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社会情绪网络扩散与治理成果

社会情绪网络扩散与治理成果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出现的意见领袖就是“网络意见领袖”。但网络意见领袖与现实中的意见领袖有所不同,其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网络意见领袖在以自己的影响力延续网民对某一话题的持续关注、延伸这一话题的生命周期的同时,实际上也不断放大了这一话题或议题的认知范围,进行了一次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动员。

社会情绪网络扩散与治理成果

如前所说,在公共讨论中,意见领袖作用不可小视,因此有必要对其做更深入的分析。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传播关系中,那些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被称为“意见领袖”。而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出现的意见领袖就是“网络意见领袖”。

(一)“看得见的手”

与一般网民不同,网络意见领袖是一只“看得见的手”。网络意见领袖是由意见领袖这一概念发展而来,指在互联网络上通过积极发言对其他网民的话题和意见产生影响的个人或组织,他们一般都采取实名制在网上发言,所以能够清楚地辨认其身份和判断其公信力

但网络意见领袖与现实中的意见领袖有所不同,其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有学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已经呈现了意见至上和态度至上的两极分化,信息的泛滥和主观态度的膨胀侵蚀了“意见领袖”的生存空间,传统的“意见领袖”被锁在了较为小众的范围内。[133]也有一些学者倾向于承认“网络意见领袖”存在,与传统意见领袖的形成机制、影响大同小异,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意见领袖”是传统“意见领袖”的一种延伸。

(二)参与焦点事件讨论

事实表明,网络意见领袖的参与对网络舆论事件形成的影响确实有限,相比现实生活而言,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确实被削弱了许多,特别是在新浪腾讯微博这样的自媒体上。这既与网络媒介的特性、信息爆炸的现状等有关,也与网络公众自主意识的不断强化、质疑精神的不断提升和网络“去中心化”的特征有直接关系。不过,“有限”不是“无效”,即使在“众声喧哗”“无理也声高”的网络世界,人们内心深处对权威的崇拜、屈从心理依然在发生作用,因此网络意见领袖依然有其存在的空间。

(三)引领网络舆论走向

一方面,意见领袖并不必然导致网络舆论的发生,因此不能过分夸大意见领袖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网络意见领袖又确实在影响网络舆论的发生、发展和未来走向,需要给予必要的关注。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总体上说是网络舆论的助产士和放大器。

一波社会情绪网上表达、一个社会议题网络出现后,如果没有得到网民持续的关注,那么该波情绪、该项议题就有可能自生自灭、很快归于无形,很难发展成为舆论。而意见领袖在保持议题存活上发挥着重要的确认和引领作用。由于网络意见领袖一般都有众多粉丝,一个话题如果得到网络意见领袖的关注,就会带动数以万计粉丝的关注,而不少粉丝身后也有他们的粉丝,这就会出现滚雪球式的众多网民持续关注的情形,形成网络关注的接力赛。加上网络意见领袖一般都有较为充足的信息来源,有较高的认知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会从网络话题中抽象出关键词如“躲猫猫”“俯卧撑”“打酱油”等,使得那些本来没有兴趣的网民也产生参与进来一看究竟的心理,网络情绪话题就会在几经转载不断放大的过程中,先转化为议题,然后形成舆论。特别是当网络议题引起传统媒体关注,并经传统媒体报道放大后,网络舆论走向顶峰就不可避免了。

网络意见领袖在以自己的影响力延续网民对某一话题的持续关注、延伸这一话题的生命周期的同时,实际上也不断放大了这一话题或议题的认知范围,进行了一次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动员。“意见领袖”在博客、微博等新媒体上对某一议题与网民相互交锋的次数越多,该议题就越容易被受众所感知;“意见领袖”对某一议题讨论的时间越长,该议题被受众所知晓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更容易形成网络舆论。如果众多“意见领袖”在网上针对某一议题持续讨论、反复交锋,就容易被关注他们的网民看到,并加以转发或评论,导致该议题以几何级数的传播速度被推至舆论高潮。

【注释】

[1]余秀才:《网络舆论传播的行为与动因》,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学位论文

[2][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9页。

[3][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90页。

[4][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89~290页。

[5][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90页。

[6][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90页。

[7]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8][加]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胡正荣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71~72页。

[9][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传播与社会影响》,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2015年2月4日,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50204/085355614.shtml。

[11]《我们正向虚拟空间“移民”》,http://it.people.com.cn/GB/16895682.html,2012-01-17,来源:人民网。

[12]国家统计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11219_402773172.htm,2011-12-19。

