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社会情绪网络扩散及治理|网络与网络时代

社会情绪网络扩散及治理|网络与网络时代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网络网络是由节点和连线构成、表示诸对象及其相互联系的结构。“网络”一词广义上可以指“三网”:电信电话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互联网络。Arpanet这一网络之“父”,也逐步被它的继任者NSFnet替代。事实上,在网络发展的早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曾经出资建造Internet的政府机构对网络上的商业活动并不感兴趣,也未能给予必要的关注。

社会情绪网络扩散及治理|网络与网络时代

(一)网络

网络是由节点和连线构成、表示诸对象及其相互联系的结构。在数学上,网络是一种图,一般认为它专指加权图[9]。网络除了数学定义外,还有具体的物理含义,即网络是从某种相同类型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模型。在计算机领域中,网络是传输、接收、共享信息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全社会共享与分享。

凡将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且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都可以称之为网络。网络借助文字阅读、图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载传输、游戏、聊天等软件工具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互动等多个方面给人们带来极其便捷、丰富和美好的使用和享受。网络也是一个资源共享的通道,借助软件工具让人们以极其真实的外貌、感觉进入网络平台,感受和体验游戏娱乐、结婚生子、生老病死等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人生经历。网上可以直接实现虚拟产品的交易,如文字作品、影音作品的购买、发送、传输、接收等。

“网络”一词广义上可以指“三网”:电信电话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互联网络(以下简称为计算机网络)。狭义上专指Internet(因特网),即计算机网络。在本研究中,“网络”一词专指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最初用于军事目的。20世纪60年代美苏关系极为紧张,第三次世界大战甚至是核战争的阴云笼罩全球。美国国防部认为,如果仅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万一这个中心被苏联核武器摧毁,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有必要设计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它必须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他点仍能正常工作,而这些分散的点又能通过某种形式的通讯网取得相互间的联系。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开始秘密建立一个名为Arpanet的网络系统,把分别设在美国四所大学的几个军事及研究项目通过电脑主机和数据线连接起来,构筑了人类社会的第一个“互联网”。当初,Arpanet只联结4台主机,从军事要求上看是将其置于美国国防部高级机密的保护之下,从技术上看它还不具备向外推广的条件。

1983年,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了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把该协议作为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该协议获得推广可能并得以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从而诞生了真正的Internet,从此人类社会开始了新的时代即网络时代,人类社会不仅有了新的信息传播载体和传输通道,社会情绪的大规模表达也有了物理载体和汇聚平台。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了TCP/IP通讯协议,在5个科研教育服务超级电脑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NSFnet广域网。由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鼓励和资助,很多大学、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NSFnet中。那时,Arpanet的军用部分已脱离母网,独立建立自己的网络——Milnet。Arpanet这一网络之“父”,也逐步被它的继任者NSFnet替代。到1990年,Arpanet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NSFnet已成为Internet的重要骨干网之一。

1989年,由CERN[10]开发成功WWW,为Internet实现广域超媒体信息截取/检索奠定了基础。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Internet的使用一直仅限于研究与学术领域,商业性机构进入Internet一直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法规或传统问题的困扰。事实上,在网络发展的早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曾经出资建造Internet的政府机构对网络上的商业活动并不感兴趣,也未能给予必要的关注。

1991年,美国的三家公司先是分别经营着自己的CERFnet[11]、PSInet[12]及Alternet[13]网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客户提供Internet联网服务。随后,它们组成了“商用Internet协会”(简称CIEA),宣布用户可以把他们的Internet子网用于任何的商业用途。Internet商业化服务提供商的出现,使工商企业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进入Internet。商业机构一踏入Internet这一陌生的领域,就发现了它在通信联络、资料检索、商品销售、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于是毫不犹豫地进行投资和建设,其势不可阻挡。世界各地无数的企业及个人纷纷涌入Internet,带来Internet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飞跃。

1987年9月,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发出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以1987年通过中国学术网Canet向世界发出第一封E-mail为起点,我国Internet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四大主流网络体系和若干发展阶段。即:中科院的科学技术网CSTnet、国家教育部的教育和科研网CERnet、原邮电部的Chinanet和原电子部的金桥网ChinaGBN。

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7—1993年,是研究试验阶段。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但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即Email服务,这一阶段网络还不能提供情绪表达功能,还无法影响社会舆论,因此并未引起意识形态部门的警觉,也未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

第二阶段为1994—1996年,是正式起步阶段。1990年11月28日,有“中国Internet之父”之称的钱天白教授代表中国在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前身DDN-NIC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1994年,“.CN”域名服务器从德国回到中国。这也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成立奠定了基础。1994年4月,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胡启恒负责牵头组织实施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联合攻关的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NCFC)项目。但此时没有国家立项,经费由原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科院三家自筹。在许多专家大声呼吁、一些外国同行也发出支援的声音后,国务院批复同意中科院代表中国接入互联网。1994年4月20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启恒院士率团到美国访问,通过与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主席进行沟通,达成共识,并和美国有关方面签署了接入国际因特网的协议,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顺利开通,实现了中国互联网与国际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第77个成员,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连入Internet的国家。[14]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Internet网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Internet开始进入公众的日常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至1996年底,中国Internet用户数即已达20万,利用Internet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不过此时网络舆论活动依然作用有限,所以管理部门也未介入其中,对互联网的管理由行业负责,其主要任务是建章立制,成立相应的行业自律组织,通过行业组织和有关文件来影响网络运营。

