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志趣相同或气质相类者必然互相吸引、相互聚合,因此利害关系就成了社会情绪扩散的第一推动力,而意见领袖的示范效应则是重要推手,加上从众心理对社会情绪的放大,最终促使社会情绪广泛扩散。
考察社会情绪的形成过程,要全面考察情绪发展和扩散的整个过程,同时,还必须考察社会情绪的结构性变化,考察“相干”“协同”和“相变”三种关系模型。
在物理学里,相干性(拉丁文cohaerere)又称同调性,描述波在传播时,其物理量在不同地点或不同时间的相关特性。因为相位的差别,两个波的叠加会造成建设性干涉或摧毁性干涉。假设两个波的相位差别为常数,则这两个波的频率必定相同,称这两个波为相干。社会科学借用“相干”这一概念,是要说明两种事务之间的共同特性和内在联系。进入转型期后,原来封闭的社会系统变为开放的社会系统,通过正式和非正式传播渠道流通的大量信息,非正式群体的情绪感染,谣言的流传与扩散以及带有某种倾向性的舆论的形成和转移,把原来不可能互通信息(即不相干)的个体、群体之间的关系沟通了起来(即出现了相干关系),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员都能获得关于整体的信息,社会情绪和公共舆论出现可相对集中的趋势,形成一个新的有序结构,恰如物理学中的相干,这就是所谓利益相干和舆论相干。只要相干,“参与讨论和争辩的公众范围”就会不断扩大,在相干现象的区域里,任何一种新的思想、新的见解或新的欲求,都有可能改变全局的状态,一个非常小的偶然事件也有可能导致局势的改变,给社会带来不可预测的结果。
社会情绪的相干现象是一个自我认知、自我组织的过程,一般不会受到外部力量的左右。当然,外部信息的输入所产生的刺激在达到一定程度时,也完全可以使网络舆论系统震荡起来,但如何震荡,则完全是由网络舆论系统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外部环境无法干预。
1971年,德国科学家哈肯提出了统一的系统协同学思想,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无序的现象,一定的条件下,有序和无序之间会相互转化;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协同现象在宇宙间一切领域中都普遍存在,没有协同,人类就不能生存,生产就不能发展,社会就不能前进。在一个系统内,若各种子系统(要素)不能很好协同,甚至互相拆台,这样的系统必然呈现无序状态,发挥不了整体性功能而终至瓦解。相反,若系统中各子系统(要素)能很好配合、协同,多种力量就能集聚成一个总力量,形成大大超越原各自功能总和的新功能。据此可以认为,所谓协同,是指决定系统行为特点和规律的不是子系统的性质,而是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所引起的协同运动及其结果。当系统的关联量小于子系统的独立运动量时,子系统的独立运动就处于主导地位,系统的整体运行就无法形成统一的规律性,这时系统的整体运行便处于无序状态;反之,当系统的关联量大于子系统的独立运动量时,子系统的运动就受到来自系统整体力量的约束和调整,从而独立运动变为协同运动,于是系统出现有序的特征。协同的关联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二是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结构。“权力组织的介入”会对系统协同运动产生重要影响,促成情绪和舆论的协同运行。(www.daowen.com)
在物理学中,物质从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的过程被称为相变。物质系统中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与其他部分具有明显分界面的均匀部分称为相。与固、液、气三态对应,物质有固相、液相、气相。在公共舆论学等社会科学领域,所谓相变,是指系统从一种存在形态演变为另一种存在形态的过程,正如物体由液相转变为固相或者气相一样。现代社会中的社会情绪和公共舆论时时处于非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之中,因而把握系统处于非平衡态时质的变化过程即非平衡质变的规律,对社会情绪与公共舆论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权力组织恰当把握介入时机,本质上就是要促成相变——即促使“系统从一种存在形态”演变为权力组织期待的“另一种存在形态”。
衡量社会情绪系统是否发生了非平衡相变的根本标志,是系统是否表现出了新的质——更高形态的质。当人们从发发牢骚、表示不满到逐步开始探究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并形成普遍的认识和意见即公共舆论出现后,社会情绪的相变就实际发生了。当以某一文化价值标准体系为核心的社会心理彻底地失去了与社会运动的耦合功能时,原来的网络舆论就有可能被完全废除(或扬弃),并被更高形式的网络舆论所取代,这时,网络舆论就发生了突变式的非平衡相变。
要注意的是,尽管权力组织力图支配社会情绪和网络舆论的生成和走向,但实际上这一涨落是完全随机的,不能由人为的控制来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