[13]钟瑛、余秀才:《1998—2009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及其传播特征探析》,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4期。

[14]钟瑛、余秀才:《1998—2009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及其传播特征探析》,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4期。

[15]1998年5月13日至16日,印度尼西亚棉兰、巨港、楠榜、雅加达梭罗泗水等地暴徒发动一系列针对华裔社群的屠杀,亦称为“黑色五月暴动”。该事件背景复杂,既有历史政治原因,又有经济原因。暴动持续约三天,数万名华裔受到有组织的虐待与杀害。

[16]1999年5月7日(北京时间5月8日),北约的美国B-2轰炸机发射三枚精确制导炸弹击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当场炸死三名中国记者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炸伤数十名其他人,造成大使馆建筑的严重损毁。

[17]2001年4月1日,一架美国海军EP-3型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附近海域上空执行侦查任务,中国海军航空兵派出2架歼-8II战斗机进行监视和拦截,其中一架与美军飞机发生碰撞,中国战斗机坠毁,飞行员王伟跳伞下落不明,后被中国确认牺牲,而美国的军机则迫降海南岛陵水机场。经过政治角力,事件最终以美国发表一段含糊其辞的“道歉”,中国释放人员、交还飞机告终。

[18]2001年,赵薇为《时装》杂志2001年第9期拍摄了一张图片,图案酷似日本军旗,引起轩然大波,赵薇被指为背叛国家民族,鼓吹军国主义。负责赵薇海外演艺事业的经纪人表示,赵薇只是作为一个模特,穿什么衣服不是由她自己决定。在强大舆论压力下,同年12月8日,赵薇就此事做深切的道歉并深刻的反省。

[19]德尔菲法,是采用背对背的通信方式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预测意见,经过几轮征询,使专家小组的预测意见趋于集中,最后做出符合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结论。德尔菲法又名专家意见法或专家函询调查法,是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以反复的填写问卷,以集结问卷填写人的共识及搜集各方意见,可用来构造团队沟通流程,应对复杂任务难题的管理技术。

[20]石岩:《2014年的中国网络舆情:“拉一拉就是朋友,推一推就是敌人”》,载《南方周末》2015年1月23日。

[21]《2014年底我国政务微博认证账号达到27.7万个》,载《中国日报》2015年9月28日。

[22]《2012党政机构微博增8万多,官方声音渐涨》,2013-04-18,http://data.163.com/13/0418/23/8SPGQ1Q900014MTN.html。

[23]《网易新闻·数读专栏》,http://data.163.com/13/0418/23/8SPGQ1Q900014MTN.html。

[24]刘鹏飞:《2012年网络舆情走势和社会舆论格局》,载《新闻记者》2013年第1期。

[25]《盘点:2013年 社会热点舆情事件》,http://www.soften.cn/research-65.html。

[26]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

[27]余红在《我国当前网络舆论的视角转变》一文中,将网民参与心理归纳为“求知”“求真”“宣泄”“从众”“寻求认同”“追求平等”“彰显个性”“自我实现”等十个方面。黑龙江新闻网,2012.1.12。

[28]刘鹏飞:《2012年网络舆情走势和社会舆论格局》,载《新闻记者》2013年第1期。

[29]即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和股改、地改、户改。

[30]吕尚彬:《中国大陆报纸转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31]孙立平:《断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32]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1963年写了一篇题为《决定论的非周期流》论文,他根据大气运动的规律,建立了一个简化的数学模型,三变量的自治常微分方程组,也就是著名的Lorenz方程,Lorenz经过研究发现,当这个方程组的参数取某些值的时候,轨线运动会变得复杂和不确定,具有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即初始条件最微小的差异都会导致轨线行为的无法预测。根据数值分析,Lorenz得出结论说,天气的长期预报是不可能的,形象化的说法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1979年12月,Lorenz在华盛顿美国科学促进会的讲演中再一次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从此以后,“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33]Klandermans Bert,Dirk Oegama.Potentials,Net-works,Motivations and Barrier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7(52):519-531.

