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虎斑颈槽蛇的策略:迅速逃遁与恐吓机制

虎斑颈槽蛇的策略:迅速逃遁与恐吓机制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虎斑颈槽蛇首先采用最保险的策略—迅速逃遁,避免与可能的敌害接触。虎斑颈槽蛇采用的第二个策略是藏匿。虎斑颈槽蛇竖起身体前部进行恐吓当虎斑颈槽蛇受到强烈刺激时,身体背面颈槽处腺体会分泌出少量鲜红色的液体,沿着鳞片间隙扩散。另外,虎斑颈槽蛇咬人时会引起轻微的中毒症状,也有致人死亡的报道。

虎斑颈槽蛇的策略:迅速逃遁与恐吓机制

野外生活危机重重,虎斑颈槽蛇也不例外。面对敌害,它们自有一套应对策略以保全性命。

虎斑颈槽蛇首先采用最保险的策略—迅速逃遁,避免与可能的敌害接触。当春季和初夏气温较低时,刚刚离开洞穴或其他隐蔽场所的虎斑颈槽蛇受到惊扰都会立即缩进洞内。

到了盛夏季节,天气炎热,虎斑颈槽蛇远离冬眠地,变得异常活跃。受到惊扰时,如果附近无洞穴、裂隙可躲避,它们首先采取的对策是逃遁。蛇的身体左右微微曲动,在草地上快速逃离,民间因此夸张地称此类蛇为“草上飞”。如果阻挡其前进方向,它们会左突右窜,甚至直接从我的脚下逃走。有人说虎斑颈槽蛇会追击人,可能是把它们在慌乱中的避敌行为当成了进攻。

虎斑颈槽蛇采用的第二个策略是藏匿。有一次,我饲养的一条虎斑颈槽蛇从饲养箱中逃出。我在室内翻箱倒柜地找过,不见其踪影,便以为它从门缝逃到外面。后来,当我拿起一张折叠成16开大小的报纸时,发现它躲藏在下面,外面不露一丝。蛇类一般对声音不敏感,但能感受到室内人员走动时产生的振动。它采取了正确的对策,那就是躲在报纸下面纹丝不动,以免被发现。

与许多动物相似,当虎斑颈槽蛇背腹部都接触物体时能产生一种安全感,在野外它们有时也会躲在草堆下、河岸坍塌下来的泥土下和各种缝隙中。我在一片河滩沙地上遇到一条虎斑颈槽蛇,它受惊扰后快速爬行几米后便停下,只见身体鳞片左右轻轻移动以挤压沙土,渐渐地身体绝大部分潜入到沙土中,没被沙土遮盖部分与地面上稀疏的小草浑然一体。若不是跟踪观察,我很难把它与周围环境分开。

在岸边活动的虎斑颈槽蛇遇到危险时会游入水中,仅鼻孔露出水面。如果遇到严重惊扰,它们整个身体可以潜入水底,钻进水草中或其他杂物中隐蔽。不过,虎斑颈槽蛇不是水生动物,它们体内储存的氧气数量不多,在水下数分钟后就要露出水面换气。有时看不到虎斑颈槽蛇浮出水面,但它们可能正躲在水草茂密处换气,或者早已从隐蔽处悄悄上岸。然而,虎斑颈槽蛇幼蛇不能潜入水底,只能在水面游动。(www.daowen.com)

虎斑颈槽蛇采用的第三个策略是恐吓。当周围环境不利于逃离或躲藏时,虎斑颈槽蛇会竖起黑色与橘红色斑块相间排列的身体前部,头部与颈部间弯曲几乎成直角,颈部皮肤略向两侧膨起,左右晃动,气势汹汹。看到虎斑颈槽蛇的这种行为,让人联想起剧毒的眼镜蛇,但两者行为明显不同。虎斑颈槽蛇在整个过程中,头颈部总是背向进攻者;当我绕到它前面时,它也随之改变方向,保持背对进攻者,只是偶尔转头作扑咬状,但很少实际咬物。我多次从电视上看到眼镜蛇与人遭遇场面,它们总是面向人;当人一旦进入可攻击范围,它们便果断出击,扑咬或喷毒。

虎斑颈槽蛇竖起身体前部进行恐吓

当虎斑颈槽蛇受到强烈刺激时,身体背面颈槽处腺体会分泌出少量鲜红色的液体,沿着鳞片间隙扩散。据资料介绍,这种液体对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皮肤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另外,虎斑颈槽蛇咬人时会引起轻微的中毒症状,也有致人死亡的报道。由此看来,虎斑颈槽蛇颈部红黑相间的斑纹属于警戒色,遇到危险时身体前部变得扁平,左右晃动,能起到警告、恐吓的作用。

虎斑颈槽蛇看起来性情凶猛,实则很温顺。我与它们有过很多次近距离接触,但它们没有主动进攻过,只有过一次有惊无险的经历:尽管我很小心,但由于其体色与环境太相近,我没能发现一条藏在矮草丛中的虎斑颈槽蛇,一下子踩到它的尾巴上。它在情急之下作为反击咬向了我:只听“嚓”的一声,它咬到我的鞋面,而后放开。鞋面不算厚,幸亏它的牙短,没有给我带来任何伤害。要是牙齿尖长的剧毒蛇,可能就会带来危险。

对于蛇类,不管是毒蛇还是无毒蛇,人们既不应该一提到蛇就心有余悸,也不应该轻易地就来个与蛇零距离接触。作为自然爱好者,我们只要与它们保持适当的距离并进行一番观察,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