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蚁狮捕食特点:麻醉注射、消化分解、快速吸收

蚁狮捕食特点:麻醉注射、消化分解、快速吸收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时,这只蚁狮不再活动,静候猎物的到来。当蚁狮捕获猎物后,通过口器末端的开口向猎物体内注射液体。这种“注射液”具有麻醉功能,可使猎物顿失挣扎能力;还有消化作用,能将猎物体内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蚁狮再通过能起到吸管作用的口器将消化后的猎物营养液吸收到体内,三五分钟后猎物便仅剩下一个空壳。蚁狮往往把“吃剩”的猎物抛出坑外,在陷阱旁留下一具具蚂蚁空壳。

蚁狮捕食特点:麻醉注射、消化分解、快速吸收

有一天,我刚找到生活着蚁狮的小坑,就看到一只近1厘米长的蚂蚁踉跄地爬过来,叼着一具比它身体要长出一倍的鳞翅目幼虫。蚂蚁可能有点累,于是放下食物,用前足反复刷洗它的复眼和膝状触角。刷洗完毕,它重新叼起食物前行,刚爬几步又停住—挡在前面的是藏有蚁狮的小坑。蚂蚁没有绕路行走,只是在坑边徘徊一会儿,就爬进小坑,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蚂蚁先是跌跌撞撞地落到坑底,接着是慢条斯理地向上爬;刚爬一半,脚下的细沙土滑动,它又跌到坑底;蚂蚁没有气馁,叼着食物又要前行。正在这时,我看到蚂蚁身下的沙土中动了一下。蚂蚁似乎感觉到危险,表现得有些慌乱,急忙向上爬。说时迟,那时快,蚁狮的口器从沙土中伸出,钳子般将蚂蚁腹部紧紧夹住,并向沙土中拉。蚂蚁顾不上那来之不易的美味食物,努力地用足支撑身体以免被拖进沙土中。仅仅僵持了几秒钟,蚂蚁的身体就瘫软下来,但足还在挣扎,导致小坑上面的一些沙土下滑,覆盖在它的身体上面。一两分钟过去,蚂蚁完全丧失抵抗能力,任由蚁狮摆布,只是触角偶尔还会摆动一下。蚂蚁被人称为“大力士”,能举动几倍于自身体重的物体,有些种类的蚂蚁因其叮咬能力连人都不敢轻易招惹,而今这只蚂蚁面对蚁狮时却只有死路一条。蚁狮在里面不断地拉动,最后将整只蚂蚁都埋进沙土中。沙土中还在断断续续地蠕动,那是蚁狮正在里面享用美餐!

掉进蚁狮陷阱的蚂蚁

原来这小坑是蚁狮用来捕食的陷阱!这种身体柔弱、行动迟缓的小家伙竟然靠“谋略”来捕杀猎物。

蚁狮设置的陷阱多在墙根、土坎、大石块和悬崖下面。这样的环境中有多年积聚的松软细沙土,适于挖掘陷阱,而且陷阱不易被雨水毁坏,或因排水通畅便于重新挖掘。在适合的地方,往往能见到数量众多的陷阱,层层叠叠;蚂蚁一旦步入其中,很难逃脱。

我知道蚁狮的食谱后开始饲养它们。准备几个培养皿,装上约2/3体积的干燥细沙土,轻轻晃平,把从野外捉来的蚁狮放进去。蚁狮的进攻性很强,会把每个活动的动物当成进攻的对象,甚至连同类也不会放过,因此每个培养皿中只能养一只蚁狮。当蚁狮挖好陷阱后,放进蚂蚁,扣上培养皿盖,避免蚂蚁跑掉。蚂蚁在这种陌生而又狭小的空间内很快就会落入陷阱,被蚁狮拖进沙土中。若蚂蚁一时侥幸逃脱,陷阱斜坡上的沙土非常容易下滑,会将试图逃脱的蚂蚁又送到蚁狮身旁。蚁狮还会用那铲状的头部连连扬起沙粒,击打暂时逃脱的蚂蚁,因而蚂蚁大多难逃此劫。(www.daowen.com)

有一天,我把陷阱已经挖好的培养皿放在体视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再将一只蚂蚁放进培养皿内,轻轻地加上培养皿盖。我调节细调节器,刚把焦点对准陷阱底部,蚂蚁就跌入陷阱。蚁狮随即向蚂蚁进攻,未中,让蚂蚁爬出陷阱。第一个回合未能取胜的蚁狮边晃动身体边向后退,沙土下滑,有些沙土落到蚁狮头上。蚁狮挥头抛沙,动作迅速有力,飞起的沙粒有的打在培养皿盖上,有的打在蚂蚁身上,但蚂蚁还是得以逃脱。

有些狂躁的蚁狮边后退边用头部和口器铲起沙土,将沙土甩出坑外,一连抛了十几次,而它后退的方向都围绕着陷阱的中心。几分钟后陷阱清理完毕,露出培养皿底部的玻璃,而蚁狮的胸部和腹部又重新隐藏在沙土中,外露部分沾满了沙土。蚁狮真是天才的伪装师!如果不是通过体视显微镜细心观察,我根本看不见它。蚁狮的单眼和触角并没有被沙土埋住,而是藏在沙粒间;短短的触角偶尔轻轻地摆动,监测着环境中细微的变化;双刺吸式口器如同猎人布下的夹子,张开藏在陷阱底部的沙土中,猎物一旦跌下来会立即刺入它的体内;口器内侧成排的齿状突起隐约可见,能有效地防止猎物逃脱。此时,这只蚁狮不再活动,静候猎物的到来。陷阱内暗藏杀机,充满恐怖。对于这种气氛,我只有通过体视显微镜作全神贯注观察时才能领略到。

培养皿直径只有七八厘米,蚂蚁回旋的余地很小,很快又迈进陷阱。还没等蚂蚁有任何反应,蚁狮锋利的口器直接从两侧深深地刺进蚂蚁胀鼓鼓的腹部。蚂蚁仅仅挣扎几下就被捕食者制服。我敞开培养皿盖观察,蚁狮这次没有把蚂蚁拖进土里,而是头胸部暴露在外,用口器将蚂蚁举起,不断调整着口器刺入位置,在蚂蚁各个部位扎来扎去。几分钟过后,它突然将蚂蚁尸体抛到陷阱几厘米以外。考虑到自身和蚂蚁的质量、陷阱深度和抛出距离,蚁狮应该是名副其实的投掷高手。

蚁狮为什么不吃掉整只蚂蚁呢?原来这与蚁狮口器结构和进食方式有关。蚁狮的一对上颚延长呈镰刀状,内侧腹面存在着纵行的凹槽;每侧下颚的一部分紧贴在上颚内侧,从而形成一根中空的管道;管道基部与口腔内有关腺体相连,开口在口器的末端,这就是蚁狮独有的双刺吸式口器。当蚁狮捕获猎物后,通过口器末端的开口向猎物体内注射液体。这种“注射液”具有麻醉功能,可使猎物顿失挣扎能力;还有消化作用,能将猎物体内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蚁狮再通过能起到吸管作用的口器将消化后的猎物营养液吸收到体内,三五分钟后猎物便仅剩下一个空壳。蚁狮往往把“吃剩”的猎物抛出坑外,在陷阱旁留下一具具蚂蚁空壳。类似的取食方式在昆虫中并不罕见,人们熟悉的蚊子、跳蚤都是刺吸式口器,先向人或其他动物体内注射一些液体,再吸收营养物质,但双刺吸式口器目前仅见于蚁狮家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