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情绪与感觉、心情、情感等的表现、表达极易混淆,比如爱情的满足感总是伴随着良好的感觉、舒畅的心情和快乐的情绪,所以在情绪定义中,情绪与感觉、心情和情感的关系是辩论争议的重要方面。
情绪与感觉、情感、心情有着紧密联系,因此情绪容易和感觉、心情、情感等概念相混淆,需要做一些辨析:
感觉(feelings)是人们接触事物所产生的浅层知觉。一个物体有它的质地、光泽、声音、温度、气味等属性,我们的每个感觉器官只能反映物体的一个属性,眼睛看到光泽,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滋味,皮肤触到温度和光滑的程度,等等。每个感觉器官对直接作用于它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一种感觉。
按照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的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包括饥饿、饱胀、干渴、窒息、恶心、便意、性需求或性厌恶、疼痛等感觉)。
感觉是形成情绪的基础,没有感觉的形成就不会有情绪的产生;情绪是感觉之树上长出的花朵和果实。
心情(moods)是主体所处在的感情状态,也是一种相对固化的情绪,很多人甚至认为“心情”和“情绪”是对同一个事物的两种说法,只不过一般认为心情比“情绪”延续的时间长,感情波动不如“情绪”强烈。(www.daowen.com)
心情是一个很难说清的事情,就像天气有时好有时坏,这时开心那时悲伤,今天兴高采烈明天情绪低落,有时又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传统上,心情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心神、情绪。如《隋书·恭帝纪》:“悯予小子,奄逮丕愆,哀号承感,心情糜溃。”[2]宋史达祖《玉楼春·梨花》词:“玉容寂寞谁为主?寒食心情愁几许。”《儒林外史》第一回:“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李广田《没有名字的人们》:“生活虽然十分苦,心情却并不太恶。”二是指兴致、情趣。唐元稹《酬乐天叹穷愁》诗:“老去心情随日减,远来书信来年闻。”宋陆游《春晚书怀》诗之二:“老向轩裳增力量,病于风月减心情。”据此可知,心情实际上就是相对稳定的情绪。
情感(affect)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有时包括情绪、感觉和心情,有时可以专指“情绪”。
情感是态度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为复杂而又相对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
《心理学大辞典》对情感的定义是:“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普通心理学也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3]实际上,这一结论一方面将大家公认的幸福、美感、喜爱等,较具有个人化而缺少社会性的感受排斥在了情感之外;而另一方面又显然忽视了情绪感受上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和社会性情感感受上的爱情、友谊、爱国主义情感在行为过程中具有的交叉现象。例如,一个人在追求爱情这一社会性的情感过程中,随着行为过程的变化,同样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而爱情感受的稳定性和情绪感受的不稳定性,又显然表明了爱情和相关情绪是有区别的。基于这两点,我们可以认为,将情感和情绪以基本需要、社会需求来加以区别,或者是将情感和情绪这两者混为一谈,显然都是不合适的。简言之,情感其实就是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情绪。
情绪(emotion)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得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极就会手舞足蹈、愤怒就会咬牙切齿、忧愁就会茶饭不思、悲痛就会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生理反应是情绪存在的必要条件,为了证明这一点,心理学家给那些不会产生恐惧和回避行为的心理疾病患者注射了肾上腺素,结果这些心理疾病患者和正常人一样产生了恐惧,学会了回避。情感也是一样,比如没有性欲当然是不会有爱情的,而当人吃了春药以后,伴随着性欲的旺盛,一见钟情的可能性也就会随之加大。所以,由不同的药物刺激引发的行为过程也表明,情绪和情感显然是有区别的两种不尽一致的心理生理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