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借古开新,触摸敦煌舞蹈魅力

借古开新,触摸敦煌舞蹈魅力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与敦煌相遇在1974年。1979年,时隔五年,我有幸又和敦煌舞蹈相遇。《丝路花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卓越的艺术水准、柔美的敦煌舞姿成为中国古典舞剧里程碑式的代表作,震惊中外,名扬四海。孩子们具有浓厚敦煌特色及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受到了日本友人的热烈欢迎。《舞韵敦煌》创作过程中,承蒙李应存、史敦宇、卞志航、马兵等众位先生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汪德蕙

2019年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70 华诞,也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全家正在电视机前收看阅兵式的时候,快递员送来了出版社排好版的,我在大家帮助下历时七年创作完成的《舞韵敦煌》书稿。当我闻着淡淡的油墨清香,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我与敦煌相遇在1974年。当时,一个朋友邀请我陪同她的一位香港朋友赴敦煌参观,一天下来,敦煌壁画里的飞天、伎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在漫天黄沙中,喝着苦咸的水,吃着洋芋、玉米,举着煤油灯在洞窟中修复、临摹、保护、研究着这珍贵宝藏的莫高窟人,更是深深震撼了我!他们真正是为艺术献身的人,是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有责任感的人,他们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1979年,时隔五年,我有幸又和敦煌舞蹈相遇。我工作的单位——甘肃省歌舞团取材于敦煌壁画,创编了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 周年献礼剧目在北京首演。《丝路花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卓越的艺术水准、柔美的敦煌舞姿成为中国古典舞剧里程碑式的代表作,震惊中外,名扬四海。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演出后经久不息的掌声,十六次谢幕,让我们热泪盈眶,深深体会到了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巨大魅力,也在我心中播下了一粒种子,肩上有了一份担子——作为一名舞蹈工作者,一定要为敦煌文化艺术的传承发扬做出贡献!

从1979年到2019年,40年弹指一挥间,我开始了追寻敦煌舞蹈的漫长历程,我寻找壁画临摹资料、佛教资料及印度手语资料等,还到处寻找学习的机会。1986年,我有幸师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陈守忠先生,学习了陈先生的“敦煌学概论”“敦煌文书学”等硕士研究生课程,陈先生结合我的专业又着重讲授了“敦煌艺术学”。1987年,我又师从兰州大学历史系周丕显先生,旁听了先生为硕士生开设的“敦煌遗书研究”课程。先生们严谨细致的讲授使我对敦煌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更体会到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而守护莫高窟的前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了我信心和力量,让我更坚定了将这些宝贵财富一代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的信念和决心。

1999年,我和一些热爱舞蹈,愿意从事舞蹈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白手起家,创办了兰州敦煌艺术学校。我们坚持舞蹈技能与舞蹈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将教学与艺术活动相结合,并坚持以科研促进甘肃特色舞蹈的教育发展思路,在陈弘、伊旦吉、阿蓉等老专家的指导下,于2005年编排一台富有甘肃特色,融敦煌舞、民族舞于一体的儿童舞蹈节目,随甘肃省政府代表团赴日本大分参加了“第三届中国甘肃·日本大分文化周”访问演出。孩子们具有浓厚敦煌特色及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受到了日本友人的热烈欢迎。我和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巨大魅力,也为祖国拥有如此灿烂的文化艺术而无比自豪。同时,在我们在我校学历制学生中大胆地尝试排练了舞蹈诗——《敦煌幻像》。当时,没有资金,大家就艰苦奋斗,自己做头饰、道具,自己动手给服装缝装饰……当《敦煌幻像》入选“第四届中国甘肃·日本大分文化周”专场演出剧目,在金城剧院成功演出并受到省外宣办、日本大分代表团及全体观众一致好评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在当时真是一伙热爱敦煌的人,用最新潮的方式去干一件弘扬传统文化、碰撞文化市场的大事。

但是,敦煌舞蹈如何运用现代语言来传承历史、叙述当下、展示人性?敦煌舞蹈研究前景还不够宽广,看过敦煌舞的人又太少,在现实转化,古为今用上到底该怎么走?这些问题使我很长时间无法释怀。(www.daowen.com)

直到2013年,我有幸遇到了秋卫峰先生。秋先生问:“汪老师,敦煌舞有着千万个舞姿,为什么不能做套像瑜伽一样的训练教材呢?”这一句问话点亮了我心里的火焰,是呀!为什么不能将其送入平常百姓家,让更多人喜爱、参与、享用呢?

我又一次翻开了史敦宇先生编著的各种敦煌舞画册,面对壁画中人物的千姿百态:供养人神态宁静、安详;舞伎彩带飞舞,身体前倾,似要飞向蓝天;飞天伎乐似在天空奏响天籁之音……让我感受到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不正是现代人苦苦追寻的幸福——身体健康吗!敦煌壁画上的舞姿与《内经》中养身的舞姿是那么的相似,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最好的强身健体方式;敦煌舞姿的S 形体态的运动过程,符合《内经》中舒展人体十二经脉,“筋长一寸,寿延十年”的理念;人在敦煌舞姿的祥和宁静中归本逐源,顺应四季变化,随春而“生”,应夏而“长”,迎秋而“收”,临冬而“藏”,与天地四时的变化和谐相应,共生共长。于是有了敦煌舞蹈与《黄帝内经》的相互碰撞与融合:几经周折,我终于捋顺了人与自然、运动、调理的关系,写成了现在的《舞韵敦煌》。

感谢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使我们有了探索与研究的丰富资料;感谢前辈学者用自己的切实行动,让我有了前行的信念和榜样;感谢我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督促、推动我一直向前,助我完成了《舞韵敦煌》。

《舞韵敦煌》仅是一次初探,抛砖引玉,我诚恳接受大家的批评指正,并希望有更多的朋友来共同传承祖国传统文化艺术,书写敦煌艺术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舞韵敦煌》创作过程中,承蒙李应存、史敦宇、卞志航、马兵等众位先生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