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巧用伎俩吸引麻雀觅食

巧用伎俩吸引麻雀觅食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人们用竖假人、挂异物方法恐吓麻雀。但据此就要把全部麻雀消灭光,也是荒唐之举。它眼睛注视着地面,在窗台上跳着向前搜索,见到食物残渣之类的东西就跳下取食,再飞回窗台上。在上课时,偶尔也有麻雀飞到教室的窗台上,先伸长脖子观望一下,算是打了招呼,然后大胆地跳到地面上寻找食物,在桌子腿、椅子腿和人腿之间穿来穿去。

巧用伎俩吸引麻雀觅食

繁殖期过后,新老麻雀聚集为成百上千的大群,有时的确会消耗一些粮食。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人们为填饱肚子发愁,每到秋季都期盼着自家自留地里那点庄稼快点成熟。当庄稼落花后、籽粒渐渐地鼓起时,麻雀种群数量也达到当年的最高峰。在村子的树上、柴草堆旁,到处都聚集着大大小小、叽叽喳喳的麻雀,“哄”地一声飞来,又“哄”地一声离去。谁家的庄稼成熟早,谁家就有了麻烦,水稻、高粱、谷子等庄稼都不放过。在我的家乡,麻雀对高粱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尤其喜欢吃籽粒为白色的品种,对红色的品种兴趣不大。高粱穗是从尖端开始成熟的,当尖端部分由绿色变为白色,里面还是汁液时,最容易招引麻雀。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人们用竖假人、挂异物方法恐吓麻雀。这样做最初能收到一定效果,但时间稍长,麻雀逐渐习惯,对假人和异物不再惧怕。当然,扔石块、抛沙子对驱赶麻雀最有效果,只是控制面积太小,而且麻雀对人采取“游击战术”,人进雀退,人退雀进。麻雀对于盯上了的高粱地不会轻易放弃,每天前来,频频骚扰,结果仅用几天时间就把成片的高粱穗尖端全部吃光,使高粱穗由白色变成黑色。一旦高粱籽粒中的可溶性糖类转变为干淀粉,麻雀便不再来,转而寻找新的地点。秋收过后,由于食物短缺,麻雀便饥不择食,对地面上种子不分种类、不分颜色统统吃掉,即使草籽也不放过。

麻雀确实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损失,但现在营养过剩、忙于减肥的人们是不理解20世纪50年代为什么会把麻雀当成“四害”的!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进行评价往往有失公正。麻雀能否构成危害?答案是肯定的—在秋季的局部地区确实是一害。但据此就要把全部麻雀消灭光,也是荒唐之举。科学的态度,一要看麻雀一年四季所吃的食物,对它们有个综合评价;二要考虑麻雀在生态系统中所起到的作用,因为它们也捕食了大量对农业或其他生物有害的昆虫。只要生态系统健康,有天敌存在,麻雀数量过多的问题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麻雀取食高粱

繁殖期过后,城市中的麻雀找食物时会结成小群。在街道上经常能见到三三两两的麻雀在人行道上觅食,主要是寻找草籽和行人掉下的食物残渣。当人从旁边经过时,它们歪着小脑袋盯着看,不知是防人暗算,还是期盼着行人掉下点食物让它们分享。如果人鸟距离太近,它们就“腾”地一声飞到附近的树上;行人走过后,它们又马上飞回来。胆子大者,行人经过并不飞起,只是跳到一边躲避,显示着人鸟之间的和谐关系。生活在城市中的麻雀很讨人喜欢,给都市生活的人们带来许多乐趣,还会消灭树木上的各种害虫,充当“绿化卫士”。

麻雀捕食的集群程度与什么有关呢?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食物资源。在农村,食物资源分布广泛、供应充足,雀群内部竞争较小,多聚群捕食。在城市,食物资源相对匮乏并呈点状分布,雀群内部斗争较激烈,个体多分散捕食,只是在一些绿地内有时会聚成大群。二是防御天敌。在农村,天上猛禽多,地上蛇等捕食者多,麻雀聚群生活有利于及时发现天敌,并提前采取躲避措施。同时,当天敌到来时,大群麻雀的一哄而起对天敌能起一定的震慑作用,并使天敌难以锁定特定的目标,降低个体被捕获的机会。相反,城市麻雀面临天敌的机会相对较少。(www.daowen.com)

在农村,有些麻雀懒得到野外或农田去找食物,就去跟家禽、家畜抢食物;也有个体飞到马厩里去翻马粪,找没消化的粮食粒;还有个体溜进粮仓,偷吃粮食。在城市,有些小饭店不讲究卫生,把涮锅水或洗碗水往街上倒,这成全了麻雀,天天围着饭店蹭吃喝,胆大者干脆飞到饭店内,在地面上找食物,遇到小的立刻吞下,遇到大一点的食物叼起来就跑,吃完了再回来找。

上海南汇东滩湿地的麻雀群

夏季里,我所工作的学校连接两座教学楼的长廊两侧窗户都被打开。有一天,我看到一只麻雀从外面飞进,落在窗台上。它眼睛注视着地面,在窗台上跳着向前搜索,见到食物残渣之类的东西就跳下取食,再飞回窗台上。在这个窗台搜到尽头,它就飞向对侧的下一个窗台,沿“之”字形路线搜寻完整个走廊。我猜它是个觅食老手,因为个别学生在课间吃点小食品,难免有残渣碎屑掉落,偶然被它发现,便来此寻觅。在上课时,偶尔也有麻雀飞到教室的窗台上,先伸长脖子观望一下,算是打了招呼,然后大胆地跳到地面上寻找食物,在桌子腿、椅子腿和人腿之间穿来穿去。尽管这会给宁静的课堂带来窃窃私语,但学生们从未赶过,我也从未赶过,都是让其心满意足后自行离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