在第一、第二阶段,普通公民视国际互联网为陌路,还不具备参与其中的经济条件和技术基础,因此他们还不太可能利用网络来传递信息,表达意见,宣泄情绪,自然也不可能对社会形成新的压力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国快速发展的阶段。国内Internet用户数19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到目前上网人数已经超过6亿。目前我国有五家具有独立国际出入口线路的商用性Internet骨干单位(俗称“门户网”),还有面向教育、科技、经贸等领域的非营利性Internet骨干单位。有600多家网络接入服务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经营的有140余家。

随着网络硬件和软件基础的改善、用户接入方面新技术的采用、接入方式的多样化和运营商服务能力的提高,接入网速率慢形成的瓶颈问题正在得到进一步改善,上网速度不断加快,从而促进更多的应用在网上实现,也大大拓宽了公众表达的通道,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情绪的网络扩散呈几何级数上升。

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自然也给社会情绪的网络表达提供了便利。就是从第三阶段初期开始,公民表达他们的意见、看法和利益诉求的热情急遽高涨,不仅诱发或者生成一个又一个的网络事件,而且各种负面情绪迅速集聚发酵成网络舆论。社会情绪的大规模表达,网络舆论的汹涌澎湃,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社会管理的挑战越来越严峻,政府由幕后走向前台,各种专门管理机构相应建立,对网络情绪和网络舆论的国家治理力度不断加强,《人民日报》甚至发文认为,“一个媒介化治理时代已经到来”。[15]

(二)网络时代

网络社会又称网络时代。信息技术革命按照其计算模式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传统的“主机/终端”模式的主机时代,这个时期网络还不具备或者还难以作为社会情绪表达的主渠道。其中,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由于个人电脑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第二阶段又可称为“PC时代”。这时社会情绪开始尝试通过网络表达,但人们对它的认知尚处于不确定阶段,网络表达还没有成为一种群体性选择,对社会的影响和对管理的冲击也有限。最后,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国际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开始盛行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网络计算的模式已经成为IT计算模式的主流,第三阶段称为“后PC时代”,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网络时代”或“新媒体时代”。这一时期,人们对网络的认识不断加深,对网络的表达功能有了全面认识,对其在促进问题解决中的特殊作用和独特功效情有独钟。于是,一个社会情绪网络表达的社会思维定势最终形成,互联网络成了人们表达情绪的首选,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管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后PC时代,电脑技术的运用在IT行业的地位开始逐渐被网络技术的运用替代,这主要是因为国际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已经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接入网络给用户带来的效用呈爆炸性成长。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网络的发展并不依赖于个人电脑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能够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通信工具越来越多,个人电脑、移动终端的各种信息传递、信息处理等功能逐渐被分离、独立出来,以适应未来人们对上网日益增多的需求。(www.daowen.com)

在网络时代,社会运行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动向。以构成社会营养系统的生产企业为例,可以看到网络时代的一些基本特征:

特征一:变化加速。后PC时代,企业面临的商业环境的变化不是匀速发生,而是加速度发生,客户要求的改变(主要是多样化、个性化、及时性、安全性),科技的创新(新理念、新材料、新工艺)和政府政策的调整愈加突然和难以预测,并带来整个游戏规则的改变,需要企业以更快的反应速度来应对。

技术创新持续地改变商业运作模式,而客户不断加速采用新的产品和服务,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社会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土地是最主要的资源,社会变化很慢,一切都可以预期。由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始,社会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手工生产的模式逐渐被标准化、精细分工的工业化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模式替代,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这波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控制因素是“资本”,拥有庞大的资本便可控制一切事物的进行;公司规模越大,越能取得规模上的优势,获得超额的利润。但这种情况如今是难以为继了,因为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谁最快地拥有最新的信息、最新的知识,谁就将成为商业世界新的主宰。Amazon、Google、Facebook和我国的阿里巴巴腾讯、360等公司的横空出世,完全改写了传统企业成长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轨迹。在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控制因素“资本”被新的世纪中的“资讯”替代,以前的“资本家”也被现在的“知本家”代替。小鱼吃大鱼,快鱼吃慢鱼的例子屡见不鲜。

特征二:竞争加剧。竞争历来是所有企业需要面对的首要挑战。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随着市场透明度的提高,企业间的竞争更是愈演愈烈,竞争者们都在争先恐后地希望给客户提供新的价值,以保有或扩大市场份额。而且,产业中的竞争已经大大超越了固有范围,得到大大延伸,连顾客、供应商、替代品以及潜在的进入者均成为“竞争对手”,传统的圈内竞争变成了人人可以参与的“拓展竞争”,表现出以下新的竞争态势:

一是传统对手的竞争。传统的竞争者以人们熟悉的方式争夺市场份额和行业地位,通常是价格竞争、广告战、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开发、增加顾客服务等。在经济不景气或产业增长缓慢的行业,对于寻求扩张的公司来讲,竞争实际上就是一场争夺市场份额的竞赛。

二是新竞争者的加入。新的竞争者往往从某一点切入,专注于某些领域并获得优势,他们会不断分享甚至攫取现存竞争者的市场份额,从其消费群体中获得利润。加入一个产业的新对手,引进新的业务能力,带有获取市场份额的欲望,同时也带来可观的资源,结果价格可能被压低或导致成本上升,造成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下降。

三是规模经济对竞争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因为对规模经济和对低成本的追求,大大加强了竞争的激烈性。当一个国家在制造某一产品中拥有显著的成本优势或质量优势时,这个国家就成了该产品的主要生产地,并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全球性企业总是能利用他们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

四是消费者对竞争的影响越来越大。消费者或买方越来越聪明,在竞争激烈、市场透明的环境中,他们拥有越来越多的博弈权利和手段,通过压低价格、要求较高的产品质量或索取更多的服务项目,并且从竞争者彼此对立的状态中获益。所有这些,都是以牺牲传统产业中企业的利润为代价的。

企业竞争的结果,是给予了消费者更多、更灵活的选择权,大大培养和提升了他们的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和表达欲望,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市场博弈、彰显他们的价值,这成为社会情绪生成和表达的经济、社会甚至是文化背景。

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新的竞争格局直接影响企业家和消费者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价值判断,网络时代的消费者更为理性,更具自主性、判断力和表达欲望。计算机信息技术革命通过国际互联网在现实空间实现全球化之上,又叠加了一个虚拟空间的全球化,后一个全球化的发展势头比前一个全球化更为迅猛,并有力地推动前一个全球化即现实空间全球化进一步向前发展。迄今有赖于地缘空间或地理位置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丧失,所有市场参与者都不得不一面盯住地理商圈里的竞争对手,一面盯住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从地球上哪个角落冒出来的“虚拟商圈”里的竞争对手。具有比竞争对手更快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成功“创造不可取代位置”,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能及时做出反应,已经成为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一方面,市场在不断给予普通消费者自由选择的权利;另一方面,也在不断给社会管理带来困扰。随着网络空间对现实世界的影响日益加剧,社会情绪和网络舆论引发的各种公共事件也呈几何级数地攀升,加速我国进入风险社会的步伐,给社会健康运行带来冲击,社会管理部门必须审时度势,不断完善各种管理法规与制度,采取多种措施来实施有效管理。这时候,普通公众就会产生强烈对比,认为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限制,负面情绪产生和形成的概率以及通过网络表达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

第三,没有保障。国际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在《重新想象》一书中谈道,“我们的工作正发生不可逆转的变革”。而现在,劳动者们(他、你和我)必须随着工作一起改变。

我们每隔几代人就要经历一次工作生活的大范围巨变。劳动者先后经历了离开农村进入工厂、离开工厂进入高楼大厦成为白领的过程。如今,软件机器人正在接手以往那些传统的脑力劳动。我们必须再一次找到全新的方式来增加价值,而这一次,变革并非仅仅是数百万人从工厂的A职位转移到高楼里的B职位那样简单。市场选择的核心是必须由个人作出决定并对自己决定的后果负完全责任,因此,我们必须把自己转变成真正的商业人士或者科技人士、管理人士,而不仅仅是无足轻重的脑力劳动者。

社会公民正在有意无意地向着这一方向转化。转化的表征之一,就是倾向于自主地、全方位地利用网络。而通过网络表达他们对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看法或者由此产生的情绪,不再是偶尔为之,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网络传播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今社会的基本生活样态。

那么,究竟什么是网络传播呢?

一般认为,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的特点,即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因此,有学者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16]

还有人认为,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也被称作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之所以被称为“网络传播”,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17]

本书认为,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观点等信息)的分享和扩散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磁等存储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来调取、阅读和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

国际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无边无际的信息海洋,上面流动的内容包罗万象,各种知识、各类信息无所不有。人们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可以和天南海北认识不认识的朋友聊天、游戏;可以坐在家里听学校的老师上课,甚至上班,或者在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国内外专家请教。国际互联网已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休戚与共、息息相关,也与社会管理唇齿相依、密不可分。由于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随意发表意见和看法,表达情绪和态度,并使之成为舆论,挑战现存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这使得传统管理从理念到操作都显得捉襟见肘,力不能逮。因此,如何重塑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如何及时有效地回应与调控社会情绪与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各级公权机构特别是地市县级党委政府必须破解的时代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