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丽斑麻蜥的避敌能力与断尾现象

丽斑麻蜥的避敌能力与断尾现象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丽斑麻蜥身小体弱,生活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只能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稍受惊扰便快速逃避。黄脊游蛇的举动惊动了丽斑麻蜥,后者迅速向前窜出约30厘米。黄脊游蛇的首次出击落空,但它慢慢爬动,试图再次接近丽斑麻蜥,而丽斑麻蜥通过改变方向避开。从这次偶遇可以看出,丽斑麻蜥反应迅速、行动敏捷,有很强的避敌能力。自然界中的丽斑麻蜥头体长越长,自然断尾的比例越高,显然这与它们的坎坷经历有关。

丽斑麻蜥的避敌能力与断尾现象

丽斑麻蜥身小体弱,生活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只能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稍受惊扰便快速逃避。先是短距离快爬,而后突然静止不动,就这样爬爬停停,反反复复,不断变换着前进方向。快速爬动能躲避捕食者的攻击,而突然静止不动能借助背部棕灰体色和眼状斑纹隐藏在遍布沙粒的背景之中,从而降低被捕食的机会。

1986年5月22日上午,我到北镇市城区东面的一座小山上考察。那里主要为植被稀疏的草地,还有农田和土坟。有些坟上有着或大或小的鼠洞,能为蛇类提供冬眠场所。在一座坟的朝阳坡面上有一条黄脊游蛇,它的上方有一个鼠洞,推测它刚从冬眠洞中爬出来。它伏在洞口附近接受日光浴,一动不动。我轻轻地靠近,坐在离蛇五六米远的一块石头上。刚过几分钟,就见到一只丽斑麻蜥爬到黄脊游蛇下方,两者相距仅二十多厘米。丽斑麻蜥压低身体,停止不动—它也在享受春日的阳光,并没有发现黄脊游蛇的存在。丽斑麻蜥的出现惊动了黄脊游蛇。黄脊游蛇的舌头不停地从双唇之间缝隙中伸出缩进,身体扭动,把头部慢慢地向后拉,使得一些沙土向下滚落。黄脊游蛇的举动惊动了丽斑麻蜥,后者迅速向前窜出约30厘米。黄脊游蛇的首次出击落空,但它慢慢爬动,试图再次接近丽斑麻蜥,而丽斑麻蜥通过改变方向避开。当黄脊游蛇重整旗鼓准备第三次进攻时,丽斑麻蜥已跑到远处。从这次偶遇可以看出,丽斑麻蜥反应迅速、行动敏捷,有很强的避敌能力。

警戒中的丽斑麻蜥成体

有些种类的蛇吃包括丽斑麻蜥在内的蜥蜴,但我国有些地区的人们却因蜥蜴与蛇类存在一些共同特征,竟有“蜥蜴能救蛇性命”的荒唐说法,认为当蛇被人打死并斩为数段后,蜥蜴仍能帮其逐段接上,重新活过来。由于缺乏动物保护意识和科学知识,有些人遇到蛇一律打死,就连蜥蜴也受到株连。事实上,这些蜥蜴不会给人带来任何危害,更不可能有使蛇起死回生的本事。

植物稀少的环境里,当人距丽斑麻蜥还有5~6米时,它们就会出现逃避行为。当个体远离洞穴、草丛、灌丛等隐蔽处时,一般直接逃回。当个体离洞穴、草丛或灌丛较近时,或逃走的个体遇到阻击时,会左突右窜,调转前进方向,几经反复,绕回洞内或潜入草丛、灌丛中。有一次,我在树林里发现一只丽斑麻蜥幼体,想抓住它测量几个形态学指标。它的奔跑速度不快,但甚为灵活,不断地在我的身前身后逃窜。附近没有洞穴和缝隙可供躲避,它只寻到一片掉落的杨树叶,便瞬间首尾相接地蜷缩在下面,一丝不露,我不得不佩服小家伙的机智。(www.daowen.com)

捕捉丽斑麻蜥时会遇到下面情况:当它们被逼无路可走时,会突然调转头部,面向进攻者,头与躯干前半部压低,后肢略抬高,尾伸直斜向后上方,尾尖偶尔向内卷起,再伸直,整个身体呈攻击状。此行为可将天敌的注意力吸引到尾巴上。这种姿态可保持几秒至十几秒钟,然后突然向进攻者侧面或脚下冲来,再改变方向逃离。

当人用手按住丽斑麻蜥的躯干时,它们表现得异常凶猛,回头张口发动反击,甚至死死地咬住人的手指。它们即使全身悬空也不肯松口,但并不会将人咬伤。

许多蜥蜴种类被天敌咬住尾部时可主动舍弃尾部,自己乘机逃走。断尾使蜥蜴受到很大伤害,但对它们来说这是一种不得已的行为,可保全性命。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断尾会使蜥蜴在种群中地位下降,所占的领域面积、食物资源和繁殖机会都会因此降低。我在捕捉丽斑麻蜥时发现,若直接抓住它的躯干部,并无断尾现象发生,因为在此情况下断尾已无意义;若先捉其尾部,有些个体会不断地抖动,断尾后逃走。断掉的尾在地面上不断地扭动,甚至蹦离地面1~2厘米,此举意义是用断尾吸引住天敌,而本身趁机溜走。但有的个体即使先捉其尾,也表现得很安静,并不出现断尾现象。自然界中的丽斑麻蜥头体长越长,自然断尾的比例越高,显然这与它们的坎坷经历有关。发生断尾的丽斑麻蜥能长出新尾,但新尾一般达不到原来的长度,外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