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社会情绪:网络扩散与治理

社会情绪:网络扩散与治理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民社会也叫大众化社会,它并不是指社会成员的增加,而是指传统社会在经历了工业化阶段之后,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因之有了显著改变而呈现出的一种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形态;大众社会通过中介机构来实现社会整合;大众社会里,个人与社会不仅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且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大众社会的成熟为渐渐理性化的公众提供了更大的自由,也为社会提供了多元发展的可能。

社会情绪:网络扩散与治理

社会情绪的发生机制,是指社会情绪形成的内在和外在的动力。网络舆情的考察,也必须全面梳理形成网络舆论的各种要素,并确定其基本功能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一)管好社会舆论主体——公众

影响网络的第一个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公众总体。所谓公众总体,是指一个公共事件、公共话题,或者一个社会矛盾、社会冲突所涉及或影响到的公众群体,公众兴趣也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形成有关某一话题的公众总体。管好了公众这一要素,就管好了社会情绪源头和公共舆论的源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公民社会,表达已经成为公民的基本生活方式,而互联网的出现,特别是博客、微博、微信和各种网络社交媒体为公民的理性表达、交流与互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成为公民在精神上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使他们结成一个个利益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并依据雪球效应日益壮大。一般认为,理性理论的普遍性特征包括:(1)其基本主体是以理性精神、自由交流为基础的个体;(2)这些主体作出具有针对性的评价行为;(3)所有行为以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满足社会交流及自身需要为目的。

公民社会也叫大众化社会,它并不是指社会成员的增加,而是指传统社会在经历了工业化阶段之后,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因之有了显著改变而呈现出的一种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形态;大众社会通过中介机构来实现社会整合;大众社会里,个人与社会不仅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且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大众社会的成熟为渐渐理性化的公众提供了更大的自由,也为社会提供了多元发展的可能。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作为一个转型期的社会,既有与其他社会相类似的最基本的社会矛盾,又有与其他社会不尽相同的新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决定了转型期的社会中存在着与社会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冲突的加剧相伴生的诸多问题。

转型期,整个价值体系向实利化方向发展,甚至出现某种程度的唯利是图倾向;在个人与集体价值取向上向个体本位价值取向倾斜;传统伦理价值中的克己、忍让、服从取向逐渐向竞争、平等、法治取向转移;单一价值取向向多元价值取向转化。

当代社会,理性公众还是多重层序化的理性公众。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将一个社会的成员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从根本上说,社会地位构成了社会分层的主要标准,“经济差异”和“文化差异”成为社会分层的重要依据。理性公众的多重层序化特点决定了主体在参与公共舆论行为时具有不同的属性,扮演不同的角色,对公共舆论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二)管好社会情绪的客体——公共事务

公共事务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的需要,体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让他们共同受益的那类事物,是与人们的现实利益密切相关、能够引起大家的共同兴趣、需要公众认真对待的社会事务。公共事务从广义上看,可以被定义为组织的所有非商业化行为;从狭义上说,公共事务指的是组织涉及的政治活动及其与政府的关系。

公共事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与政府的关系:包括与各级政府的关系。(2)政治行动:包括加入政治行动委员会、政治教育、基层性团体活动。(3)企业责任:包括社区关系、慈善活动、社会责任活动、志愿行动。(4)议题管理。(5)传播沟通:包括信息发布,媒介关系。(6)国际事务:包括政治风险评估、监测国际社会政治发展。

一般认为,公共事务具有四个主要特征:

一是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公共利益必然反映出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也必然满足统治阶级的根本需要。

二是公益性。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是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不能只为供给方单独享有,而是会使社会成员普遍受益。因此,从形式上看,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一定范围的社会公众。

三是多样性。公众对公共物品和服务质与量方面的需求偏好千差万别,而且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种类繁多、内容广泛,同时也决定了公共管理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四是层次性。公共事务所针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公共问题,所涉及的社会成员范围有大有小,由此,公共事务可分为全球性公共事务、全国性公共事务和地方性公共事务等不同层次。其中,阶级性与公益性是公共事务的本质属性,多样性与层次性是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www.daowen.com)

