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素质教育:克服教育误区的内在需求

素质教育:克服教育误区的内在需求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成人高等教育中,这种应试教育的现象也是相当严重的。所以,要以素质教育来克服这种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现象。而要纠正单纯的专业教育,推行和实践素质教育,绝非取消专业教育。

素质教育:克服教育误区的内在需求

1.纠正应试教育的需求

中国教育环境中,应试教育的倾向特别体现在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中。中小学教育的目标往往指向考试以及追求片面的升学率,与考试如统考、中考高考有关的课程和内容就开设,就讲授和学习,与考试无关的课程即使讲授也没有提出较高的要求,没有进行必要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在成人高等教育中,这种应试教育的现象也是相当严重的。即使在普通高等院校,应试教育随处可见。比如对外语四、六级通过率的追求,专业课60分万岁。由教学分离和统一考试所带来的老师只全力帮助学生应付考试等现象就是证明。

究其原因,就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这本是不成问题的问题。然而,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日益紧密、教育的功能多样化和溢出效应不断强化的新形势下,这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在认识和实践上确实成了一个大问题”。[2]教育指导思想存在着一种从功利主义出发,主张以智育为中心,片面强调实用性、知识教育的误区。由这种误区所产生的应试教育,不可能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所以,要以素质教育来克服这种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现象。(www.daowen.com)

2.纠正单纯专业教育的需要

在以智育为中心的知识教育思想指导下,高等教育被理解为单纯的“专业教育”。苏联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片面地强调高等教育的专业化特征。这一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为全国性高校院系的调整和学科专业越分越细,几乎是社会上有什么职业就开设什么专业;在课程体系结构上表现为专业课程的比例偏大;受教育者轻视塑造品德和影响思想的政治理论课、专业基础课。这种教育思想和培养模式,在中国放弃计划经济而确立以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模式条件下,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因而要以素质教育来取代传统的专业教育。而要纠正单纯的专业教育,推行和实践素质教育,绝非取消专业教育。淡化专业是指加厚基础,按专业大类来培养,而不是没有专业。事实上,诚如有学者经考察得出的论断,“早期的教育是不分专业的,中国东汉时设立的与太学并立的门学(专习文学、艺术),南北朝时开设的四学馆(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隋唐时期所设的律学、书学、医学等,类似于后来的单科专门学院和西欧中世纪大学设文、法、神、医等学院,可以认为是按专业进行教学的萌芽”。[3]现代教育也应当从古代智慧中获取必要的启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