[34]百度百科:Web1.0,http://baike.baidu.com/view/14342.htm?fr=aladdin。

[35]Blogger Don:Web2.0概念诠释,http://www.360doc.corn/content/05/0901/14/1083_9819.shtml,[2005-06-19]。

[36]中国互联网协会:《2005—2006中国Web2.0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

[37]喻国明:《关注Web2.0:新传播时代的实践图景》,载《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1期。

[38]喻国明:《关注Web2.0:新传播时代的实践图景》,载《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1期。

[39]钟瑛、余秀才:《1998—2009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及其传播特征探析》,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4期。

[40]祝华新:《给地方政府10条应对网络舆论建议》,载《中国青年报》2009年7月24日。

[41]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09zgshxs/content_17100922.htm.2009-01-13。

[42]苏震:《社会性软件平台下的知识运行机制研究》,载《情报科学》2007年第11期。

[43]祝华新:《网络舆论倒逼中国改革》,载《当代传播》2011年第6期。

[44]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5]彭兰:《Web2.0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社会意义》,载《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10期。

[46]邢彦辉:《两个“舆论场”的张力与融合》,载《中国记者》2013年第1期。

[47]钟瑛、余秀才:《1998—2009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及其传播特征探析》,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4期。

[48]《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http://www.people.com.cn/GB/209043/210110/13740882.html。

[49]《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http://yuqing.people.com.cn/GB/16698341.html。

[50]Thompson J B.Media and Modernity:A Social Theory of the Media.1995,Campbridge:Polity.

[51]亦称触发效应,指“枪膛中”虽有子弹但不触发扳机,就是安全的;但如果触发扳机,子弹就会伤人。

[52]李勇、彭鹏:《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环境》,载《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1期。

[53]Wu F Huberman B.Social Structure and Opinion Formation.HPLabs Palo Alto,2006.http://www.hpl.hp.com/research/idl/papers/opinions/opinions.pdf。

[54]参阅余红所著《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发生机制研究》的有关章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55]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载《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56]陆学艺、景天魁:《转型中的中国社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7]彭文刚:《“四个特色”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完善》,吉林社科院马列所,2012年9月25日。

[58]孙立平在《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一书中第一次使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59]郑杭生、洪大用:《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安全隐患与对策》,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60]宋林飞:《社会风险指标体系与社会波动机制》,载《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6期。

[61]宋林飞:《中国社会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与运行》,载《东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62]胡鞍钢、石磊:《社会转型风险衡量方法与经验研究(1993—1994)》,载《管理世界》2006年第6期。(www.daowen.com)

[63]胡鞍钢、石磊:《社会转型风险衡量方法与经验研究(1993—1994)》,载《管理世界》2006年第6期。

[64]参阅余红所著《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发生机制研究》的有关章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65]王丽萍:《微政治:我们身边的政治文化演变》,载《学习时报》2011年9月26日。

[66]王丽萍:《微政治:我们身边的政治文化演变》,载《学习时报》2011年9月26日。

[67]钟瑛、余秀才:《1998—2009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及其传播特征探析》,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4期。

[68]唐云峰、宋国庆:《基于社会调查的地方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载《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2期。

[69]唐云峰、宋国庆:《基于社会调查的地方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载《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2期。

[70]王俊秀:《中国社会心态:问题与建议》,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6月13日。

[71]钟瑛、余秀才:《1998—2009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及其传播特征探析》,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4期。

[72]《中国社会不安全感有所加深》,2012-09-09,http://blog.163.com/yquan_002/blog/static/10167912620128961651332/。

[73]分别是刑事犯罪立案率、公安机关治安案件受理率、集体劳动争议发生率、交通事故发生率、火灾事故发生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率。

[74]参阅余红所著《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发生机制研究》的有关章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75]杜立群:《脆弱社会中的大众恐慌》,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2月25日。

[76]参阅余红所著《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发生机制研究》的有关章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77]胡锦涛:《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003年7月1日,来源:中国新闻网。

[78]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情绪概念的界定》,载《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79]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情绪概念的界定》,载《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80]程家明:《关于社会情绪研究的述评》,载《学术研究》2009年第7期。

[81]徐胜:《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情绪的嬗变及其启示》,载《实事求是》2009年第1期。

[82][美]伯纳德·巴伯:《信任—信任的逻辑和局限》,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98页。

[83]Clarke,Sally H:Trust and Power,Cambridge Univ Pr,2007-3.