公共事务的利益相关度是新媒体舆论的决定性因素。利益相关度是指某种事件或问题与相关人员的利益联系程度。公共事务与公众的利益相关度越高,就越能引起公众的注意和讨论;公共事务越重要,人们对事态的期望越大,公共舆论的规模、强度就越大,公共舆论的价值也就越高。

(三)关注主体对客体的态度与评价

公众参与强度与公共舆论的价值量成正比,参与强度越大,舆论的价值量也越大。参与强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参与讨论的公众人数,公众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达方式的强弱,公众评价活动所触及社会问题的深度以及社会事件系统的意志调节力度。

评价信息是认识信息的深化。当人们接触到一个新鲜事物时,首先,要认识事物的状态,得出描述性信息;其次,会努力揭示事物的性质,得出析义性信息;最后,还要进行评价,判断客观事物能满足主体何种需要,从而得出评价性信息。评价方式可分为个人评价、社会评价和历史评价,社会评价又可分为专家评价、决策评价和舆论评价。

与其他评价方式相比,舆论评价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参与者具有广泛性和不固定性;评价具有及时性和公开性。公共舆论意见的评价质量高低与舆论的价值成正比关系,评价性信息质量越高,舆论的价值就越大。意见评价的质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评价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与真理的接近程度;(2)评价是否如实反映社会事件的本质和规律;(3)评价反映民意的程度,是否顺乎历史的发展,并代表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四)营造良好的宏观社会气候

情绪环境和舆论环境是指一波情绪出现、一个舆论生成及其扩散的内部和外部的现实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自然条件是影响社会情绪和公共舆论的重要因素,但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微不足道。影响网络舆论的主要因素是社会条件和意见气候。

意见气候又称为公共舆论环境。所谓公共舆论环境,包含两层意思:一种是指区别于公共舆论这种社会现象之外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外部条件的总和,或者称为“公共舆论的社会环境”;另一种是指将公共舆论看作是众多舆论类型的一种,区别于公共舆论的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具体舆论构成的有机总和,可称为“公共舆论的舆论环境”。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公共舆论的社会环境也可以称为公共舆论的社会条件。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社会矛盾,因此社会情绪、公共舆论在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中涉及的公共事务也全然不同;同时,相异的社会环境造就相异的理性公众,其信仰、习俗、社会心理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它们必然会影响到社会情绪与公共舆论的形成。因此,任何社会情绪、任何公共舆论的出现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新媒体舆论亦不能例外。

全球化背景和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物质生存空间和精神生存空间都极大地拓宽,人们的社会交往、社会联系也不断延展,社会矛盾必然越来越复杂。这些矛盾在出现、激化、调整和转化时,都有可能作为公共事务而引发社会情绪和公共舆论。

社会情绪与公共舆论社会环境的发展取决于三个条件:第一,公众获知真实消息的权利;第二,公众公开讨论其关切问题的程度;第三,公众民主和法治意识的强弱。三个条件共同决定了公共舆论社会环境演进的先进程度。因此,及时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表达通道,强化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培育他们的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可行之法。

2.培育健康的情绪环境

公共舆论的舆论环境又叫做公共舆论的意见气候,一方面,它从心理和氛围上制约着人们的活动范围和方式,制约着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的活动;另一方面,个人和组织的行为也会影响到这种舆论环境。

社会情绪的发生和公共舆论的形成,一般涉及五个因素:(1)地域,国际、全国、地区、组织内部;(2)主体,形成舆论的群体的身份,如工人舆论、农民舆论、政党舆论等;(3)主体意识,指舆论的先进性程度,如先进舆论、健康舆论等;(4)客体,舆论关涉的对象,如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社会冲突等;(5)一致性程度,如果能够在平时就注意培育良好的社会情绪环境,公民具备自我消解情绪的意识和能力,社会情绪的网上表达及其扩散就会得到遏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