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酵母双杂实验结果及发育生物学实验指导

酵母双杂实验结果及发育生物学实验指导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验原理酵母双杂交系统利用了真核生物转录调控因子的组件式结构特征,这些蛋白质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结构域构成,其中DNA结合结构域和转录激活结构域是转录激活因子发挥功能所必需的。导入酵母细胞中使之表达带有DNA结合结构域的杂合蛋白,与报告基因上游的启动调控区相结合,准备作为“诱饵”捕获与已知蛋白相互作用的基因产物。

酵母双杂实验结果及发育生物学实验指导

实验目的

1.理解酵母双杂的原理。

2.掌握酵母双杂的实验方法。

实验原理

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two-hybrid system)利用了真核生物转录调控因子的组件式结构特征,这些蛋白质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结构域构成,其中DNA结合结构域(DNA binding domain,BD)和转录激活结构域(activation domain,AD)是转录激活因子发挥功能所必需的。单独的BD能与特定基因的启动区结合,但不能激活基因的转录,而由不同转录调控因子的BD和AD所形成的杂合蛋白却能行使转录的功能。实验中,首先运用基因重组技术把已知蛋白的DNA序列连接到带有酵母转录调控因子(常为GAL1、GAL4或GCN1)DNA结合结构域编码区(BD)的表达载体上。导入酵母细胞中使之表达带有DNA结合结构域的杂合蛋白,与报告基因上游的启动调控区相结合,准备作为“诱饵”捕获与已知蛋白相互作用的基因产物。此时,若将已知编码转录激活结构域(AD)的DNA分别与待筛选的cDNA文库中不同插入片段相链接,获得“猎物”载体,转化含有“诱饵”的酵母细胞。一旦酵母细胞中表达的“诱饵”蛋白与“猎物”载体中表达的某个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不同转录调控因子的AD和BD结构域就会被牵引靠拢,激活报告基因的表达。

实验用品

1.材料:拟南芥AtAP3与AtPI的开放阅读框。

2.器材:培养箱,摇床,PCR仪,电泳仪,电泳槽,凝胶成像系统,超净工作台。三角瓶,离心管,枪头,烧杯,三角瓶,培养皿,镊子,剪刀,酒精灯。

3.试剂:酵母菌株AH109,pGBKT7载体(Binding domain)(Trp),pGADT7载体(Activation domain)(Leu);20 mg/mL X-gal;Nde I,EcoR I和BamH I限制性内切酶;各种SD培养基;Z Buffer,ONPG,YPAD培养基;KAc缓冲液(pH 4.8);溶液Ⅰ,溶液Ⅱ,溶液Ⅲ;PEG(50%);LiAC(1 mol/L);ssDNA(10 mg/mL)。

(1)Z Buffer的配方:

Na2HPO4 8.5g

NaH2PO4·H2O 5.5 g

KCl 0.75 g

MgCl2·7H2O 0.246 g

补ddH2O 1 L

(2)YPAD培养基的配方:

酵母提取液 10 g

消化蛋白质 20 g

NaOH 0.1 g

补ddH2O 900 mL

高温灭菌后补加10 mL灭过菌的20%(W/V)葡萄糖

(3)溶液Ⅰ的配方:

葡萄糖 50 mmol/L

Tris-HCl(pH 8.0) 25 mmol/L

EDTA(pH 8.0) 10 mmol/L

(4)溶液Ⅱ的配方:

NaOH 0.2 mol/L

SDS 1%(W/V)

(5)溶液Ⅲ的配方:

KOAc(5 mol/L) 60 mL

冰醋酸 11.5 mL

ddH2O 28.5 mL

(6)10×SD溶液:

