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白条锦蛇性情温顺。在气温较高季节,它们行为机敏,受到惊扰后从不主动纠缠,而是快速逃进各种缝隙或草丛中。在气温较低季节,它们的行动变得迟缓,无法及时逃离,只能通过恐吓和拼命反抗来摆脱捕食者。
深秋的一天,我到葫芦岛市连山区沙河营乡调查两栖动物。天有不测风云,赶到那里时天空变得阴晦,淅淅沥沥下起雨来,让人感到有些阴冷。此时,中国林蛙已潜入河底的泥沙中或枯叶下,体色与沙粒和枯叶浑然一体,一动不动地准备冬眠。大多数中华蟾蜍已潜伏在深水下的泥沙中,只剩一两只没找到越冬场所的个体在浅浅的河水中爬来爬去。在背风处的一块平坦沙地,我发现一个直径约5厘米的圆形凹陷,下陷深度2~3厘米,很像花背蟾蜍挖掘冬眠洞时留下的浅坑,只是花背蟾蜍的冬眠洞不应该有这么粗。我没带任何挖掘工具,准备用手去挖,但在手接触到沙的瞬间改变了主意—这个地区偶尔可能遇到有毒的蝮蛇,还是小心为妙。我从附近树林里找来一根木棍,从旁边慢慢地掘沙。突然,从沙土中窜出一条蛇,旋即盘曲成一团,尾梢连续地敲打地面,沙沙作响。这容易让人联想到分布在美洲地区的响尾蛇,但响尾蛇的声响并不是用尾梢敲打地面产生的,而是在它们的尾梢上有许多角质环纹,形成一个空腔,晃动尾部时空腔内气流振动发出声响。通过背部斑纹特征,我判断这不是蝮蛇,而是一条尚未发育成熟的白条锦蛇。
这条白条锦蛇的头部和躯干前部在向后拉,略呈“S”形,蓄势待发。我认为,它的“响尾”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通过“虚张声势”吓退捕食者;二是当捕食者发起进攻时,抖动的尾部可能将捕食者注意力吸引到次要部位上,这样能减少对身体的伤害,并伺机对捕食者发起反击或逃脱。我慢慢地靠近它,想拍张头部特写。然而,它的头部如同弹簧一样地向我弹射过来,张开的大口距我端照相机的手仅几厘米,而后迅速缩回。这是我见到白条锦蛇表现最凶猛的一次。我几次试图靠近它,它的反应都非常强烈,我只好放弃近距离拍照的打算。这条白条锦蛇选择河边背风向阳的沙地作为冬眠地,天气晴朗时此处的温度要高于周围环境,而细微的温度差异有利于它安全度过寒冷的冬季。它可以通过肌肉和鳞片交替收缩,一点点地向细沙中推进,潜入到地下深处,在地面上留下一个圆形凹陷,并在此度过漫长而又寒冷的冬季。(www.daowen.com)
准备进攻的白条锦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