适应思考。12岁的爱因斯坦根本不懂几何学,但他花了三星期的苦苦思索,证实了毕达哥拉斯定理,随后又自学了俄国大学生塔尔梅迟给他的一本几何学教科书,他被欧几里德平面几何的明晰性和可靠性迷住,便引起他在《自述》中讲的第二次“惊奇”。这次惊奇是对第一次的强化,只不过前者是“形式”的性质,后者是“内容”的性质。不久,他又自学了高等数学、康德著作、希特纳的《力和物质》,特别是伯恩斯坦的《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宇宙、自然和人类一切都是那么有规律。那么上帝呢?原来上帝是不存在的。他抛弃了神学的上帝,留下了对教会和一切权威的怀疑。这种怀疑便是内心的自由。这时有规律的和谐宇宙的基本信念,在他的心中扎了根。“热爱”这位好老师把爱因斯坦引到了科学创造的大门口。爱因斯坦愈来愈不能忍受路提波德中学的强制教育。他请熟悉的医生开需要休养的假证明,从慕尼黑到了米兰。在米兰,他思考了“以太”。这时他踏在科学创造的大门口上了。爱因斯坦发现意大利的社会制度和自由气氛适合他的“梦想”,便恳求父亲为他申请放弃德国国籍。开始父亲很恼火,一个小孩就连祖国都不要了,由于他的坚持,父亲让步了。父亲要他去苏黎世工业大学工程系学工程,让他放弃对所谓哲学的胡思乱想。可是他热爱师范系开设的物理学和数学,又由于他的斗争,父亲又让步了。(www.daowen.com)
在苏黎世大学,爱因斯坦继续走自己的路,继续读物理学大师的著作,尤其是马赫的《力学》。年方二十的爱因斯坦握住马赫这把批判的剑,准备向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牛顿力学挑战了。他说:“牛顿把这个归结为神的意志。康德把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说成是先验的。先验就是神意。一旦躲进了先验的神山,我们物理学家就无能为力了。要把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从先验的神山上拉下来,用我们的经验来检验它们。”[3]爱因斯坦的整个大学学习几乎都是把精力放在物理实验上,这为大学毕业后在没有实验、没有资料的情况下创立狭义相对论打下了不可缺少的实验基础。这时爱因斯坦的创造目标确立了,基本信念和创造目标的确立使好奇心渴望成为理想。如果我们把科学创造分为继承批判和创造发明两个阶段,那么理想便是批判的终点和创造发明的起点。我们联系下面分析事实,将可知爱因斯坦成功的令人不可理解的秘密就在于他的科学思想起源于儿童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竟然没有被扼杀而发展为理想,就是说他在中学便开始了对创造有用的知识继承,即他学的知识是有质量的,同时他在大学便进入创造进程并抓住了创造的有效手段即科学实验。总之,爱因斯坦26岁创立相对论的奇迹是由于他把批判创造过程提前到儿童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