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就是一部认识史。如果把这部认识史的内在联系比作发展着的链条,那么这链条中的各个环节便是大哲学家的思想原则。任何一个哲学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原则,但并非都能成为认识链条中的环节。只有有着重大影响和作用的大哲的独特思想原则才构成认识链条中的环节。那么,费尔巴哈的人本原则能否成为认识链条中的环节呢?
我们知道,任何哲学家都必须对哲学基本问题作答。可以简单地这样说,一部哲学认识史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解答史。对存在与思维关系第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费尔巴哈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可是,这样对我们的问题的解答毫无帮助。因此,任何哲学家都必定要具体地说明思维与存在的矛盾是怎样发生和解决的。正是由于各自不同的哲学原则及其内在有机联系,才形成一部哲学发展史。
本文的认识链条考察仅从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开始。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哲学基本问题只在近代特别是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才获得了完整的意义,成为哲学的核心。
康德的哲学思想原则,简言之,就是人的认识能力,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纯粹理性”。康德通过对人的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具体地说明了在现象世界中存在与思维的对立可以被扬弃而达到统一,为自然科学的存在作了论证;在本体世界中存在与思维发生了二律背反的矛盾,世界自在物不可知,为神学留下了地盘。费希特从主观唯心主义方面批判了康德哲学,把康德没有说清楚的具有能动性的“自我”作为他自己的思想原则,在“自我”基础上主观地扬弃了存在与思维的对立而达到矛盾的解决。这个扬弃矛盾的过程,费希特用他著名的三个命题来概括,即“自我设立自我”“自我设立非我”“自我设立自我与非我的统一”。但费希特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自我”原则很快遭到谢林的批判,说他并没有克服康德的唯物主义因素,仍然是对立的二元论哲学。于是,谢林为消除二元论而提出了客观精神原则。他认为思维与存在在客观精神中是绝对同一的,思维与存在是客观精神的两个方面和产物。在客观精神中,主体与客体、意识与存在、理想与现实都统一起来了。但他认为“绝对同一”是没有差异的,因而遭到了黑格尔的批判。与谢林相反,黑格尔把历史引进了绝对,认为绝对是有差异的同一。绝对精神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思维又是存在,“思想不仅是我们的思想,同时又是事物的自身,或对象性的东西的本质”。[10]同时,绝对精神是能动的过程,在自我运动、自我发展和自我认识的能动过程中,存在与思维这两个方面不断对立又不断扬弃对立达到统一。(www.daowen.com)
费尔巴哈站在人本原则的立场上对黑格尔思想原则进行了批判,同时叙述了如何扬弃思维与存在矛盾达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他认为,黑格尔哲学只不过是在思维的范围内扬弃了思维与存在的矛盾。因为黑格尔哲学的“思维与存在相对立,是在思维本身之内”的对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只是表示思维与自身统一”;所以,“黑格尔的哲学并没有超出思维和存在之间的矛盾”。[11]那么,该如何扬弃思维与存在的矛盾呢?费尔巴哈满怀信心地宣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只有在将人理解为这个统一的基础和主体的时候,才有意义,才是真理。”[12]“只有人才是费希特的‘自我’的根据和基础,才是莱布尼茨的‘单子’的根据和基础,才是‘绝对’的根据和基础。”[13]身体和灵魂、感性和非感性只是理论上的分割,在实践生活中两者是统一的。“只有将思维与人分离开来,固定为其自身,才会产生出这个困难的、无结果的,为这个观点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思维是怎样达到客体、达到存在的?”[14]
但费尔巴哈谈到的人只是抽象的类的生理的人,从这种人出发是无法真正地扬弃思维与存在的矛盾,无法科学地说明思维与存在是怎样达到统一的。科学说明思维与存在矛盾的产生和扬弃的任务,落在马克思的肩上。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学,马克思提出了实践的思想境界。实践境界的形成和提出,标明新的世界观的产生。马克思认为实际上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向神秘主义方面去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解决。具体说来,人要生存就得吃、喝、穿、住,为了吃喝穿住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既改造世界又改造人自身。就是在这种为了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改造过程中,思维与存在发生矛盾,同时扬弃矛盾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种统一只是新的矛盾的开始。人类就是在改造世界和人自身的实践中不断地产生、认识和克服思维与存在的矛盾而前进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结论:费尔巴哈的人的哲学思想原则是人类哲学史发展中的必经一环,因此他跻身于大哲学家之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