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传播”是一个舶来品,它源自西方社会治理的一个理念和策略,主要研究各种组织形态(如政府机构、政党、企业、医院、学校、社会团体等)如何有效应对和处理危机。
什么是危机?比较典型的说法是荷兰莱顿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教授罗森塔尔1989年在《应对危机:管理灾难、暴乱与恐怖主义》一书中提出的定义,他将“危机”定义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危机一般分为自然灾害、人为危机、在自然灾害基础上的人为危机。此外,其他一些西方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危机进行了研究。赫曼认为危机是指含有威胁、时间限制、意外三项情境的状况。[26]贝克将危机定义为“一个为了得到解决而要求决断性行动的关键时刻”。[27]米特罗夫认为危机是指一种情境或事件,除了会对整个组织系统有形运作产生影响之外,更会对组织及其成员的基本假设、目标、自我效能感以及存在的意义产生威胁,危机可以说是系统架构的破坏者。[28]对于公权力机构来说,社会情绪和网络舆论就是一种危机。由社会情绪催生的网络舆论事件往往都是打乱了公权力机构的常规程序的事件,具备突发性和不可控性,这些事件会对公权力产生威胁,并且需要政府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调整,具备紧迫性和破坏性。所以对于公权力机构来说,社会情绪管理和网络舆论应对也是一种危机传播。
危机事件一般具有如下一些特征:(1)危机事件本身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预测的混沌现象。正是因为我们难以清晰地把握具有破坏性事件或状态的未来发展趋势,其混沌预测的不确定性导致结果的复杂多样性,所以在分析与判断危机的程度与走势时必然面临着难以掌控的风险。(2)危机传播是以阶段性战略为导向的协同演化过程。例如在SARS事件中,在“危机潜伏期”,组织的危机传播通常难以受到应有的重视;当“危机突发期”开启后,组织内的信息把关人往往存在侥幸心理而有意无意地阻碍了危机传播信息流程的通畅与真实性;但随着突发的危害性增加,多元化媒体的参与使隐形危机事件形成公众焦点事件,此时与后续的“危机扩散期”都易于出现危机传播的盲从与失控,导致信息利用效率低下;最后,在“危机缓解期”,危机传播更多地借助情景危机传播理论对危机事件做更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总结,同时会直接影响到危机传播的结构性调整。这种协同演化过程非常符合我国2003年SARS危机传播事件的实际发展路径。(3)危机传播也是一个多主体同时参与的复杂适应系统。危机总是导致组织制度的秩序或良好形象受到严重威胁,这是公共危机的共性之一。(www.daowen.com)
在公共关系中,危机传播(crisis dissemination)被认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是企业、组织或政府面对危机事件时一定要采取的旨在减少危机损坏程度的沟通信息、树立形象的公关策略。
危机传播概念引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虽然“从2003年爆发的‘非典’到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我们可以看出‘危机传播’的理念在我国由引入、接受、普及到实施的发展脉络”[29],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公共管理部门的危机管理和危机传播还处于启蒙和起步的阶段。因此,借鉴西方的危机传播理论与经验,从实证角度来考察我国公权力在重大社会情绪爆发和网络舆论事件中的危机传播很有必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