L-尿嘧啶(uracil) 200 mg/L

L-腺嘌呤亚硫酸盐(Adenine hemisulfate salt) 200 mg/L

L-盐酸精氨酸(Arginine HCl) 500 mg/L

L-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1000 mg/L

L-谷氨酸(Glutamic acid) 1000 mg/L

L-异亮氨酸(Isoleucine) 300 mg/L

L-亮氨酸(Leucine) 1000 mg/L

L-盐酸赖胺酸(Lysine HCl) 500 mg/L

L-蛋氨酸(Methionine) 200 mg/L

L-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 500 mg/L

L-丝氨酸(Serine) 400 mg/L

L-苏氨酸(Threonine) 2000 mg/L

L-酪氨酸(Tyrosine) 500 mg/L

L-缬氨酸(Valine) 1500 mg/L

L-色氨酸(Tryptophan) 500 mg/L

L-组氨酸(Histidine HCl monohydrate) 200 mg/L

配置营养缺陷培养基时不能加相应的氨基酸。灭菌后置于4℃可保存1年。

(7)酵母筛选用营养缺陷培养基SD/-Trp(pH 5.8):

酵母氮源(不含氨基酸) 6.7 g

10×SD(不含有-Trp) 100 mL

NaOH 0.1 g

琼脂 20 g

dH2O 至900 mL

高温灭菌后补加100 mL灭过菌的20%(W/V)葡萄糖。

(8)酵母筛选用营养缺陷培养基SD/-Leu(pH 5.8):

酵母氮源(不含氨基酸) 6.7 g

10×SD(不含有-Leu) 100 mL

NaOH 0.1 g

琼脂 20 g

dH2O 至900 mL

高温灭菌后补加100 mL灭过菌的20%(W/V)葡萄糖。

(9)酵母筛选用2营养缺陷培养基SD/-Trp-His(pH 5.8):

酵母氮源(不含氨基酸) 6.7 g

10×SD(不含有-Trp-His) 100 mL

NaOH 0.1 g

琼脂 20 g

dH2O 至900 mL

高温灭菌后补加100 mL灭过菌的20%(W/V)葡萄糖。

(10)酵母筛选用3营养缺陷培养基SD/-Leu-Trp-His(pH 5.8):

酵母氮源(不含氨基酸) 6.7 g

10×SD(不含有-Leu-Trp-His)100 mL

NaOH 0.1 g

琼脂 20 g

dH2O 至900 mL

高温灭菌后补加100 mL灭过菌的20%(W/V)葡萄糖。

实验程序

1.AtAP3与AtPI的克隆

在NCBI中查找拟南芥AtAP3与AtPI的全长序列,PCR扩增出AtAP3与AtPI的完整读码框。根据载体pGADT7和pGBKT7载体的多克隆位点(图43-1),在AtAP3片段的5’端与3’端引入相应的酶切位点;在AtPI片段的5’端与3’端引入相应的酶切位点。

AtAP3 PCR的反应体系(50 μL):

0.5 μL ExTaq DNA聚合酶(Takara)

5 μL 10×Ex buffer

1 μL dNTP(10 mmol/L)

1 μL F Primer(10 pmol/L)(如Nde I)

1 μL R Primer(10 pmol/L)(如EcoR I)

1 μL cDNA

40.5 μL ddH2O

AtPI的反应体系(50 μL):

0.5 μL ExTaq DNA聚合酶(Takara)

5 μL 10×Ex buffer

1 μL dNTP(10 mmol/L)

1 μL F Primer(10 pmol/L)(如Nde I)

1 μL R Primer(10 pmol/L)(如BamH I)

1 μL cDNA

40.5 μL ddH2O

PCR反应程序:

Step 1 94 °C 3 min

Step 2 94 °C 30 s

Step 3 56 °C 30 s

Step 4 72 °C 1 min

From step 2 to step 4×35 cycles

Step 5 72 °C 10 min(www.daowen.com)

取PCR产物4 μL进行电泳检测。TianGEN PCR回收试剂盒纯化PCR产物。

2.ORF片段和载体质粒双酶切反应

AtAP3反应体系(50 μL):

5 μL 10×H buffer

2.5 μL Nde I

2.5 μL EcoR I

8 μL cDNA

32 μL ddH2O

37 °C,过夜酶切。TianGEN PCR产物纯化试剂盒纯化酶切产物。载体酶切反应同上。

AtPI反应体系(50 μL):