[84]王俊秀、杨宜音等:《社会情绪蓝皮书:中国社会情绪研究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85]《我们为什么不信任?》,载《环球》2010年第19期。

[86]王君玲:《网络表达研究》,武汉大学2009年学位论文。

[87]程葳等:《网络论坛虚拟社会的无尺度特性初探》,北京城市学院2014年学位论文。

[88]刘正荣:《从非理性网络舆论看网民群体心理》,载《现代传播》2007年第3期。

[89]邹军:《试论网络舆论的概念澄清和研究取向》,载《新闻大学》2008年第2期。

[90]王君玲:《网络表达研究》,武汉大学2009年学位论文。

[91]王四新:《网络表达的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92]柳小勇:《民生问题网络表达的误区和对策》,湖北大学2010年学位论文。

[93]张燕:《Web2.0时代的网络民意表达》,载《新闻界》2009年第4期。

[94]张思嘉:《我国网络民意表达影响因素分析》,河北大学2010年学位论文。

[95]参阅余红所著《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发生机制研究》的有关章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96]郑永年:《中国改革三步走》,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

[97]《郑州官员质问记者:替党说话还是替百姓说话》,载《广州日报》2009年6月18日。

[98]《王勇平: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东方卫视《看东方》2012-01-05。

[99]《湖北29岁市长周森锋被质疑曾抄袭论文》,载《新京报》2009年6月25日。

[100]陈畅君:《浅论司法公信力》,载《法学研究》2012年第10期。

[101]王刚桥:《否认市长吸毒的“官谣”是怎么产生的》,载《新京报》2015年4月22日。

[102]2015年4月22日新浪网发布新京报(北京)“谈笑风生”文章《否认市长吸毒的“官谣”是怎么产生的》文后的跟帖,http://news.sina.com.cn/s/20150422/43604454_0.shtml。用户3591198413[河北石家庄]官谣也要严查。追责。支持(66);[湖北武汉]政府讲诚信,社会就进大步,商鞅立木为信。支持(61);[江西抚州]政府的信任危机就是这样产生的。支持(68)。

[103]毕宏音:《网络语言与网民社会情绪的折射》,载《社科纵横》2007年第3期。

[104]计慧慧:《转型期民意表达的思维特征——网络热词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分析》,载《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17期。

[105]徐丹:《微博中的公众表达与社会情绪的互动分析》,载《东南传播》2012年第5期。

[106]参阅余红所著《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发生机制研究》的有关章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编码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12级2名研究生完成,编码员之间信度为0.92。

[107]参阅余红所著《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发生机制研究》的有关章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08]甘乐:《2011年中国青年的社会情绪》,载《当代青年研究》2012年第3期。

[109]参阅余红所著《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发生机制研究》的有关章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10]刘洋:《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网络民意表达的发展困境与对策探讨》,载《中国报业》2012年第5期。

[111]马学清:《“沉默的螺旋”在传统大众传播环境和网络传播环境中表现方式的差异》,载《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12]匡文波:《网民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页。

[113]刘慧瀛:《网络集体狂欢现象下的网民心理动力》,载《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6期。

[114]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77页。

[115][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大众心理研究》,戴光年译,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

[116]段文婷、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评述》,载《心理科学进展》2008年第16期。

[117]Paschal Sheeran,Sheina Orbell.Self-schemas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0,30(4):533-550.

[118]Rau Pei-Luen Patrick,Gao Qin,Ding Yinan.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vel of intimacy and lurking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 service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8,24(6):2757-2770.

[119]维基百科:《刻板印象》,http://zh.wikipedia.org/wiki/刻板印象。

[120]我国大陆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文献上将Collective Behavior译为“集群行为”“聚众行为”“集体行为”“集体行动”,意义相同。

[121]Park R E,Burgess E W.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ChicagoⅢ,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1:865-866.

[122]波普诺:《社会学》,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94页。

[123]邓希泉:《网络集群行为的主要特征及其发生机制研究》,载《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1期。

[124]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严雪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125]Smelser,Neil.Theory of Collective Behavior.New York:Free Press,1962.

[126]Gurr,Ted.Why Men Rebel.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0.

[127]McCarthy,John,Mayer Zald.Resource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A Partial Theor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7,82(6):1212-1241.

[128]McAdam,Doug.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1930-1970.

[129]莫里斯:《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刘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0]Robert L.Heath.Stratigic Issues management:Organizations and Public Policy Challenges.CA:Sage Publications Inc,1997.

[131]余红、陈志群:《社会转型风险与网络舆论——对网络舆论发生机制的实证研究》,《豆丁》,2013年12月9日,http://www.docin.com/p-737752980.html。

[132]王大明:《略论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一种基于场理论的研究》,广西大学2010年学位论文。

[133]林兮:《被主观“态度”侵蚀的“意见领袖”——网络信息传播中“意见领袖”的分化和变异》,载《社会科学学科研究》2011年第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