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在《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3)》发布现场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他指出,舆情是“社会时势的晴雨表”,分析不能简单草率,若被错误解读,代价沉重。[18]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舆情研究是提高引导能力的前提条件。在大数据时代,社会思想多元多变,我国网络舆情研究机构越来越多,人民网、新华网、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甚至一些地方高校也先后建立了舆情研究所或者舆情调查机构,但是能够把大数据真正有效地解读出来的有价值成果较少。用大数据处理相关的民意问题,要特别注意如何把原本支离破碎的舆情意见拟合成科学合理的整体民意,而不是为某个观点找到一定的实证依据,这还有不少艰苦的工作要做。因为这些案例并没有经过结构性的逻辑研究过程。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来源非常充分且多样,于是有了一种可能,即用不同的数据立体化地来聚焦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某一个问题。比如对“东莞挺住”[19]做社会语义网络分析后就会知道,这与官方的腐败、某些官方的不作为以及黑恶势力的腐败后台有关。人们深层次表达的是对某些官方问题的不满,如果只看到词表面的意思,就没有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必须拒绝简单粗暴的社会舆情分析,而代之以更加严谨深刻的科学分析。社会在不断发出舆情的危机信号,如果我们一再忽视和错解,不仅是失职,而且后果相当危险。(www.daowen.com)
舆情是“社会的皮肤”,也被称为“社会时势的晴雨表”,它的构成成分是多层次、多元素的,作为社会的守望者,或者负有这方面责任的研究者,一定要为社会信号的解读提供正确的方法,不要被表面的舆情话语牵着鼻子走,不要用简单的逻辑进行肤浅的图解,这在大数据研究当中是非常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