5 μL 10×K buffer

2.5 μL Nde I

2.5 μL BamH I

8 μL cDNA

32 μL ddH2O

37 °C,过夜酶切。TianGEN PCR产物纯化试剂盒纯化酶切产物。载体酶切反应同上。

3.ORF片段和载体质粒链接反应

反应体系(10 μL):

1 μL 10×T4 ligation buffer

1 μL T4 DNA ligase(Takara)

6 μL insert DNA

2 μL plasmid DNA

16 °C,过夜链接。

图43-1 pGBKT7与pGADT7载体图

4.载体构建阳性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链接产物的转化、克隆、筛选与鉴定方法同实验四十。pGADT7链接产物的筛选用的抗生素为100 μg/mL Amp,pGBKT7筛选用的抗生素为50 μg/mL Kan。阳性克隆鉴定引物为载体引物pGADT7F、pGADT7R和pGBKT7F、pGBKT7R。所得阳性克隆由华大基因测序验证。验证准确的克隆,提取质粒备用。引物序列信见表43-1。

表43-1 实验中所需的引物序列

5.载体质粒的提取

SDS碱裂解法——质粒提取。

(1)将菌液倒入2 mL离心管,4 °C,12 000 r/min,离心1 min,收集菌体。

(2)加入预冷的100 μL溶液I,涡旋沉淀,使菌体混匀。

(3)将离心管置于冰上,加入200 μL溶液Ⅱ(新配制的),轻轻颠倒几次,混匀,冰浴5 min,切勿震荡。

(4)加入冰冷的150 μL溶液Ⅲ,反复颠倒数次。冰浴10 min以上。

(5)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异丙醇=24∶1混匀后,4 °C,12 000 r/min,离心10 min。

(6)将上清转移至另一个离心管中,重复步骤5。

(7)将上清转移至另一个离心管中,加入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20 °C沉淀1 h。

(8)4 °C,12 000 r/min,离心20 min,沉淀即为质粒。

(9)75%乙醇洗沉淀2次,每次5 min,残液吸净后吹干。

(10)溶于合适体积的无菌去离子水中,-20 °C保存。

6.酵母感受态细胞制备

(1)30 °C,在YPAD平板上划线培养酵母菌种AH109,2~3 d。

(2)挑选单克隆于5 mL YPAD液体培养基中,30 °C,200 r/min,过夜培养。

(3)取2 mL过夜培养物加入100 mL YPAD液体培养基中,30 °C,200 r/min,培养至OD值为0.4~0.6。

(4)转入50 mL离心管中,室温,4000 r/min,离心5 min,收菌。

(5)用25 mL ddH2O重悬菌体,室温,4000 r/min,离心5 min,收菌。25 mL ddH2O再清洗一次。

(6)用1 mL LiAC(100 mmol/L)重悬菌体,转入1.5 mL离心管中。

(7)快速离心10 s,0.5 mL LiAC(100 mmol/L)重悬菌体。分装至1.5 mL离心管中(50 μL/管),置冰上备用。

7.LiAC介导的小规模酵母转化

(1)在酵母感受态细胞中加入如下试剂:

240 μL PEG(50%)

36 μL LiAC(1 mol/L)

5 μL ssDNA(10 mg/mL)(沸水变性10 min,立即冰浴)

70 μL ddH2O。将溶液混匀。

(2)向上述细胞中加入AD和BD质粒各2 μL,充分混匀。

(3)将上述混合物30 °C温浴30 min后,加入35 μL DMSO。轻轻颠倒混匀。

(4)42 °C热激20~25 min后,立即冰浴5 min。

(5)12 000 r/min,离心1min,收菌。

(6)用1000 μL的ddH2O清洗1次。

(7)用150 μL ddH2O重悬菌体,涂于相应的SD平板(见表43-2)。

(8)30 °C,倒置培养2~7 d。

表43-2 SD平板类型与对应的重悬菌体

8.蛋白互作检测

(1)AD载体蛋白毒性检测:SD/-Leu。

分别将AtAP3-AD与AtPI-AD菌体涂于SD/-Leu的平板上,如果长出白色菌体克隆,说明AtAP3-AD与AtPI-AD蛋白无自毒性,可进一步用于蛋白互作检测。

