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家燕刚到达繁殖地便开始求偶和繁殖。国外有学者对家燕求偶做过研究,发现雄性家燕剪刀状尾羽的外侧羽毛要比雌性的长出五分之一,这有什么意义呢?他们用剪刀或强力胶水将雄燕的尾羽剪短或延长,发现那些尾羽长的雄燕能快速找到雌燕,一年可能繁殖两巢;那些尾羽较短的雄燕找到雌燕较慢,一年仅能繁殖一巢。研究还发现,有些雌燕“偷情”时寻找的“第三者”,往往也是那些尾羽较长的雄燕。看来尾羽长的雄燕对雌燕有无法抵挡的魅力。法国学者的研究表明,雄燕尾羽偏长的个体感染吸血螨虫机会少,具有某种优良基因,因而雌燕偏爱与尾羽较长的雄燕交配,这样一是能降低在繁殖过程中从雄燕身上感染吸血螨虫的风险,二是使后代获得抗吸血螨虫能力的概率大。当然,并不是尾羽越长越好—如果尾羽超过最适长度,会增加雄燕飞行阻力,影响飞行和逃避捕食者。还有学者认为,雌燕往往选中体色偏深的雄燕,甚至人为染色后也备受雌燕青睐。
家燕经常在巢址及其附近的房檐和电线上以清脆悦耳、婉转多变的声音鸣叫,宣示自己的巢区。当有其他家燕擅自闯入时,守卫者与入侵者都会在各自选中的房檐或屋檩上鸣叫;如果双方都不肯相让,接下来的就是用喙相啄,用翅击打。当然,这往往是“形式大于实干”,仅仅一两个交锋就有一方退出。只有在个别情况下,二者争斗得比较激烈,从室内打到室外,从空中打到地面,相互滚在一起,打打停停,甚至持续数日。家燕与金腰燕之间也存在着因争夺巢址而发生激烈争斗的现象。无论种内斗争,还是种间斗争,其结果往往取决于争夺的小环境:如果是狭小的室内,大多要分出胜负,胜者在此营巢;如果是较大的室外空间,容易达成默契,共享同一屋檐,彼此和睦相处。
人类经过数千年的社会发展,修建了各种建筑。也许在家燕眼里,这些建筑与山洞洞壁并没有本质区别,都可以用来附着泥土,打造新居。它们选定巢址后,到附近的水渠、水坑、河边等处啄来泥丸。如果是老式的土墙木檩,泥丸很容易粘上,家燕只需辛勤劳作便能筑就爱巢。如果是新式建筑,就要费些周折:墙面上若贴有瓷砖,家燕要先从瓷砖间的缝隙处开始粘泥,粘牢后再逐渐扩展;墙面上若刷有涂料,家燕要先在表面比较粗糙处开始粘泥丸。有时弄湿的涂料连同泥丸一齐脱落,露出水泥面,它们就再次衔来泥丸,重新粘在原来的地方,反反复复,锲而不舍,直到成功。
城市中形形色色的家燕巢(组图)
有些家燕别具匠心,充分利用屋檐下的各种现代设施建巢:有的把巢筑在防盗门的上框,有的把巢筑在空调机的排水管上,有的把巢筑在门灯的座上,有的把巢筑在坏了的电铃上,有的把巢筑在监视器上,更有甚者在打结的独根电线上筑巢。(www.daowen.com)
1997年7月下旬,我在家乡见到一个建在马厩上的家燕巢。与众不同的是家燕没有把巢建在更适于筑巢的檩子上,而是建在居民用于“避邪”的挂件上—每当它们归来,鸟巢连同挂件一齐轻轻晃动,好不惬意!此外,在葫芦岛市市区一家手机专卖店门口,我曾经看到屋檐下有一个直径约25厘米的球形玻璃灯罩,灯罩一侧有一个直径约三四厘米的小洞,里面有一个白炽灯泡。据主人讲这灯已有几个月不亮。不知家燕是如何发现这个绝妙之处的,衔来泥土筑巢,因为有灯罩的依托,筑巢变得很容易。
家燕巢大约需用一周时间才能筑成,巢材是泥丸辅以植物茎、根或麻线,外表粗糙。在泥巢内部,底下铺有较粗的草本植物茎和根,上面覆有柔软的植物纤维、动物毛发和羽毛。家燕巢整体形状取决于巢址,一侧靠在墙壁或檩木的巢大都呈半个碗状,而悬空巢和底部有其他依托物的巢多数像一个完整的泥碗。与家燕巢相比,金腰燕巢较精致,像一个扁平的长颈泥瓶,水平方向贴在屋檐或其他建筑物的下面。
家燕把巢筑好两三天后,雌燕开始产卵,每巢产2~5枚。卵为椭圆形,白色,上有褐色或红褐色斑点;大约经过14天就孵出雏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