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网络参与行为和心理动机

网络参与行为和心理动机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参与动因方面,有直接利益型参与、间接利益型参与和情绪驱动型参与等多种行为。(二)网民参与心理网民的网络参与行为受其参与心理的支配。在网络舆论事件中,猎奇心理表现为探究事件真相,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的求真心理。一些媚俗、低俗和庸俗的内容之所以能被广泛传播和被公众接受,就在于它满足了人本能的“快乐原则”,网络的出现更是为本我的释放提供了理想空间。

网络参与行为和心理动机

(一)网络参与行为

网络参与行为是指网民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现象、事件进行关注,将自己掌握和获知的信息、持有的观点和意见在网络空间进行自由表达或传播,甚至在现实生活中诉诸实际行动的行为。其中,有积极发帖行为、一般发帖行为和潜水行为;有边缘参与行为、外围参与行为、核心参与行为;有初始参与行为、持续参与行为、全程参与行为。在参与动因方面,有直接利益型参与、间接利益型参与和情绪驱动型参与等多种行为。一般可以用表达次数、表达主动性、表达渠道以及表达持续性四个指标测量表达参与的程度。

(二)网民参与心理

网民的网络参与行为受其参与心理的支配。根据不同心理的出现频率和强度,可以将网络参与的心理动因归纳为四种,即猎奇心理、从众心理、娱乐心理、获得认同心理。

1.猎奇心理

猎奇心理(curious about the psychological)又叫好奇心理,是公民对于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探求心理。在网络舆论事件中,猎奇心理表现为探究事件真相,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的求真心理。如果人的猎奇心不能得到满足,受好奇心的驱使,就会主动去寻找具有新奇性的信息、复杂的信息、变化性的信息,使其出现在心理空间。[111]凡是第一次出现的、罕见的、特有的、反常的、古怪的、突然发生强烈变化的事物,就很容易刺激人们的感官,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悉心去观察和探究这些事物。[112]

2.娱乐心理(www.daowen.com)

娱乐心理(entertainment psychological)即把参与网络舆论事件作为娱乐身心的方式或者情感宣泄的出口。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告诉我们,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是一种本能冲动的我,它遵循的是快乐原则,比如性冲动和侵犯冲动;“自我”是在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是一种对环境认知的觉醒,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受现实原则的支配;“超我”处于人格结构中的最高端部分,是一种“理想我”或“道德我”,受到信仰原则的支配。由于“自我”和“超我”的存在,“本我”一直受到压制,这种压制到了一定程度就必须会寻找机会释放和宣泄。

现代人的生存压力和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被压抑的本我需要有释放的机会。一些媚俗、低俗和庸俗的内容之所以能被广泛传播和被公众接受,就在于它满足了人本能的“快乐原则”,网络的出现更是为本我的释放提供了理想空间。[113]许多网民在网络上的恶搞、戏谑、网络狂欢,都体现了释放“本我”的本能冲动和娱乐化的心态。

3.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conformist mentality)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看法一致和行动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由于深刻感受到社会群体的压力,个体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意见和主张,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看法和行为。[114]从众心理是一种“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现象”[115],它会促使个体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其中,“屈从本能”和“群居本能”就是从众心理的根源之一。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即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地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4.获得认同心理

获得认同心理(psychological gain recognition)即通过自我表达以获取他人关注、青睐或者认可的心理,是一种自我实现心理。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这种社会性表现在除了要与他者进行物质交往以获得资源流通外,还要进行精神交往以获得相互认同和社会归属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交流来实现认同和自我价值是比较难的。但是到了网络空间,人们不再拘谨于社会环境和社会规则的限制,特别是Web2.0技术的网络平台能够满足网民追求认同的心理需求。网民特别是网络意见领袖发表长篇博客文章、积极地更新微博和论坛发帖,其实就是为了获得认同和实现自我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