(2)BD载体蛋白毒性检测:SD/-Trp。

分别将AtAP3-BD与AtPI-BD菌体涂于SD/-Trp的平板上,如果长出白色菌体克隆,说明AtAP3-BD与AtPI-BD蛋白无自毒性,可进一步用于蛋白互作检测。

(3)BD载体蛋白自激活检测:SD/-Trp-His。

分别将AtAP3-BD与AtPI-BD菌体涂于SD/-Trp-His的平板上,如果没有长出白色的菌体克隆,说明AtAP3-BD与AtPI-BD蛋白无自激活,可进一步用于蛋白互作检测。

(4)互作检测:SD/-Leu-Trp-His。

将AtAP3-AD、AtPI-BD菌体和AtAP3-BD、AtPI-AD菌体涂于SD/-Leu-Trp-His平板上,如果长出白色菌体克隆,说明AtAP3与AtPI有互作。进一步加入2 mL X-gal,30℃培养过夜,如有变蓝反应,可进一步说明AtAP3与AtPI两转录因子有相互作用。

9.基于分光光度法的双酵母β-galactosidase活性分析

用双酵母β-galactosidase活性分析的方法能检验转录因子间蛋白互作的强弱。

(1)实验当天用Z Buffer溶解(含27 μL β-巯基乙醇)ONPG并振荡1~2 h,浓度为4 mg/mL。

(2)准备选择性SD培养基中过夜培养的菌液5 mL,并涡旋0.5~1 min。

(3)将2 mL加入8 mL YPAD培养基中。30℃,250 r/min,揺菌培养3~5 h至细胞对

数期(OD600=0.5~0.8)。

(4)每个样准备3个重复,即3个1.5 mL EP管,每管加入1.5 mL菌液,14 000 r/min离心30 s。

(5)除去上清,每管加入1.5 mL Z Buffer并涡旋至完全悬浮。

(6)收集细胞除上清,重悬于300 μL Z Buffer(此时浓缩比例为5倍)。

(7)吸取100 μL于一新鲜的EP管,置液氮中反复冻融2次,直至细胞破碎。

(8)设一个对照只加入100 μL Z Buffer。

(9)往每个反应管和对照管加入0.7 mL Z Buffer+ß-mercaptoethanol(巯基乙醇)。

(10)每个管中马上加入160 μL ONPG,30℃温浴,并开始计时。

(11)液体变为黄色后,记录所用的时间,并加入0.4 mL,1 mol/L Na2CO3终止反应。

(12)14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于干净的试管中。

(13)用对照在420 nm校准分光光度计,检测每个样品的OD420。

(14)最后计算β-galactosidase值。β-galactosidase units=1000×OD420/t×V×OD600)。t=反应所用的时间(min),V=0.1 mL×浓缩因子。

实验注意事项

1.蛋白互作检测时,需要有AD载体蛋白毒性检测与BD载体蛋白毒性检测,以及BD载体蛋白的自激活检测。

2.载体与基因在链接前注意限制性内切酶的选择。

思考题与作业

1.蛋白互作检测时,为什么需要有AD载体蛋白毒性检测与BD载体蛋白毒性检测?

2.双酵母β-galactosidase活性分析有什么作用?

参考文献

Zhang S H,Zhang J S,Zhao J,et al.Distinct subfunctionalization and neofunctionalization of the Bclass MADS-box genes in Physalis floridana[J].Planta,2015,241:387–402.

Gong PC,Li J,He CY.Exon junction complex(EJC)core genes play multiple developmental roles in Physalis floridana[J].Plant Molecular Biology,2018,98:545-563.

Li Q X,Huo Q D,Wang J,et al.Expression of B-class MADS-box genes in response to variations in photoperiod is associated with chasmogamous and cleistogamous flower development in Viola philippica.BMC Plant Biology,2016,6:151.

朱玉贤,李毅.现代分子生物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李巧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