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Web1.0到Web2.0
2003年以前的网络技术是第一代网络技术,还没有开发和提供互动功能,被称为Web1.0。但Web1.0时代又是一个群雄并起、诸侯割据、网络逐鹿的时代,虽然各个网站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不同,但第一代互联网有诸多共同特征,表现在技术创新主导模式、基于点击流量的盈利共通点、门户合流、明晰的主营兼营产业结构、动态网站等各个方面。在Web1.0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Netscape研发出第一个大规模商用的浏览器,Yahoo的杨致远提出了互联网黄页,而Google后来居上,推出了大受欢迎的搜索引擎服务。[34]从2003年起,互联网使用彻底进入以个人化、大众化、日常生活化为主要方式的第二代网络服务技术新层面,人类社会进入Web2.0阶段。
Web 2.0指的是一个利用Web的平台,由用户主导而生成的内容互联网产品模式,为了区别传统由网站雇员主导生成的内容而定义为Web2.0。Web 2.0的应用可以让人了解到目前万维网正在进行的一种改变——从一系列网站到一个成熟的为最终用户提供网络应用的服务平台。这种概念的支持者期望Web 2.0服务将在很多用途上最终取代桌面计算机应用。Web 2.0并不是一个技术标准,不过它包含了技术架构及应用软件。它的特点是鼓励作为信息最终利用者通过分享,使得可供分享的资源变得更丰盛;相反的,过去的各种网上分享方式则显得支离破碎。
Web2.0概念产生初期,人们并没有赋予它准确的定义。著名博客Blogger Don认为,Web2.0是以博客、WiKi、网络视频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理论、长尾理论和Xml、Ajax新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35]博客大巴创始人方兴东认为,Web2.0是以个人为主体,以自组织为中心,通过这两大核心特点,互联网可以最大程度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中国互联网协会这样评价道: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36]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也指出,“Web2.0时代的到来,使互联网就像是刚刚脱离了模仿阶段的孩童,正用彩色画笔描绘着属于他时代的图画——互联网找到了基于自身技术的最大优势发挥的场域:全民出版,全民分享”。[37]
总之,Web2.0的基本特点是以Web为平台、由用户自己创造内容、鼓励人人参与、以人为中心、强调集体智慧等。可以说,Web2.0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互联网的格局,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传播意义。
从本质上来说,Web1.0向Web2.0的升级,主要不是技术层面上的更新,而是观念层面上的革新,从此世界由“全民上网”进入到“全民织网”时代,公民由“网络看客”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网络主人”,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角色转换。毫无疑问,这种根本性变革,对整个互联网生态来说是质的变化,对整个社会进步的意义也是深远的。(www.daowen.com)
网络技术的演化体现出不断扩展与丰富的特点。Web2.0从最初的博客、RSS、Youtube等,到慢慢出现SNS社区、Wiki、微博、微信等,不断满足上网群众日益增加的个性化和社会化需求。对用户进行个性化定位或个人化服务,已成为Web2.0各种应用的基础,“个性+关系”成为Web2.0各种应用的核心要素。一方面,在Web2.0下,网民可以依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想看、想跟和想传的信息,任意处置,彰显个性;另一方面,Web2.0通过虚拟社区,将网民现实社会里的人际关系、社会资本延伸到网络虚拟社区中,并通过互联网四通八达、廉价高效的信息管道,使网民在网上拓展更多的关系。“这种让全民共同决定和编织传播的内容与形式,让每个个体的知识、热情和智慧都融入其中,让人们在具有最大个性选择的聚合空间内实现共享,这恰恰是新传播时代的价值真谛。”[38]
(二)网络技术和社会情绪
Web1.0时代,也有社会情绪的网络表达、扩散和网络舆论的形成,只是因为Web1.0技术无法提供交流与互动,难以聚涓流为江河,因此那时候的情绪表达和网络舆论影响甚微,不足挂齿。但在Web2.0时代正式到来的2003年,孙志刚事件掀起了国内社会情绪网络表达与扩散的第一波高峰,引发的社会情绪和网络舆论成井喷之势。之后,“江苏宝马撞人案”“成都最牛钉子户事件”“厦门PX事件”“华南虎事件”“贵州躲猫猫事件”“河南跨省追捕事件”“河北我爸是李刚事件”“郭美美事件”“动车追尾事件”等,一切涉及官员腐败、政府管理、警民对抗、司法不公、民生问题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事件,都在第一时间进入公众视野,形成波澜壮阔的社会情绪,迅速在网络上扩散并形成舆论狂潮,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
在Web2.0技术推动下,网络由过去的中心化转向去中心化、分散化,网络传播不再是单向度的传播,而是双向互动式的传播。它所带来公众自主选择权的多样化,使得传统的“把关人”理论受到了挑战。用户可以在网上获得更多传播、分享、交流的自由,他们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生成者和传播者。一方面,网络公众能够任意对某一事件自由地发表评论和意见,并与他人交流、互动;另一方面,任一事件只要一上网,就有可能引起网络公众的关注,并聚合大众的力量,形成对该事件的热烈讨论,社会情绪就会在短时间内转化为巨大的网络舆论。
如果说Web1.0是以网站提供信息为主,而到了Web2.0阶段,用户则成为网络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出现了用户生产信息的新的景观(从用户产生内容UGC到用户创建内容UGM)。互动、共享的网络传播理念及其相关技术的使用,为社会情绪的网络表达和网络舆论的兴盛提供了技术条件。[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