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uto-ID中心创办人Kevin Ashton和David L.Brock在1999年提出来的,以“物物互联互通”为愿景,架构于现在的互联网架构之上,并结合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装置,随时随地将人与物、物与物相互连接在一起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技术。从本质上来说,物联网是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交流。这里的机器主要包括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RFID芯片或者嵌入物品或者生物的传感器。物联网主要处理的是机器产生的各种数据,其应用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收集机器产生的数据,第二阶段是通过网络系统将各种数据加以整合,第三阶段是按照该信息立即反应行动。物联网对数据的收集和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数据时代的来临。IBM公司在2008年底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受到了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高度重视,他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纳入了国家战略。
物联网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其可应用于产业、环境或日常生活中,比如将RFID科技应用于零售业的作业流程,以提高运输、仓储与处理效率,且能够防止物品丢失;温度与光线传感器可以自动侦测室内的温度与光线,进而自动调节室内温度与光线,使能源的运作较为有效率;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保健服务,利用设置在床上的压力侦测器,监测被照护者的心跳、呼吸和移动,再将此等信息传输到医疗保健服务提供商,以使其能够监测被照护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并依此做出适当的医疗决策;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智能电表中,经过大数据分析,可了解各个家庭电力使用的尖峰与低峰等大量信息。(www.daowen.com)
物联网技术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其会对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产生较大影响,这可从RFID技术的特性加以观察。该技术能够实时地追踪对象,并将对象与装置连结到互联网和大型数据库,来实现数据的收集、共享和处理。因此,RFID技术的应用会让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实现对人们地理位置的追踪。从个人信息隐私权是以个人对其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使用有知情和控制的权利的角度来看,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将有可能受到威胁,因为个人对经过物联网技术所收集的个人信息的处理与利用将无法实现有效控制。另外,物联网的运营将会使得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交换变得相当频繁,且为了使系统实现高效率的运作,授权系统自动决定的情况将不可避免,这将大大降低个人对于其个人信息的控制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